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臉」徵是指除紅核外的中腦頂蓋高信號構成「眼睛」,側面的黑質網狀部的正常信號構成「耳朵」,上丘低信號構成「嘴巴」,從而構成所謂的「大熊貓臉」徵。這個經典的MRI徵象最早由Hitoshi等在Wilson病中報導。
Wilson病的特徵性MRI影像,包括中腦的「大熊貓臉」徵和腦橋的「小熊貓臉」徵。「小熊貓臉」徵出現在腦橋被蓋,內側縱束和中央被蓋束低信號構成「眼睛」,導水管開口進入第四腦室的高信號構成「鼻子和嘴」。
在中腦的囊蟲病肉芽腫中也報導過「熊貓臉徵」,頭顱MRI表現為中腦腹側到導水管的囊蟲肉芽腫伴水腫,即T2和壓水像高信號,紅核信號正常,呈現出「熊貓臉」外觀。
甲硝唑引起的腦病是與甲硝唑治療相關的罕見的神經系統不良反應之一,在甲硝唑所致神經毒性中,有「伴亮眼的大熊貓臉」徵的罕見影像學表現的報導,頭顱MRI上T2、壓水像、彌散相上均表現為紅核和導水管周圍灰質高信號,類似於「伴亮眼的大熊貓臉」。另外,在腦幹梗死和Leigh病中也可以出現「大熊貓臉」徵和「小熊貓臉」徵。
總之,「熊貓臉」徵在很多疾病中都可以出現,僅表示腦幹結構有選擇易損性。「熊貓臉」徵的臨床表現與疾病性質相關,可以為急性、亞急性或慢性起病,臨床表現主要為:共濟失調、構音障礙、眼球運動障礙、吞咽困難、癲癇發作、認知功能障礙,以及錐體外系受累表現,包括舞蹈症、帕金森症候群、肌張力增高或減低、肌張力障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