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彪 孫雄偉 肖香姣
中國石油塔裡木油田公司
摘 要塔裡木盆地庫車坳陷克拉蘇氣田屬於國內罕見的超深超高壓裂縫性緻密砂巖氣藏,氣田開發在超深圈閉及斷層的落實、儲層氣水分布的預測、氣藏精細描述、裂縫活動性變化的評價及預測、動態監測資料錄取、滲流機理研究及對水侵的預測和治理等方面面臨諸多難題。為此,通過開展超深複雜構造地震處理解釋、裂縫性緻密儲層定量描述與地質建模、斷層活動性評價、超高壓氣井動態監測以及超高壓條件下的滲流機理實驗,結合考慮水侵影響的優化開發技術政策,攻關形成了適用於該氣藏的系列配套開發技術,並應用於氣田開發實踐。結果表明:①對於山前超深複雜構造,寬方位、高覆蓋、高密度的地震採集技術和基於高精度速度模型的疊前深度偏移處理技術可以有效改善地震資料的品質,提高圈閉和斷層的落實程度;②沿軸線高部位集中布井的井網可以較好地規避構造偏移的風險,實現儲量的有效動用、延緩邊部水侵;③防水、控水、排水是裂縫性緻密砂巖氣藏開發全生命周期都需要考慮的關鍵問題,溫和開採、見水排水是主要的開發技術對策;④系列配套開發技術在該氣田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鑽井成功率、產能到位率均達到100%,高效井比例達到78%,該氣田年產氣量從3×108m3快速上升到74×108m3。
關鍵詞塔裡木盆地 庫車坳陷 克拉蘇氣田 超深 超高壓 裂縫性 緻密砂巖氣藏 高效開發 系列配套技術
克拉蘇氣田位於塔裡木盆地庫車坳陷克拉蘇衝斷構造帶,自2008 年克深2 井在克拉蘇構造帶鹽下深層取得戰略性突破以來,在該區帶已陸續發現了克深2、5、8、9 等10 多個氣藏,累計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超過8 000×108m3,成為中國石油塔裡木油田公司天然氣上產的主要區塊。
克拉蘇氣田具有構造複雜、埋藏超深、地層壓力超高、儲層巨厚、基質緻密、斷層及裂縫發育,以及氣水分布關係複雜等特點[1],屬國內罕見的超深超高壓裂縫性緻密砂巖氣藏。目前,緻密砂巖氣已經成為國內外天然氣開發的重要領域,典型的緻密砂巖氣藏一般位於構造相對簡單的盆地斜坡區或凹陷較深部位,埋藏深度一般介於1 000 ~ 4 000 m,單井產能較低,多採用井間接替的開發模式[2-4]。而克拉蘇氣田位於前陸盆地衝斷帶,地表及地下構造複雜,埋藏超深,地層壓力超高,單井建井成本高(接近2億元)。因此,要實現克拉蘇氣田高效開發,必須以稀井高產、持續穩產為目標,開發難度極大。為此,塔裡木油田公司持續開展了山地地震資料精細處理解釋、裂縫性緻密儲層精細描述、超高壓條件下滲流機理實驗、超高壓氣井動態監測、井網優化設計等關鍵技術攻關,形成了系列開發配套技術,實現了克拉蘇氣田超深超高壓裂縫性緻密砂巖氣藏的規模效益開發。
1 氣田特徵
1.1 構造特徵
庫車坳陷位於塔裡木盆地北部,北與南天山造山帶逆衝斷層相接,南為塔北隆起,是典型的擠壓型含鹽前陸盆地[5]。盆地發育巨厚的膏鹽巖層,縱向上根據變形特徵的不同分為3 個構造層,即鹽上構造層、鹽構造層與鹽下構造層。鹽上構造層(以下簡稱鹽上層)主要以大型逆衝斷層及褶皺變形為主;鹽構造層(以下簡稱鹽層)為古近系庫姆格列木群膏鹽層,在構造擠壓的過程中發生塑性流動,形成鹽焊接、鹽丘等一系列鹽構造;鹽下構造層(以下簡稱鹽下層)發育一系列由逆衝斷層組成的大範圍衝斷疊瓦構造[6-7](圖1)。由於區域性分布的膏鹽層的有效封堵,油氣在鹽下層各個斷塊內聚集成藏,形成現今資源豐富的克拉蘇氣田。
圖1 庫車前陸盆地典型構造剖面圖
1.2 儲層特徵
克拉蘇氣田目的層為白堊系巴什基奇克組(K1bs),屬於扇三角洲—辮狀河三角洲前緣沉積,砂體縱向厚度大(300 ~ 350m),橫向疊置連片,隔夾層不發育。儲層巖性以長石巖屑細砂巖和粉細砂巖為主,填隙物以膏質、方解石、白雲石膠結物為主,泥雜基含量較低。儲層基質物性較差(巖心有效孔隙度平均為4.1%,有效滲透率平均為0.050 mD)。儲集空間以原生粒間孔和粒間溶蝕孔為主,其次為粒內溶孔、黏土礦物晶間孔等[8]。受強烈的擠壓作用影響,儲層裂縫發育,以半充填—未充填高角度縫為主,裂縫傾角一般大於50°。裂縫雖然在儲集空間中所佔的比例較小,但對儲層滲流能力的改善作用很大,氣井試井解釋滲透率介於1 ~ 10 mD,遠高於基質滲透率,表明儲層為裂縫性緻密砂巖儲層[9]。
1.3 溫度、壓力及流體特徵
克拉蘇氣田埋藏深度普遍在6 500 m 以上,原始地層壓力介於90 ~ 136 MPa, 壓力係數介於1.60 ~ 1.85,儲層溫度介於125 ~ 188 ℃,屬超深超高壓氣藏[6]。天然氣甲烷含量高,平均為97.8%,重烴(C2+)含量很低,N2和CO2含量低,不含H2S。氣藏中地層水多以層狀邊水的形式存在,地層水礦化度為(15 ~ 20)×104mg/L,氯離子含量為(8 ~ 17)×104mg/L,水型為CaCl2型。
2 高效開發面臨的難題
克拉蘇氣田最早投入開發的氣藏是克深2 氣藏。該氣藏於2010—2013 年開展產能建設工作,在建設過程中面臨構造落實程度低、高效井部署難等難題,鑽井成功率及高效井所佔比例偏低。2014 年該氣藏正式投產後又面臨產能下降快、水侵迅速、動態監測實施難等難題,開井率和生產規模不斷下降。裂縫性緻密砂巖氣藏的高效開發面臨著世界級的難題和挑戰。
2.1 地震資料差、構造複雜,超深圈閉及斷層落實難
克拉蘇構造帶地表複雜,南部戈壁礫石區和山前衝積扇區衝溝較為發育,北部山體區地表起伏劇烈,山體高陡、斷崖林立、溝壑縱橫,相對高差可達500 ~ 800 m,對地震資料的採集和靜校正處理造成很大困難。構造帶淺層廣泛發育衝積扇,沉積了巨厚礫巖層。鹽上層南部較為平緩,北部傾角迅速變陡,北部露頭區局部地層近直立;膏鹽層受多期構造揉皺作用,發生局部堆積和減薄,厚度橫向變化大。淺層巨厚礫巖、高陡地層、巨厚塑性膏鹽層使得地層的橫向速度變化劇烈,速度建模困難,嚴重影響地震資料成像質量及偏移歸位的精度[10],造成地震資料信噪比低,偏移歸位難度大,使深層圈閉、斷裂的落實十分困難。
2.2 儲層基質緻密、氣水分布關係複雜,氣藏精細描述難
克拉蘇氣田在儲層基質特徵、氣水分布等方面與國內外其他緻密氣藏有一定的相似性[11]。由於儲層基質緻密、裂縫發育、孔隙結構複雜,傳統的實驗技術無法準確表徵儲層孔喉結構。在成藏過程中,由於儲層較強的非均質性,使得驅替程度出現較大差異,儲層含氣飽和度受氣柱高度、充注強度、儲層孔隙結構、砂體連通性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使得氣水分布關係複雜,準確預測氣水分布的難度大,高效井的部署難。氣藏在開發過程中經常出現局部出水的現象[12]。
2.3 裂縫分布規律複雜,開發過程中對裂縫活動性變化的評價與預測難
裂縫的發育程度和活動性是決定裂縫性緻密砂巖氣藏高產穩產的關鍵。由於克拉蘇氣田的裂縫具有多尺度、多期次、多產狀等特點[13-14],裂縫的分布規律複雜,同時由於地震資料品質差,對構造、斷裂的落實不準,更增加了裂縫預測的難度。不同產狀裂縫的活動性也不一樣,會受到裂縫的走向、傾向、傾角以及地應力的大小、方向等因素的影響;隨著開發的進行,氣藏內部的地應力大小發生變化,不同產狀裂縫的活動性也會發生複雜的變化,進而影響氣井產能和水侵速度[15]。由於氣藏滲流和地應力耦合模擬技術還不完善,在開發過程中對裂縫活動性變化的評價與預測難度很大。
2.4 氣藏超高壓,動態監測資料錄取難
在克拉蘇氣田,由於氣井面臨著超深、超高壓、高溫和高產等特殊情況,導致動態監測在井下實施困難。井筒密封不嚴,容易刺漏,同時由於氣井產量大,在改變工作制度時鋼絲繩或電纜易斷,給井下動態監測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而在進行井筒壓力折算時,由於受井筒儲集效應、環境溫度等因素的影響,使井口壓力波動劇烈,資料質量差。針對超高壓氣藏,由於缺乏成熟、可靠的動態監測技術,造成在氣藏開發過程中動態資料錄取困難,準確評價氣藏動態的難度加大。
2.5 滲流機理的研究難,裂縫性水侵預測和治理難
克拉蘇氣田的地層壓力超高(90 ~ 136 MPa),且基質緻密,已有的實驗裝置無法滿足地層條件下滲流實驗要求,造成滲流機理的研究難度大。由於氣藏裂縫發育,地層水在裂縫和基質中流動的差異大,受裂縫尺度、裂縫與基質的滲透率級差、水體大小、配產高低等因素綜合影響,水侵規律複雜[16],已有的數值模擬軟體難以真實反映裂縫性水侵的「水封氣」效應及其對氣藏採收率的影響,造成對水侵的預測難,治理對策的制訂難。
3 攻關形成的關鍵技術
面對超深超高壓裂縫性緻密砂巖氣藏的開發難題,塔裡木油田實施了產學研一體化開發關鍵技術攻關,形成了適用於超深超高壓裂縫性緻密砂巖氣藏的一系列高效開發配套技術。
3.1 超深複雜構造地震採集處理及解釋技術
為提高超深複雜圈閉的落實程度,從地震採集、處理和建模等3 個方面進行了攻關,在複雜山地地區地震資料採集、複雜構造疊前深度偏移處理、複雜構造地質建模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技術進步,大幅提高了地震資料的品質和圈閉的落實程度,有效減小了目的層的預測深度與實鑽井深度之間的誤差。
1)進一步優化地震採集參數,推廣應用寬方位、高覆蓋、高密度的地震採集觀測系統。高覆蓋次數(炮道密度)是確保複雜高陡構造有效成像的前提,寬方位三維採集有利於深層及陡傾角地層的成像,優化後採集到的地震數據的品質較窄方位三維採集有較大程度的改善,為下一步的數據處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資料基礎。
2)疊前深度偏移處理技術是改善複雜地區和強橫向速度變化地區地震資料品質的理想成像技術。該技術的核心是速度建模,速度模型的精度直接決定了疊前深度偏移處理後地震資料成像的質量。綜合地震、重磁電、地質、測井、鑽井等多方面信息進行約束,採用基於實體構造模型的速度更新方法反演複雜速度場的中低頻成分,採用網格層析反演方法反演複雜速度場的高頻成分,由粗到細逐步提高速度模型的精度[10]。在速度模型準確的基礎上採用疊前深度逆時偏移方法,基本可以解決克拉蘇地區複雜構造的偏移問題,並且偏移效率高,目的層成像質量也進一步提高。
3)山前超深複雜構造地震資料品質差,導致構造解釋的多解性強,加強局部構造的建模及整體規律性等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在前陸盆地構造地質理論的指導下,結合露頭資料、地震資料、Walkaway-VSP井周成像資料等輔助構造建模,再通過物理模擬和三維數值模擬進行構造模型驗證,建立了含鹽前陸衝斷帶構造發育模式(圖2)。衝斷帶北部鹽下層發育一系列基底捲入逆衝斷層,形成階梯狀衝斷構造或楔形衝斷構造;衝斷帶南部鹽下層發育一系列滑脫斷層,形成滑脫衝斷構造和突發構造。
圖2 庫車前陸衝斷帶鹽下衝斷構造模型圖
3.2 裂縫性緻密砂巖氣藏儲層描述及地質建模技術
儲層的微觀孔喉結構和流體分布特徵直接影響氣藏的穩產能力和採出程度,因此儲層孔喉配置的定量關係特別是針對細小孔喉的定量描述,對緻密砂巖氣藏合理開發技術政策的制定十分重要。克拉蘇氣田儲層基質普遍緻密,孔喉細小,儲層非均質性強,氣水分布關係複雜,導致適用於常規儲層描述的實驗技術在表徵該類儲層的孔隙結構時較困難。鑑於此,通過集成一系列新的實驗技術,定量表徵緻密砂巖儲層孔喉的尺寸、形態、分布、配置關係等,實現了氣水微觀分布的可視化,完善了裂縫性緻密砂巖氣藏雙孔雙滲地質建模技術。
1)針對複雜的孔隙結構,攻關形成了集成「不同轉速離心下的短回波間隔核磁共振+高壓壓汞」的儲層孔隙結構定量表徵技術,可將不同轉速離心下的核磁共振孔隙半徑分布譜圖(圖3-a)轉換為不同喉道半徑下的連通孔隙體積分布圖(圖3-b),實現了緻密儲層喉道半徑在10 nm 以上的孔喉配置關係的定量表徵。研究結果表明,以孔隙半徑5 μm、喉道半徑0.07 μm 為分界線,克拉蘇氣田儲層的孔喉配置關係以大孔隙—粗喉道、小孔隙—細喉道的配置為主,其次為小孔隙—粗喉道(圖3-b),粗喉道連通的孔隙所佔比例為50% ~ 60%,對滲透率的貢獻在95% 以上,是主要的滲流通道。
圖3 典型儲層巖心不同轉速離心後核磁共振譜圖
2)針對氣水分布規律,探索並形成了緻密砂巖儲層氣水微觀分布的可視化與定量表徵技術。該技術集成高解析度CT 掃描、聚焦離子束掃描電鏡(FIBSEM)和巖礦定量分析技術,以二碘甲烷為指示劑,對4 種不同注入狀態下的巖心進行CT 掃描,建立了數字巖心並進行處理分析,實現了氣水分布的可視化,並對緻密儲層孔隙喉道中氣水分布的豐度、賦存狀態及配置關係等進行了微觀定量表徵,明確了黏土礦物含量直接影響了微小孔隙喉道的發育,並對束縛水的賦存具有顯著的控制作用。
3)針對裂縫建模的難題,通過開展露頭、測井、巖心等多尺度的裂縫描述與表徵,建立裂縫的宏觀分布模式,結合包裹體及構造演化確定裂縫形成的期次和古應力狀態,對裂縫分尺度、分類型進行分析,用熵權法確定主控因素,分組系預測裂縫。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地應力、儲層改造等多種因素,建立雙孔雙滲地質模型。
3.3 超深超高壓氣藏動態監測與評價技術
克拉蘇氣田儲層埋藏深度超過6 500 m,地層壓力超過90 MPa,井筒狀況複雜,對井下溫度、壓力進行監測的難度極大。通過對電纜傳輸、鋼絲投撈、永久式光纖等測試工藝進行優選,選定了鋼絲投撈式測試技術,並開展壓力計、鋼絲和井口防噴器的選型研究,通過理論計算、模擬試驗到現場試驗,不斷改進創新,形成了超高壓氣井投撈式壓力測試技術,實現了井深7 000 m、溫度175 ℃、井口油壓90 MPa 條件下的氣井井下測壓,取得了關鍵的試井資料。
井間幹擾測試結果表明,氣藏內井間幹擾強,幹擾信號在十幾分鐘內就能影響到1 km 外的鄰井,相距10 km 以上的兩口井之間的幹擾信號響應時間也僅為7 ~ 10 h。這表明由於低級序斷裂及裂縫發育氣藏總體連通性好,採取高部位集中布井的方式也可以實現氣藏的整體動用。
氣井的壓力恢復雙對數導數曲線均有明顯的下凹特徵,認為巴什基奇克組儲層類型屬於裂縫—孔隙雙重介質型(圖4),儲容比和竄流係數均較低,平均儲容比為0.029,表明基質是主要的儲集空間,氣井的穩產具有較好的儲量基礎,平均竄流係數為3.15×10-7,表明基質向裂縫系統補給的速度較慢[17]。因此,為保證基質與裂縫系統間的供採平衡,實現基質儲量的有效動用,避免地層水沿裂縫帶快速突進造成水鎖而影響氣藏的開發效果,氣藏應以較低的採氣速度進行開採。
圖4 克深2 氣藏氣井不穩定試井解釋曲線圖
3.4 裂縫性緻密砂巖氣藏井網與井深優化設計技術
針對裂縫性緻密砂巖氣藏高效布井的難題,創新引入了壓力波前緣傳播理論分析儲量的動用情況,明確了「沿軸線高部位集中布井」的部署思路,結合地震資料,提出了相應的布井原則。根據不同構造發育模式下的裂縫、儲層的發育特徵,對井深進行了優化設計。
3.4.1 井網優化
通過追蹤壓力波擾動前緣可以計算氣井的控制半徑及其隨時間的變化情況。研究表明,對於裂縫性緻密砂巖氣藏,在裂縫系統內壓力波可以在短時間內波及整個氣藏,而在基質系統內壓力波傳播慢。因此,在氣藏開發過程中,井區的基質系統和裂縫系統會存在較大的壓力差異。採用壓力波前緣追蹤技術,從研究單井控制體積、井控儲量及基質系統與裂縫系統之間的壓力差出發,可計算出不同井區基質系統的剩餘可採能力(Depletion Capacity,簡稱DC),即
DC=(ΔTmΔpmfVmKm)
式中DC表示基質系統的剩餘可採能力,MPa·s·m3·mD ;ΔTm表示壓力波在基質系統中的擴散飛行時間,s;Δpmf表示基質系統和裂縫系統之間的壓力差,MPa ;Vm表示基質系統的孔隙體積,m3;Km表示基質滲透率,mD。
剩餘可採能力值越大,則開採潛力越大,是布井潛力區。結合數值模擬,可進行不同井網下的開發效果評價。克深8 區塊的模擬結果表明,相比規則井網和「Z」形井網,採用線型井網和沿軸線高部位集中布井的井網能有效延緩水侵,提高採收率。克深8 區塊按此結果進行了井網優化,較方案設計少鑽4口井,並實現了氣藏較均衡的開發。
3.4.2 井深優化
克拉蘇構造帶北部主要發育階梯狀衝斷構造或楔形衝斷構造(統稱疊瓦衝斷構造),南部主要發育突發構造,由於構造形成過程中受力機制不同,不同構造模式下儲層物性和裂縫發育規律存在明顯的差異。在疊瓦衝斷構造,儲層縱向上物性差異大,從上到下孔隙度明顯減小,有效儲層集中在中上部;在儲層段上部主要發育高角度張性縫,中部主要發育張剪性裂縫,下部主要發育低角度剪切縫,在平面上位於逆衝斷層前緣裂縫更發育。因此,在疊瓦衝斷構造應靠近逆衝斷層前緣布井,一般打開儲層段中上部即可。在突發構造,儲層縱向上物性差異小,從上到下均發育高角度張性縫,位於軸線部位裂縫更發育。因此,在突發構造應靠近軸線布井,一般打開儲層段上部即可。克深8 區塊按此結果進行井深優化,每口井平均減少目的層進尺50 m,縮短鑽井周期5 ~ 10 d,減少鑽井液漏失量309 m3,氣井均實現高產,經濟效益顯著。
綜合以上研究,沿軸線高部位集中布井可以實現儲量有效動用,延緩邊部水侵,提高採收率,突破了以往的均勻布井模式以及對井距的限制,形成了針對強非均質性裂縫性緻密砂巖氣藏「沿長軸、佔高點、選甜點、避斷層、避低洼、避邊水」的布井原則,並針對不同構造發育模式提出了相應的井位部署和井深的優化措施。
3.5 超高壓裂縫性氣藏開發機理及開發技術政策優化
針對克拉蘇氣田的地質特點,通過技術攻關開展了在地層條件下的滲流機理實驗,以及四維應力場下斷層的活動性評價,通過對氣藏開採過程中水侵的判斷和預警,提出了防水、控水和排水策略,構建了裂縫性緻密砂巖氣藏的合理開發技術政策。
1)成功研發了高溫、超高壓條件下全直徑巖心的滲流實驗裝置,實現了模擬地層條件下(最高溫度為160 ℃、最高壓力為116 MPa)的水驅氣相滲模擬實驗[18]。實驗結果表明,帶裂縫的巖心在地層條件下驅替效率較低,見水後氣相相對滲透率急劇下降(圖5),說明氣井在見水以後產氣量會快速下降,從而使累產氣量降低。因此,氣藏開發要以防水、控水為主要技術對策,井位需集中部署在氣藏高部位,以延長氣藏的無水生產期並保護氣井的產能;同時開採過程中及早開展排水,以延緩水侵,提高氣藏的採收率。
圖5 地層條件下不同巖心的氣水相滲曲線圖
2)通過開展驅替物理模擬實驗,發現在基質中水呈活塞式推進,前緣推進速度慢,而在裂縫中水以突進方式推進,且推進速度快,是在基質中推進速度的上百倍。實驗結果顯示,在裂縫中水侵前緣推進速度與裂縫和基質的滲透率級差、邊底水水體大小、氣井配產高低呈正相關關係。邊底水會沿裂縫快速突進,封堵住基質中的氣相滲流通道,產生「 水封氣」效應,影響氣井的穩產,降低氣藏的最終採出程度。因此,裂縫性緻密砂巖氣藏在開發過程中應密切關注裂縫水侵,通過控制邊部氣井的配產減緩水侵速度,見水後及時開展排水,防止水體進一步侵入氣藏內部。
3)形成四維應力場下斷層活動性的評價技術。氣藏投入開發後,隨地層壓力下降,氣藏內部的地應力場也將發生改變。以克深2 氣藏為例,通過四維地質力學進行應力場建模,發現地應力場由開採初期的走滑型應力場逐漸改變為開採後期的正斷層型應力場(圖6-a),應力場類型的變化又會引起斷層活動性的變化(圖6-b),進而對水侵產生影響。
圖6 克深2 氣藏應力場變化、斷層活動性變化綜合圖
4)通過對裂縫性緻密砂巖有水氣藏的綜合研究,認為氣井出水風險大小主要與氣井距邊底水距離、距邊界斷層距離、井周裂縫發育程度及充填度、射孔段之下隔夾層發育程度等因素有關,將這些指標分別賦值,並歸一化指標,然後根據經驗或專家評分分別賦予一定的影響權重,實現了對裂縫性砂巖氣藏氣井出水風險的半定量評價。
綜合以上研究成果,對克拉蘇氣田,防水、控水和排水是氣藏開發全生命周期都需要考慮的關鍵問題,需從井位部署就重點考慮,採用在高部位集中布井的方式,延長氣藏的無水採氣期;採用適宜的氣井配產以實現基質持續穩定地供氣,延緩氣井見水的時間;採用見水排水的開發對策來減弱水侵的影響,提高氣藏的採收率。
4 開發效果
以上系列技術在克拉蘇氣田的開發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開發效果。2014—2017 年鑽井成功率、產能到位率均達到100%,高效井比例達到78%。2011—2017 年,克拉蘇氣田的天然氣年產量從3×108m3快速上升到74×108m3,成為塔裡木油田天然氣上產的主要區塊。
克拉蘇氣田的合理、高效開發,成功開闢了超深、超高壓裂縫性緻密砂巖氣藏這樣一個複雜的開發新領域,所形成的高效開發配套技術將繼續支撐2020年塔裡木油田實現年產氣300×108m3的目標,也為國內外其他同類型氣藏的開發提供了經驗,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鑑意義。
5 結論
1)對於山前超深複雜構造,寬方位、高覆蓋、高密度的地震採集技術和基於高精度速度模型的疊前深度偏移處理技術可以有效改善地震資料品質,提高圈閉和斷層的落實程度。
2)對於複雜的裂縫性緻密砂巖氣藏,沿軸線高部位集中布井的井網可以較好地規避構造偏移的風險,實現儲量的有效動用,延緩邊部水侵。
3)對於裂縫性緻密砂巖氣藏,在氣藏開發全生命周期都需要考慮防水、控水和排水。採用沿軸線高部位集中布井的方式,可以延長氣藏的無水生產期;採用溫和的開採方式進行控水,可以延緩氣井水侵速度;採用見水排水的開發對策,可以減弱水侵的影響,提高氣藏的採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