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火星探測能不能成功?有賴於這三個關鍵

2020-07-24 我是科學人


中國火星探測能不能成功?有賴於這三個關鍵

製圖:王亞清

「天問一號」正式官宣後,在「任務目標」的制定上一直非常剛猛,揚言要一口氣完成其他國家分幾次都不一定能成功的火星入軌、著陸、巡視一條龍……

聽得很多常關注航空航天領域的網友忍不住提心弔膽:這可太敢說了。

和之前的航空航天發射任務不同,在面對「天問一號」時,網友們言辭間溫柔了許多,關心它「飛得高不高」的少了,關心它「飛得累不累」的多了。甚至還有人手動幫「天問一號」降低難度係數:咱們先定一個小目標,能順利入軌就算成功,著陸火星算血賺,萬一實現巡視,就夠我們吹30年!

為什麼就連一向「苛責」網友都忍不住勸團隊「冷靜」了?

還不是因為發射火星探測器太難了!

一部人類探測火星失敗史

有人曾經戲稱,如果一定要給火星探測寫一部簡史的話,那就是——

中國火星探測能不能成功?有賴於這三個關鍵

1960年,蘇聯率先提出了火星探測計劃,並在這一年的10月10日和10月14日連續發射了兩個火星探測器——「火星1A號」和「火星1B號」。

蘇聯人給「火星1A號」定的任務是:探索火星和地球之間的行星際空間,並且在飛越火星的軌道上拍攝幾張火星表面照片。可惜,發射後的第3級火箭點火失敗,這顆探測器剛剛飛達120千米的高度就報廢了。

4天後發射的「火星1B號」探測器也沒逃過失敗的命運,還沒升空,火箭引擎就直接爆炸。

1962年10月24日,蘇聯發射了第3枚火星探測器——「斯普特尼克22號」,這枚探測器在進入地球軌道時破碎。

中國火星探測能不能成功?有賴於這三個關鍵

莫斯科航天博物館展出的「斯普特尼克」號全尺寸模型

1963年3月21日,蘇聯不甘心地又發射了「斯普特尼克23號」,這枚探測器倒是飛往火星了,可是它途中失聯了。等人們再發現它的信號時,它已經飛向了太陽的軌道。

1964年11月5日,不甘寂寞的美國發射了「水手3號」,可是當探測器穿過地球大氣層的時候,因為一個保護盾沒能推出,「水手3號」也失敗了。

直到1965年11月28日,美國發射的「水手4號」才成功飛掠火星,拍攝到第一張火星的近距離照片。

中國火星探測能不能成功?有賴於這三個關鍵

「水手4號」

上火星,怎麼這麼難?

從1960年人類第一次嘗試發射火星探測器至今,只有15次順利進入了火星大氣層,只有8次成功著陸並且順利開展了探測工作。將近50%的失敗率讓火星成了一顆不折不扣的「探測器墳場」。

中國火星探測能不能成功?有賴於這三個關鍵

截至2020年火星發射窗口前的火星著陸版圖,括號裡的是抵達年份。

上火星之所以這麼難,主要是這個過程必須要邁過三道大關。

這第一關,就是要把火星探測器送出地球,讓探測器能和火星相遇。

現在比較主流的說法是,今年10月14日7時25分,地球會移動到火星和太陽中間,和火星的距離最近。畢竟火星探測器發射後還要「飛一會兒」,那麼今年的7月至8月之間,就是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的「最佳窗口期」。

把握好「窗口期」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要經歷「發射到繞地軌道——繞地軌道點火——被火星捕獲進入環繞火星軌道」三個環節。這其中,最容易栽跟頭的就是最後一環。

中國火星探測能不能成功?有賴於這三個關鍵

不管是去月球還是火星,探測器都不可能直線飛過去,而是通過運載火箭的運力把探測器送到一個名叫「霍曼轉移軌道」的橢圓形軌道裡,讓探測器自然而然和火星「相撞」。

中國火星探測能不能成功?有賴於這三個關鍵

從地球到火星的霍曼轉移軌道

看似原理簡單,但裡面卻涉及到大量運算。

比如,在飛行器進入軌道前,要測算軌道的高低,從低軌道進入高軌道時要進行兩次加速,反之要進行兩次減速。在這個過程中,需不需要額外的燃料來補償、選用多大推力的引擎……都要提前算好。稍有不慎,火星探測器就會和火星擦肩而過,無緣於茫茫宇宙了。

第二關,是讓火星探測器成功著陸。

這一關相當於整個火星探測任務的「天險」,為了保證著陸成功,著陸器必須在7分鐘之內把自己每秒4.8公裡的速度速降至0。考慮到火星和地球之前的距離比較遠,數據傳輸很可能出現延時,著陸器必須具有很強的自主能力。

形象點來說,完成火星著陸的難度,相當於「在巴黎打一顆高爾夫球,還得讓球落進東京的一個洞裡」。

中國火星探測能不能成功?有賴於這三個關鍵

根據現有的爆料資料來看,「天問一號」會把這7分鐘分為4個減速段,先通過氣動減速,用290秒左右把著陸器速度降到每秒460米。然後打開探測器的降落傘,大概用90秒的時間,將速度由每秒460米降到每秒95米。

中國火星探測能不能成功?有賴於這三個關鍵

緊接著,留出80秒的時間,用反推發動機進行動力減速,把速度降至每秒3.6米。理想狀態下,這個階段結束,著陸器和火星地面的直線距離就只有100米了。「天問一號」也會進入著陸緩衝階段,在這100米的距離上懸停一段時間,觀察一下地面適不適合降落,調整一個比較好的降落位置。

中國火星探測能不能成功?有賴於這三個關鍵

一切順利的話,就可以安全降落了。

中國火星探測能不能成功?有賴於這三個關鍵

不過,切記切記,上述的一切都建立在最理想的狀態下。如果降落過程中出現任何突發情況,沒有辦法達到既定的速度要求,那我們的火星探測器就很可能就「有去無回」了。

熬過了前兩關,火星探測任務最難的兩個環節算是完成了。一切正常的話,被送上火星的巡視器會開始運轉,完成規定的巡視任務。

當然,這個階段也有風險。比如,因地球和火星距離太遠,巡視器和地面失聯了;再比如,火星上風沙比較大,遮蔽了巡視器的太陽能板,導致整個巡視器沒法運轉……

中國火星探測能不能成功?有賴於這三個關鍵

歐洲的小獵犬2號,由於太陽能板沒有完全展開,遮擋了通訊天線,導致無法與地面建立聯繫,任務失敗。

據說,地球和火星之間的轉移軌道有5億公裡,這5億公裡,有些國家用了60年都沒有順順利利走完。

希望「天問一號」,可以飛得更遠。

《我是科學人》紀錄片由長安信託特約贊助。

相關焦點

  • 火星見!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成功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成功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印度2013年成功探測火星,能和中國天問一號相提並論嗎?
    印度在2013年11月5日,成功發射了火星軌道探測器「曼加裡安」號(Mangalyaan)。由此印度成為人類航天史上唯一首次探測火星就取得成功的國家,也是繼蘇聯、美國、歐盟之後全世界第四個成功探測火星的國家。印度的「曼加裡安」號只是單純的火星軌道探測器,並不能和中國天問一號相提並論。
  • 火星探測這場馬拉松中國能跑第幾?
    ,對我國來說也是一大挑戰,但是航天技術強國美國已經有過多次的火星探測器成功登陸經驗,也說明美國這方面的技術還是大大領先於世界上的其他國家的。後來,在1976年7月20日美國「海盜1號」在火星著陸,成為全球首個能成功登陸火星的太空飛行器。2018年的「洞察號」登錄火星,美國已然是火星探索的老大。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啟動 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開啟行星探測新篇章
    火星探測器搭乘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此次火星探測任務將一次實現「繞著巡」三步走,對整個火星進行全球觀測、著陸火星以及火星車巡視勘測。這次成功發射,意味著中國正式拉開了行星探測的序幕。當天中午,坐標海南的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隨著最後一聲倒計時完畢,搭載著「天問一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點火升空。大約2167秒後,「天問一號」成功進入地火轉移軌道。
  • 火星探測關鍵設備,國家天文臺70米天線反射體吊裝成功
    據「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公眾號4月27日消息,在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上,備受關注的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根據計劃,2020年我國將實施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目標是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並對火星表面重點地區進行巡視勘查。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的四大看點
    按照計劃,中國將在本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完成「環繞、著陸、巡視」三大任務。這麼重大的航天任務中,包含哪些重大技術看點,後續又有哪些不能錯過的關鍵節點呢?探測這個紅色星球的意義在哪裡,中國為什麼要探火呢?看點一:如何一次性完成「繞、落、巡」當天發射圓滿成功,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但這只是「天問一號」一次性完成「繞、落、巡」系列任務的第一步。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的四大看點
    這麼重大的航天任務中,包含哪些重大技術看點,後續又有哪些不能錯過的關鍵節點呢?探測這個紅色星球的意義在哪裡,中國為什麼要探火呢?看點一:如何一次性完成「繞、落、巡」當天發射圓滿成功,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但這只是「天問一號」一次性完成「繞、落、巡」系列任務的第一步。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發射成功 邁出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在飛行2177秒後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器箭分離正常,探測器太陽翼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26個月一次,且窗口期較短。天問一號成功踏上奔火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也是中國人邁向更遠深空的關鍵一步。這一步的具體時間,早在幾年前就已被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科研團隊研究鎖定,並實現在預定窗口如期順利發射。天問一號探測器將飛行大約6.5個月抵達火星,實施捕獲制動,進入環火軌道,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機動,在烏託邦平原南部區域實施軟著陸。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成功發射
    據央視新聞消息,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7月23日13時25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中國成功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為什麼這麼難?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中國行星探測邁出第一步,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成功發射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中科院院士:中國將於2020年探測火星 任務有三個
    中科院院士、原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嫦娥之父」歐陽自遠表示,中國將於2020年探測火星。嫦娥四號登月車此次火星之行任務有三:首要科學問題是在探測火星上的生命活動信息,期待在此領域有所突破;其次是火星磁層、電離層與大氣層的探測與環境科學等本體科學研究;其三是探討火星的長期改造與今後建立人類第二個棲息地的前景。
  • 在火星探測這方面,中國要走的路還很長
    這是因為,在火星探測方面,在深空探測方面,中國還真的只是才剛開始。航天技術強,深空探測弱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與美國和俄羅斯三分天下。中國有獨立自主的「天宮1號」「天宮2號」空間站。中國也是第一個能讓探測器到達月球背面的國家。
  • 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你的第N代會移民火星呢?
    2012年,好奇號火星探測車在火星的蓋爾撞擊坑成功著陸,至今仍在工作,並發現了火星有水和日偏食等方面的證據。對於中國的第一次火星探測來講,最大的問題就是未知。首個關鍵的節點當然是發射,不管任何時候脫離地球引力都是一種高風險。第二個關鍵節點,當火星探測器從地球發射升空,進入到奔火軌道入口時將獨自奔赴火星,七個月之後在火星附近剎車。
  • 中國進入行星探測時代 火星探測「跨越式發展」
    歐陽自遠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圓滿成功,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被譽為「嫦娥之父」的歐陽自遠激動萬分。「這是中國航天史上歷史性的一天,也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它標誌著中國航天進入行星探測時代。我們幾代航天人的夢想總算實現了。」歐陽自遠是最早提出中國火星探測任務的科學家之一。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成功發射 邁出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新華社記者 才揚/攝本報海南文昌7月2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火星,我們來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公布:天問一號
    火星,你好!繼月球探測任務命名為「嫦娥系列」後,今天國家航天局正式發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系列」以「攬星九天」作為工程的圖形標識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為「天問一號」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標識為
  • 「天問一號」這一趟火星之旅是為了什麼?這是中國深空探測的新起點
    「比如其他國家過去進行的火星探測,若要完成這三項任務,可能需要分三次進行發射。按照每26個月出現一次探測窗口期,這三個步驟耗時很長。」焦維新向紅星新聞記者解釋,如果三個項目每次都單獨發送,那麼每次都能單獨解決相應的問題。但如果一次性完成,就需要在短時間內一次性解決三個步驟可能遇到的所有問題。
  • 「天問一號」這一趟火星之旅是為了什麼?這是中國深空探測的新起點
    但與其他國家的火星探測不同,「天問一號」將三步並作一步走,計劃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繞、著、巡」(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大任務,而這在國際上尚屬首次。此前美國海盜1號、海盜2號火星探測器,也僅僅是通過一次發射實現了環繞、著陸兩種探測目標。「比如其他國家過去進行的火星探測,若要完成這三項任務,可能需要分三次進行發射。按照每26個月出現一次探測窗口期,這三個步驟耗時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