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小(二)型水庫的官逕水庫,相對袖珍,透著一種婉約之美。
官逕水庫堤壩上立有水位標尺。
昨日,水庫管理工作人員通過手機平臺實時監測官逕水庫水位狀況。
昨日,官逕水庫堤壩上長著彩色的野花。
昨日,俯瞰群山包圍的官逕水庫。
逕者,即路也,官逕,即官路。作為來往於高明與肇慶之間的交通要道,官逕水庫所在地曾經熱鬧非凡,繁華程度媲美明城東門圩;美麗之處被古人評為高明八景,「官逕青驄」美譽由此得來。
如今,過去的熱鬧隨歷史的推移消散得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一份幽靜和守護。劍佩聲隨飛鳥渡,驊騮身逐暮雲歸。撕風一路千山應,何用登臨怨落暉。如此美麗的詩詞,描繪的是怎樣秀麗的美景?或許,只有水庫背後屹立至今的泰康山才能得悉。
小家碧玉官逕水 婉約婀娜「小蠻腰」
從廣明高速明城出口駛出大約6分鐘,便可到達官逕水庫。官逕水庫坐落於泰康山腳明北村委會石塘村。從地圖上看,猶如一顆藍寶石遺落在綠草地上,透露著神秘的藍綠幽光。
相比起西坑水庫、深步水水庫等中型水庫,作為小(二)型水庫的官逕水庫相對袖珍,但也正因為如此,官逕水庫反而有一份宛如南國女子的小巧精緻,其蜿蜒不規則的水庫形狀勾勒出如絲綢般的溫柔婀娜,中間收窄的部分還形成了該水庫獨有的「小蠻腰」。
此外,水面顏色也區別於大中型水庫深不見底的墨綠,而是一種透著微光的溫婉翠綠。這小家碧玉被泰康山的重巒疊嶂所保護,同時也守護著身後的一個個自然村莊。
據《高明縣水利志》記載,官逕水庫開建於1955年,僅用一年時間便建成。集雨面積4.63平方公裡,總庫容量88.6萬立方米,有效庫容51.3萬立方米,灌溉面積達3000畝,屬小(二)型水庫,但具體的建造歷史並無記載。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佛山市作協名譽主席譚世榮,曾對官逕水庫進行一系列研究。他說,曾有資料記載,新中國成立初期,當時政府大力興修水利,由於周圍村莊過千畝的土地耕種需要大量的水源灌溉,於是決定在石湧坪修築水庫。數百工人經過一年時間的努力,築成了水庫大壩溢洪道和修築了10多公裡長灌溉渠道,最後形成了如今的官逕水庫。
前世交通要道曾經車水馬龍
官逕水庫之所以被稱為「官逕」,原來這裡還有一段故事。
根據《明城故事》記載,在修建水庫之前,水庫的所在地原來是一塊寬闊的坪地,當地人稱石湧坪,同時也是交通要道,來往於高明與肇慶之間必須經過這裡。過去,若有官員上任或調往別處當官,都會坐著兜或轎子在此經過,久而久之便被人稱為官逕。逕者,即路也,官逕即官路。由於水庫建設於此,於是就被命名為官逕水庫。
由於是交通要道,除了官員之外,還有路過的商人在此處經過。官商人流不斷,於是便產生了商機。據記載,當時周邊的欖樹坳、洞心、上石塘、中石塘、下石塘等村的村民都來到這裡做生意,有擺賣農副產品的,有開驛站的,有開茶樓的,還有開客棧的,逐漸還有官兵駐守,《高明縣誌》就有「設有驛鋪,派兵駐守」的記載。當時官逕的熱鬧程度曾媲美明城的東門圩。
「作為來往於高明與肇慶之間的交通要道,官逕及周邊的景致,便成為了達官和客人對高明的第一印象,正因為如此,舊時歷屆高明的縣官都十分重視官逕的自然景觀設計和保護。」譚世榮說,過去,官逕的美麗景色被美譽為「官逕青驄」,還被納入為當時的高明八景,讓一眾來到高明的文人墨客嘆為觀止,紛紛留下絕美詩句為之讚美。
清代邑人嚴之炯,寫了一首描寫當時官逕美麗和熱鬧的詩。詩云:高展霜蹄入逕來,金鞭遙拂霧雲開,百花山畔人相望,頻道桓家御史來。另外,據清光緒二十年《高明縣誌》記載,高明籍清代舉人謝旻禧也寫了一首七律詩描繪官逕美景,名為《詠官逕青驄》。詩中寫道:石磴迂迴出翠微,誰從上路儼黲騑?花明玉勒通幽靜,露拂寒存點繡衣。劍佩聲隨飛鳥渡,驊騮身逐暮雲歸。撕風一路千山應,何用登臨怨落暉。
現代科技加持 守護一方水土
官逕當日的繁華熱鬧,主要是由於其獨特的交通優勢,而這熱鬧美景消失的原因,也是一樣。
1931年,日本侵華戰爭爆發。日軍得悉這交通要道的重要性,於是派兵駐守,昔日的商貿繁榮從此開始衰敗,官逕車水馬龍的景象成為歷史。隨後,因為灌溉需要,便在此處建設了官逕水庫,一直至今。
曾經熙熙攘攘的官逕街頭如今成為平靜自然的官逕水庫,沒有了車馬的喧鬧,取而代之的是水庫的寧靜清幽,同時還有灌溉和防洪的作用。63年來,水庫一直默默地守護著周邊村民。為了讓已進入花甲之年的官逕水庫保持狀態,明城水利所的技術人員們定期對水庫進行檢修,並配備有眾多科技力量加持。
「官逕水庫分別在1997年、2005年和2017年完成了不同程度的除險加固升級工程,目前,官逕水庫已達到了抗禦30年一遇設計洪水、300年一遇校核洪水的標準。」明城鎮水利所技術員杜遠洪說,目前,水庫的管控已進入智能時代,利用手機APP便能對水庫水位進行實時監測,水位達到預警線馬上發出警報,還能足不出戶利用監控攝像頭實時查看水庫狀況。官逕水庫,正用新的科技力量,守護周邊村莊的一方水土。
原標題:泰康山下有官逕 絕美詩詞頌美景
來源|佛山日報
文|記者陳志業
圖|記者呂潤致
編輯|何欣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