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貓科動物和犬科動物的區別,那麼生活方式就是其中一種。幾乎所有的犬科動物都是群居動物,但大多數貓科動物是獨居生物,只有獅子是個例外,它們更喜歡和同伴生活在一起。
我們知道,生物的一切邏輯都可以從生存和繁衍這兩個角度去考慮,那麼群居的獅子和獨居的老虎在選擇生活方式上,究竟受哪些因素影響呢?
獨居的老虎
獅子和老虎都具有領地意識,不同的是一般老虎會獨自佔領一個領地,而獅子則是一個大家族共同佔領一個領地。
其實,老虎並不是完全的獨居,一般而言雄虎的領地較大,在雄虎的領地上還生活著其他的雌虎,而這些雌虎之間的領地並沒有重疊。也就是說,同性之間的老虎領地並不交接,但異性之間的老虎領地可以有重合。
而且,在雌虎哺乳期時,雌虎會照顧小虎崽,在小虎崽的生長期時,雌虎和小老虎之間屬於群居。當小老虎長大後才會離開母親,尋找自己的領地,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保證老虎的存活率。
老虎之所以獨居,其實是因為老虎對能量的需求非常大。想要養活一隻華南虎,至少需要70平方千米的森林,這是因為森林裡的能量密度較低,只有大約100千克/平方千米。如果在同一個領地內有過多的老虎,將會導致食物無法滿足多隻老虎的需要,而導致老虎滅絕。
除此之外,在森林裡生活的動物體型都不大,所以單只老虎的捕食能力較高,根據俄羅斯對東北虎的研究發現,東北虎在捕食鹿類的過程中,其成功率能夠達到38%左右,但也有一些專家學者認為老虎的捕食成功率在12%左右。不管怎麼說,老虎能夠通過單兵作戰獲得可以生存的能量。
在森林地區,食腐動物較少,所以老虎捕食成功之後,可以將一部分吃不完的食物藏起來。
但如果老虎屬於群居動物,這意味著它需要讓出自己的一部分食物,給其他成員吃。
群居的獅子
獅子之所以不像老虎那樣獨居生活,完全是因為它們面臨的環境不同。
我們知道,獅子喜歡在稀樹草原上生活,這裡的食草動物大多以群居的方式生存,比如:羚羊、野牛、斑馬等。而且這裡的動物生長密度較高,大約6000千克/平方千米,這意味著即使是多隻獅子生活在同一區域,也能捕獲足夠的食物。
除此之外,草原環境沒有森林隱蔽,無法遮擋獅子龐大的身軀,以至於當單只獅子捕獵時,會被其他食草動物提前發現,從而導致捕獵成功率降低。
而多隻獅子可以採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從周圍包抄獵物,提高捕獵成功率。儘管獅子在捕獵成功時,需要將獵物與其他成員分享,但由於這裡獵物多,且團隊作戰的成功率比單兵作戰要強,因此群居有利於獅子生存。
草原生態環境和森林生態環境的另一個特點是,草原上生活著許多食腐動物,比如:禿鷲,這意味著獅子無法將自己吃剩的食物藏匿起來,因為食腐動物會趁它們不注意時偷吃它們的食物。
也就是說,獅子在捕獵成功之後,如果吃不完獵物,那麼就相當於把獵物白白讓給了其他生物,既然如此,還不如和同伴分享,因為同伴能夠幫助自己打獵。
在草原上,還有一種動物的存在對獅子是一種威脅,那就是:鬣狗,鬣狗也屬於群居動物,而且戰鬥力很強。
雖然鬣狗群的戰鬥力不如獅群的戰鬥力強,但如果鬣狗數量超過獅子的3.8倍,那麼鬣狗將會利用數量優勢,搶奪獅子的獵物,甚至搶奪獅子的地盤。
因此,獅子想要在草原上生活下去,需要一定的數量來維持「草原之王」的地位。
從以上因素可以看出,草原環境相對於森林系統較為複雜,獨居的獅子不僅會面臨能量問題,還會面臨被其他食肉動物驅逐的問題,這使得它們單獨生存下去的概率渺茫。
而群居不僅可以有效抵禦外敵,還可以為小獅子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生存環境,提高它們的存活概率。
總結
獅子和老虎雖然同是貓科動物,但它們面臨的環境並不相同,這使得它們採取的生存策略也不相同。如果它們轉換一下生存環境,或許它們又將會演化出與現在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