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嶺:「不破不立」是深圳奇蹟不斷的根源

2020-11-28 騰訊網

「制度變遷過程的真正秘密,既有來自領導層或政治精英的智慧和設計,更有源自普羅大眾或草根的行動和實踐。」

南嶺,1955年1月生,湖北浠水縣人。經濟學博士、研究員。現任深圳市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深圳市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華中師範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南嶺是深圳改革開放進程的見證者和參與者。曾任深圳市委副秘書長、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深圳市體制改革辦公室主任、深圳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市政府研究室)主任等職。在深圳市政府工作期間,南嶺參與過深圳市多項重大規劃、政策和體制改革的研究、推進。卸任政府職務後,南嶺仍心系深圳改革發展,筆耕不輟,積極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化改革、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深圳未來轉型方向等議題,為深圳探索先行示範區建設等建言獻策。

當過深圳市體改辦主任,擔任過深圳市委、市政府副秘書長,從高校講臺走出來的南嶺,身上始終帶著讜論侃侃的赤誠之心和思深憂遠的學者之氣。

與改革開放偕行四十餘載,如今,卸下公職的南嶺又重回研究的角度,出任深圳市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總結深圳經驗、審視深圳現狀、建言深圳未來,初心未泯。

透過南嶺平時辦公的窗戶向外望,深圳河緩緩流過,對岸就是香港的一方風土。

「我很喜歡在這裡看窗外的景致。」南嶺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說,自己平時喜歡拿起手機拍拍窗景,時見河岸春生綠,時聞蘆葦晚風起,深圳河兩岸的變化,仿佛都寓於這一方「畫框」之中。

「不過,當年的深圳河可沒有眼前的平靜。」南嶺笑著說,現在看深圳的發展成就,可謂舉世矚目。

四十春秋,時移勢遷,滄海桑田。「閉塞漁村」變「現代化大都市」的「深圳奇蹟」如何寫就?透過南嶺深情凝望的眼神,我們看到根植深圳基因裡的市場經濟體制已生發播撒,立足開放新格局的「雙區疊加」驅動發展正在加速推動,順應創新發展潮湧的數位化經濟大浪滾滾而來。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上下齊心的改革突破口

「制度變遷過程的真正秘密,既有來自領導層或政治精英的智慧和設計,更有源自普羅大眾或草根的行動和實踐。」南嶺開門見山地說。

深圳經濟特區持續快速增長40年,由農業經濟區一躍進入中國城市經濟第一方陣,其基本共識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其提供了強大動力。而這一特色體制的形成經歷了怎樣的過程、對當下的改革又有怎樣的價值呢?

南嶺認為,站在今天進行回顧和總結,意義深遠。

1978年,一場轟轟烈烈的真理標準大討論席捲全國,最終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也深刻改變了深圳的歷史命運。

此前被視作階級鬥爭產物的「逃港事件」,得到了重新審視。深港兩地經濟水平落差是主要矛盾,這促使廣東加快對外開放步伐。民間經貿交往由此萌動,大量海外僑胞、港澳同胞急切回到故土,建設家鄉。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報告,同意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試辦「出口特區」。

一年後,「出口特區」正式改稱「經濟特區」,隨著認識的進一步深化,一次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制度創新躍出地平線。

「今天看來,這一重大制度創新,遠超一般性的優惠政策,為經濟特區改革發展奠定了基礎。」南嶺評價道。

此後,更多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接軌的法規文件相繼落地。1981年,《深圳經濟特區土地管理暫行規定》出臺,標誌著土地流轉開始從計劃劃撥向市場決定過渡。1983年,《深圳市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將採用合同制的範圍從蛇口進一步擴大到整個特區。改革開放之初,深圳大規模拉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但國家財政撥款僅佔3%,倒逼深圳在資金籌措上走市場化的路子。在土地、勞動力、資本市場萌發的同時,深圳的商品市場也破繭而出……

南嶺舉了一個「高價飯」的例子:80年代初,糧食憑票供應,實行定人定額管理,如何解決部分無糧票配額人員的吃飯問題?當時,深圳一家餐館就推出了「高價飯」:有糧票的5分一碗,沒有的5角一碗。餐館再出去買高價糧,這樣一來,高價糧需求大了,供應也就上來了,競爭就充分了,飯價又重新走低,直至市場回歸均衡。

南嶺感慨道:「一個無法用計劃手段解決的問題,市場給出了正確回答。」

「如同饑荒中的農民發明了承包製,鄉鎮企業引進了農村工業化,個體戶打開了城市私營經濟之門,經濟特區也是回應群眾的呼聲和對外開放的要求而設立的。」在南嶺看來,這種自發的、分散的創新是社會進步不可忽視的生長點,經濟特區的出現,屬於執政者行動與民眾行動的高度匯合。

粵港澳大灣區:

攜手並進的發展新機遇

「地理上的灣區是自古形成的,而城市與區域經濟意義的灣區則是近40年才崛起的。」在南嶺眼中,開放是粵港澳大灣區形成的基本經驗,全面開放和更高水平的開放又為大灣區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格局。

從歷史數據來看,上世紀70年代末,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還很小:香港GDP剛越過千億港元關口,廣東全省經濟總量則不足300億元人民幣,深圳經濟總量甚至不足2億元,而且各經濟體聯繫也較弱。

開放帶來的成效,表現為大灣區內「經濟數據」的跨越式發展: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超過11.6萬億元,成為中國乃至全球經濟最活躍的區域之一。大灣區內,香港、深圳、廣州三個城市的經濟總量均超過2萬億元人民幣。

對這一令人驚嘆的崛起速度,南嶺總結出了十點開放性經驗:一是堅持「一國」,善用「兩制」;二是制定稅收、用地、用工等優惠政策,吸引外商、促進外貿;三是制定涉外經濟法律,保護外商的合法權益;四是制定和修改出入境規定,提高服務便利化;五是降低關稅,推進貿易投資的自由化,便利化;六是豐富惠及大灣區的政策,如自由行、CEPA等;七是完善重大基礎設施,如港珠澳大橋、深圳灣大橋、廣深港高鐵等;八是建立粵港澳、深港澳政府聯繫機制,解決大灣區發展中的問題;九是通過粵港澳市場經濟體制,為內地探索改革提供借鑑;十是開放倒逼改革,促進內地在開放中逐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機制。

「總之,大灣區9+2格局是在開放的環境下形成的,大灣區經濟體的特色和優勢是在40年的開放環境下競爭合作的產物。」南嶺說,開放是大灣區彌足珍貴的經驗,也是新發展的保證。

近年來,隨著新的開放舉措不斷推出,粵港澳大灣區也逐步形成全面開放的新格局。以服務貿易為例,南嶺介紹道,香港在金融服務、貿易服務、物流服務、教育醫療等方面優勢突出,廣州、深圳則在信息服務上有一定優勢,大灣區內各經濟體間服務業市場空間大,結構互補。

「服務業的開放不只是合作領域寬了,合作機遇多了,從某種意義上看,高端服務業將構成高端製造業的支撐。服務業的開放關乎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的未來,合作十分迫切,前景十分廣闊。」南嶺表示。

數位化轉型:

再立潮頭的時代新動能

在改革開放的洪流中,在創新發展的浪湧中,深圳每每勇立潮頭。這是時代賦予的良機,是人民奮鬥的成果,也是「雙區驅動」下的發展使命。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圳將怎樣繼續做時代的「弄潮兒」?

「數位化轉型。」南嶺給出的答案很簡單,指向的道路卻很開闊。「所謂『數位化』,簡要來說,即指數位技術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廣泛地應用並產生深刻的影響。在此過程中,既有的生產方式被生產力更高的方式所取代,全新的生活方式被創造出來。」

當下,數位化正將世界帶入一個新的時代:在工業網際網路領域,生產過程、企業管理過程、物流和銷售過程全面數位化,實現了柔性製造和個性化定製;服務經濟領域,數位化在金融、商貿、物流、教育、醫療等方面深度介入;社會聯繫和交往領域,數位化逐步取代傳統方式漸成主流;政府治理開始步入數位化,包括政務服務的網上辦理等;產業組織和社會也因數位化而重構,生產組織向網絡化、平臺化、扁平化發展。

「數位化支持下的原子型(個體化)社會正成為一種新形態。」南嶺認為,分散的而非聚集的、線上的而非面對面的解決方案,未來將成為一種自覺選擇。

數位化的各種應用背後,離不開晶片、物聯網、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技術的研發支撐。「毫不誇張地說,誰在數位技術的研發、應用、產業化、市場化上取得領先並實現良性循環,誰就擁有了未來。」南嶺表示。

20世紀80年代初,深圳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以發展外向型經濟為主,引進了電子信息產業,迅速實現了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生產方式;上世紀末,深圳將城市經濟聚焦於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業、物流業以及文化產業;本世紀前十年,深圳又把自主創新作為城市發展的主導戰略,建設人才聚集高地、發展風險投資和創新型金融,破除制約創新發展的制度性障礙;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波及全球,深圳卻化危為機,及時淘汰落後產能,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謀劃並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新體制機制引進和培育研發機構、創新創業團隊……

南嶺直言,這就是深圳特區40年來「奇蹟」不斷的根源——不破不立、勇往直前。他說:「呼嘯而來的數位化轉型是世界性的,也是時代性的,不亞於任何一場大潮。來時的路告訴深圳,在這裡,必須有一場新的蛻變!」

如果說數位化大潮湧起為深圳提供了「趕潮」的機緣,那麼獨特的產業、技術、社會環境則是深圳搏風擊浪的「風帆」。

在南嶺看來,深圳正迎來一個數位化轉型的「窗口期」:一方面,中國5G的全面啟動為數位化轉型提供了基礎條件;另一方面,深圳具備數位化轉型的競爭優勢。此外,深圳還具有一定的體制機制先行先試權,大膽的制度創新有利於形成對技術創新的正向激勵。

「當然,不止如此。深圳的發展,從來就超出了自身的意義。」南嶺表示:「深圳特區自建立以來,就承擔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試驗場』、『排頭兵』的歷史使命。國家寄望深圳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當好示範。因此,面對著數位化轉型這個最激烈的賽道,國家更期待新的『深圳速度』。」

相關焦點

  • 不破不立,重組能量結構;返本歸元,認識能量本源
    從內修的角度來探索認識,認為世界的物質都是「無中生有」中產生,「無」就是無形的看不見的能量,它的演化形成了實體結構的物質,並持續作用於這些物質;而我們如果要想全面的了解和把握物質世界,對無形的能量世界認識不清,其認知也是不全面的。
  • 2020年1月10號星象分析,土星合冥王星:不破不立,破而後立
    土星和冥王星從剛開始的合相位,在逐漸形成六分相,再後來就是土星拱冥王星,經過土星和冥王星180度衝相位,然後在到0度合相,這一個周期大概三十多年,兩顆能量巨大的行星不斷的聚集力量,等運行在一起的時候釋放這些強大的能量。然後開始新一期的循環。土星的入廟位置就算摩羯座。
  • 廣東韶關很「尷尬」的縣,被譽為「南嶺明珠」,發展卻不盡如意
    發達的經濟造就了廣東,在廣東的所有城市中,最耀眼的莫過於深圳了,這個幾十年前還是一個小漁村的存在,如今已成長為世界級的大都市,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國城市發展的最高水平,創造了令世界都為之讚嘆的「深圳速度」,也創造了世界城市發展史上的奇蹟,由此便足以證明深圳的強悍。
  • 究竟什麼樣的冷空氣才能翻過南嶺?
    中國天氣網訊 「翻過秦嶺的冷空氣不算強,能翻過南嶺的才算真的強。」長途跋涉到達南嶺還要「爬山」,究竟要多強的冷空氣才能翻過南嶺?目前有冷空氣正在努力翻山,前鋒已越過南嶺影響廣東,此次冷空氣將推動廣東省的入秋進程。
  • 我為何不給自己退路?---深圳商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2015年6月,在表決以過億資金收購央企下屬風投企業的村民大會上,南嶺村「掌門人」張育彪絲毫不給自己留退路,斷然立下「軍令狀」:3年轉型升級做不出成績,辭職! 在剛剛過去的南嶺村民元宵節晚會上,張育彪的開年致辭更像是衝鋒號令:2016年,全面進軍股權投資! 南嶺村怎麼了? 張育彪怎麼了?
  • 還不是因為南嶺!
    影響我國的冷空氣都發源於北極地區之後南下途經西伯利亞寒潮的自白西伯利亞是北半球的寒冷中心如同冷空氣的「加油站」冷空氣在此加強積蓄能量然後在高空西北氣流引導下最終爆發並不斷南下影響我國冷空氣在南下過程中會不斷地和暖空氣進行熱量交換使冷空氣的溫度不斷升高
  • 南嶺:層林盡染秋色斑斕
    南嶺國家森林公園是廣東最大的原始森林所在地,位於韶關乳源瑤族自治縣與湖南省交界地帶。南嶺山脈連綿萬裡,任你從哪方進入,都是一片旖旎景色。國慶時節,這裡已是秋色斑斕,涼意蔓延。  南嶺國家森林公園方圓273平方公裡,一直被譽為「廣東的物種寶庫」、「嶺南生物多樣性最豐富之地」,是國內外科研專家、生態旅遊愛好者、背包客的天堂,但對普通遊客來說,它蓋著一層神秘的面紗,難窺真面目。就算是黃金周,也不似其它景點,人頭湧湧,喧囂難耐。空靈的南嶺,最活潑的要算瀑布群了。一路走來,8條大小各異的瀑布緊緊相隨,讓城裡人嘆為觀止。
  • 廣東南嶺:粵北植物寶庫
    在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各類植物受海拔、水分等條件影響,垂直分布明顯。無論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仙湖蘇鐵、南方紅豆杉、伯樂樹等,還是金毛狗、桫欏、華南五針松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都在廣東南嶺煥發著勃勃生機。
  • 「在深圳,我不敢生病」
    有時候,救或不救,不是每個人都有選擇。 死亡率高達63%,費用至少30萬,救不救?對於深圳的普通家庭,30萬也許湊湊可以拿得出手,但對於工薪一族來說,卻是一筆觸不可及的數目。在深圳市人民醫院裡,一個中年女人聽到醫生談及的風險和30萬數額,立馬淚奔。
  • 走進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一群像伍國儀這樣的「80後」年輕人,用雙腳丈量大山,默默付出,不斷創新,把自己最好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這片蒼翠的「物種寶庫」。   行至半山腰,雨水驟降,南嶺多變的天氣讓人猝不及防。「這是常見的『小氣候』,雨很快就會停。」楊昌騰熟悉山裡的氣候變化。   然而,僅僅憑藉經驗,滿足不了當下的管護要求。   紮根山裡的年輕人,為這座千百年來屹立的大山,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 南嶺:古道之下,群峰之上
    從蘇東坡的行程不難看出,在南嶺南北兩端,分別是長江和珠江水系,而南嶺,是它們的分水嶺。▲南嶺之乳源大峽谷。(南方周末資料圖/圖)與秦嶺相比,南嶺因不夠高、不夠長,而且還由於五個集團的群山各自為政,不像秦嶺那樣高達三四千米,長達1600公裡,渾如一堵屹立在中國南北之間的高牆。南嶺作為自然地理分界線,其南北差異便不如秦嶺那麼明顯、直觀。
  • 南嶺新村新氣象
    頭一次來到小關鎮南嶺新村的遊客劉瑩瑩很是滿意。不遠處蝴蝶谷中的農家樂裡,飄來燉野雞、橡子涼粉、槐花炒雞蛋等美食香味,引得遊人駐足不前……    「上個月的『五一』期間,每天各地來俺村蝴蝶谷、景觀臺、雙壠塘等景點旅遊觀光人數近兩萬人次,停在景觀臺旅遊通道的小車長達400多米,創歷史最高紀錄。」該村黨支部書記李國振告訴記者,建水壩、修道路、植樹……這些年村裡的變化太多了。
  • 這座學院為何不一樣?廣東南嶺幹部學院揭秘
    這座學院為何不一樣?它和其他地方的幹部學院有什麼不一樣?讓筆者為你一一解密。廣東南嶺幹部學院。(來源:中共韶關市委組織部)解密一:黨建引領,幹出建設「加速度」從2019年4月29日奠基到2020年6月29日正式揭牌,廣東南嶺幹部學院僅用了420天。它是如何做到的?
  • 南嶺與嶺南文化是什麼?了解一下吧
    況且日本扶桑人在嶺南地區不斷活動的歷史至少有數百年歷史了,都一直都是從沒有成功的先例,就是小範圍的成功都沒有。其實也怪日本人自己不好好想一下,歷史上嶺南地區原本就是百越族人居住的天下。但是近一兩千年來,百越族人面對中原及北方民族不斷進入嶺南地區簡直是亳無任何阻止的辦法。沒辦法的辦法就是自己不斷南遷西遷,最終到了今天的越南所在的北部灣地區生存。
  • 「南嶺走廊鄉村振興研究院——醫藥衛生大健康方向」研討會召開
    「南嶺走廊鄉村振興研究院——醫藥衛生大健康方向」研討會召開本網訊(通訊員 李倩如) 10月25日下午,我校公共衛生學院特邀南華大學教授肖衛華、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博士黃清華兩位專家來校,開展了以「南嶺走廊鄉村振興研究院——醫藥衛生大健康方向」為主題的研討會。
  • 從聚合到整合:南嶺走廊的民族交融發展
    由地球構造運動而隆起的南嶺山脈,成功地阻滯了來自東南海洋的暖溼氣流,又使南下的寒流受阻於此,成為重要的南北氣流交匯之地。南嶺山區由一系列不連續的山地組成,整體地形破碎散亂,並無統一走向,嶺與嶺之間分布著平緩的丘陵、河谷盆地,這裡土質肥沃,是各類族群生存發展的首選聚居地。位於其間的南嶺走廊,既是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也是溝通南北的交通要道,比如水運通道靈渠、陸路通道梅關古道等。
  • 廣東南嶺山脈(圖文)
    南嶺山脈     橫亙廣東北部的南嶺山脈,是廣東旅遊者的福音。因為南嶺的群山,令廣東的整個環境驟然奇峰突兀,更帶來了令人心跳的探險經歷。因為南嶺,愛好遊山玩水、攀山、溯溪、探險的驢友們,不用費太多時間就可以爽一回了。    乳源大峽谷和南嶺森林公園是南嶺山脈中最有觀賞與遊樂內涵的地方,恰好兩地相距甚近,於是我們也可以用兩天的時間,過個運動和撒野的周末。    愈受傷愈美麗    大峽谷是廣東的一道美麗的傷痕,全長15公裡、深300多米的峽谷在粵北山區劃開了一道美麗的線條。
  • 生態建設丨廣東南嶺 亞熱帶勝境
    南嶺是我國南方丘陵山地帶的主體,也是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更是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的氣候分界線。日前,中國綠色時報融媒報導組來到廣東南嶺,感受「五嶺逶迤騰細浪」的豪邁,探尋這一片亞熱帶勝境的自然之美。
  • 對南嶺紫莖你了解多少?我猜這些你不知道
    南嶺紫莖,拉丁學名是Stewartia nanlingensis Yan,屬於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側膜胎座目、山茶亞目、山茶科、山茶亞科、紫莖族的一種植物。南嶺紫莖,喬木,樹皮紅褐色,薄紙狀剝落,嫩葉被灰黃色長柔毛,芽鱗密被灰黃色柔毛。
  • 《南嶺風光》鐵笛仙-協助拍攝
    南嶺風光【第1幅圖】此作品由石家莊攝影愛好者羅先生在著名的煙臺地區拍攝南嶺風光【第2幅圖】此作品由蘇州攝影愛好者俞先生在著名的江門地區拍攝南嶺風光【第3幅圖】此作品由北京攝影愛好者鄭先生在著名的陝西地區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