10月18日,深秋的博孜9井場,身著紅工服忙碌的石油人,與鑽塔上飄揚的旗幟交相輝映,唱響博孜—大北區域快速建產的好聲音。
「又發現一個千億立方米的大氣田,振奮人心,我們要乘勝追擊擴大含油氣面積。」中國石油塔裡木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天然氣所唐永亮說,「這口井更加激勵科研人員持續攻關,把脈低阻氣層,進一步追尋大場面。」
塔裡木深層到底有沒有大油氣田?8000米、1萬米,深層油氣資源家底有多少?如何尋找有利區帶?如何提高採收率……早在十多年前,這些論斷就讓塔裡木「神秘莫測」。
令人欣慰的是,金秋十月,深度達7880米的博孜9井,加砂壓裂測試獲高產工業油氣流,油壓94.354兆帕,折日產油167立方米,折日產氣70.5萬立方米,成功證實克拉蘇構造帶南部埋深近8000米儲層仍有巨大勘探潛力,進一步夯實博孜—大北地區萬億立方米大氣區資源基礎。
庫車山前是塔裡木油田尋找天然氣大場面的主戰場。2025年庫車山前將建成300億立方米大氣區。然而這裡地表遍布巨厚礫石層,地下儲層之上覆蓋著近4000米塑性鹽巖,地質複雜被譽為「深度像彈簧、高點帶軲轆、圈閉捉迷藏」,鑽探井一路坎坷。
博孜9氣藏區域是世界級難題的集結帶,怎樣才能啃下這塊「硬骨頭」?塔裡木石油人用的是硬氣、志氣和最高精尖的科技,成功打開埋深近8000米優質儲層。但是,誰也想不到,他們所走過的路曲曲折折。
博孜9井位於塔裡木盆地庫車坳陷克拉蘇構造帶博孜9號構造高點附近,平均孔隙度在8%~9%,明顯高於克拉蘇構造帶相同埋深儲層物性。該井鑽進過程中共取芯三筒,三筒巖芯均見鹽霜,且局部呈覆蓋式析出,鹽霜發育段電阻率表現為低值,對測井解釋、流體識別及試油層段優選造成極大困擾。
針對以上矛盾,塔裡木油田科研人員以「基礎管理年」活動為契機,以實際地質資料為基礎,以實驗分析為手段,加大基礎地質科研攻關力度,強化物源和低阻氣層成因分析。
通過對克拉蘇西部白堊系儲層重礦物特徵、巖屑組成、碎屑巖組分及結構等特徵進行系統分析,科研人員發現克拉蘇構造帶博孜段南部同時受南天山和溫宿凸起雙物源的共同影響,且溫宿凸起物源影響更大,砂巖骨架顆粒粒度偏粗,抗壓實強度大,是形成優質儲層的重要因素。
此外,根據傳統石油地質學觀點,巖芯見鹽霜就意味著打到了水層,而克拉蘇構造帶超深儲層研究打破了這一常規地質認識。通過對克拉蘇構造帶50餘口井的巖芯、測井、測試等資料綜合研究,明確儲層中的鹽主要來源於上覆古近系的巨厚膏鹽巖地層流體下滲。
通過創新鹽下超深含鹽儲層實驗分析方法,用無水乙醇代替水作為研磨降溫溶劑,有效防止鹽在樣品製作過程中隨水流失,結果發現鹽廣泛分布在克拉蘇構造帶白堊系巴什基奇克組儲層內。儲層物性越好,孔隙中鹽溶解量就越多,儲層導電能力越強,造成局部電阻率偏低,進而導致測井解釋含氣飽和度明顯偏低。因此,在克拉蘇構造帶,低阻氣層是儲層物性好和含鹽量高的綜合表現,並非水層的指示標誌。
目前,低阻氣層的研究成果已廣泛應用於克拉蘇構造帶克深1003、大北9、大北12、大北14井等多口井試油井段優選中,針對低阻層段進行測試均獲得高產工業氣流。下一步,科研人員將解放思想,持續加大科研創新攻關力度,繼續擴大南部超深層圈閉的資源規模,持續變現,加速推進博孜—大北萬億立方米大氣區勘探開發一體化進程。
(文章來源:中國能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