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是一門有用的學科,它能幫助人們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生活。
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於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於自己的態度所決定的。
1974年,希伯來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卡納曼和
特沃斯基提出理論認為,人們做決策前,思維往往會被所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就會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你的思維固定在某處,從而產生先入為主的歪曲認識。總而言之,避免「沉錨」的兩個重要方法:一是徹底無視之前的所有信息,剔除沉錨的隱患(但是這個做起來是很難的);二是大量地收集信息,全面分析問題,最後做出理性的判斷,把沉錨的影響降到最低。
屬於「不良壓力」,這是一種非理性的壓力,因為這種壓力的根源是人的患得患失的心態,並不是擔心自己不夠好從而想辦法提升自我,而是在反覆擔心失敗後怎麼辦。前者帶來的是正面情緒,而後者帶來的則是實實在在的負面情緒,會使一個人精力分散,最終浪費在無用的胡思亂想上。
之所以會產生
庫裡肖夫效應,是因為觀影者將自己的經驗投射到了眼前的鏡頭中,從而產生了聯想。在我們過去的觀影或者日常生活經歷中,一般而言,看到屍體就會讓人聯想到悲傷,而看到玩耍的小孩會讓人聯想到愉快——換句話說,觀影者所看到的,其實只是自己的聯想的心理投射而已。其對於蒙太奇這種電影藝術的運用有著很大的指導意義,在現實生活中也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各大品牌對於商標名稱和商標圖案的選擇,無不是對「庫裡肖夫效應」的靈活運用。1949年,由美國
愛德華·墨菲上尉參加MX981火箭減速超重實驗衍生。墨菲定律一方面警告我們最壞的情況肯定會發生,不管對技術還是對概率都不要有盲目的自信; 另一方面也提醒我們,事先一定要考慮到每一種的可能性,防微杜漸,消除潛在的隱患。阿基米德偶然發現浮力定律的這一戲劇性過程,後來被心理學家歸納為「醞釀效應」——很多時候,當我們盡力去解決一個複雜的或者需要創造性思考的問題時,無論耗費多少精力都找不到正確的思路。在這種時候 ,暫時停止對問題的積極探索,反而可能會產生關鍵性的靈感,而這就是「醞釀效應」。所謂「控制錯覺」,是指人類高估自己的非邏輯和非統計直覺,僅僅是在直覺的引導 下做出一些非理性的判斷,這是人類的本能。但很多時候,也正是這種本能讓我們常常會「自信地犯錯」。羊群效應又稱從眾效應,它的核心是在群體力量面前放棄個人理性判斷,而追隨大眾的傾向,並否定自己的意見,而且不會主觀上思考事件的意義。心理學家
弗拉做的性格測試研究表明: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價格描述十分準確的揭示了自己的特點,當人們用一些普通的、含糊不清的、空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了這些描述,而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這就是所謂的「巴納姆效應」,又稱「弗拉效應」。主觀驗證能對我們產生影響,主要是因為我們心中想要相信某件事的欲望。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們總可以搜集到各種各樣支持這件事的證據。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種邏輯,讓它符合自己的設想。
11
. 奧卡姆剃刀原則:簡潔而不簡單,砍掉一切煩瑣的旁枝設計上講究的「簡約主義」,在組織管理上講求「精兵簡政」「扁平化管理」,在生活上提倡「簡單生活」的理念,這其實都是該原則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