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海歸科學家,深圳光啟創新技術有限公司總裁劉若鵬七年前從美國回到了深圳,以自己的老本行「超材料」作為「主打」,開始了創業之路。就在兩年前,他在不少人看來還是名不見經傳的無名小卒,但如今,他即將擁有三家上市平臺,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
這七年的路看似一帆風順。從五人的創業團隊,發展到遍布全球,擁有2000多名員工的創新集團。劉若鵬一面收穫著鮮花和掌聲,一面也陷入了質疑和口水。對於過去7年,劉若鵬這樣形容:「嚴格意義上,這不叫創業,叫挑戰不可能。」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杜安娜 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羅知鋒
位於深圳南山區的光啟公司總部,每天都會迎來絡繹不絕的參觀和取經的人群。這裡不僅有這家公司最新產品的展示,還有目前國內第一個超材料技術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博士後工作站。
發表「隱身衣」論文引轟動
七年時間,從白手起家,到擁有三家上市平臺,在不少人看來,劉若鵬的「路子」有點「野」,完全無法模仿。
劉若鵬的求學之路可謂一馬平川,他從深圳中學畢業後考入浙江大學。進入大學後,他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競爭激烈的混合班。所謂混合班,就是學校尖子生的集合。
這並不是一個穩定建制的班,一旦某一次考試成績落後,就會被「末位淘汰」出局。劉若鵬就在這種緊張的環境下鍛鍊了出來,進入美國名校就讀。因為學科成績出眾,他被吸納進入到了一個最前沿的領域——超材料。
超材料技術是一種材料逆向設計技術,它通過對材料關鍵物理尺寸上的有序結構設計,使其獲得超常物理性質。例如,人們可以利用超材料,任意控制電磁波的傳播,根據人們的需要,實現材料設計的逆向控制。
劉若鵬進入這一領域時,正好「踩」在超材料研究肇始的「節奏點」上。那是2001年,連劉若鵬也無法定義自己在研究的東西。因為這一領域當時非常超前,還沒有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被世界主流學術界認可。直到2008年,「超材料」才定義了劉若鵬的研究之物。
2009年,劉若鵬率領的團隊在世界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利用超材料技術實現寬頻段「隱身衣」實驗的論文,引起轟動。2010年,美國《科學》雜誌將超材料評為過去十年人類最重大的十項科技突破之一。
回國湊了20萬元開始創業
那時,劉若鵬的五人中國籍團隊「熱」得發燙,他們在美國科學界被形容為「前途無量」。而劉若鵬卻在這時選擇了回國。
回國後,五個人籌了20萬元人民幣就「開張」創業了。最初的日子過得捉襟見肘,他們在連鎖酒店租了房間,買來便宜的二手設備,因為創業項目的特殊性,為了避免電磁的幹擾,他們的實驗只能在郊區一些未建成小區的地下車庫裡做。
然而,闖過來就是另外一片天空,他們的核心技術和科研成果慢慢被積累起來了。
到目前為止,光啟的專利申請總量超過4100件,佔該領域專利總量的近九成。在地下室做實驗的劉若鵬有種「突圍」成功的感覺。到了2011年,他的成績讓外界刮目相看,自此,參觀光啟的人開始接踵而來。光啟辦公地也遷入了深圳高新區軟體大廈,劉若鵬的科研之路,可謂開創了一片新天地。
涉足資本市場引爭議
正當大家以為劉若鵬會在科研的路上快馬加鞭時,2014年,他重回大眾視野時,「動作」卻「有些讓人看不懂」了。
馬丁飛行噴射包公司是在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一家企業,劉若鵬認購了其52%的股票,成了大股東。此刻,光啟已經成為上市平臺總市值超過百億元的公司。
人們正在議論涉足資本市場之舉是違背「超材料」研發的初衷時,劉若鵬亮出了他的智慧城市平臺「黑科技」——「雲端」號。這是由光啟自主設計的一個智慧城市空間信息平臺。這個長48米,高20米,具氦氣浮力系統新玩意,像一個巨型氣球飛機。「雲端」號可以為約8000平方公裡面積的區域提供智慧城市信息服務,相當於香港和深圳的面積總和。
劉若鵬的「夢」做得很大,而到目前為止,仍有不少人對其產品「商業化」不足表示質疑。劉若鵬說,「雲端」號已在多個城市投入商用。
倒是劉若鵬三次在資本市場上的「大手筆」,引起資本領域的關注。自2014年以來,他三入資本市場。先是光啟科學借殼在香港上市,接著是馬丁飛行噴射包公司在澳大利亞上市。今年,他正式入主龍生股份,進軍A股,加快超材料產業化的步伐。
對話 「所有的考試我們都及格了」
廣州日報:大家都認為公司這幾年發展太快了,你怎麼看?
劉若鵬: 其實,我們在超材料的領域,已經做了超過15年。超材料這個詞在2008年才在美國出現,這也是過去十幾年的一個積累。四年前,我們只有兩三百人,到現在2000多人,員工遍布全球。我覺得是因為我們所做的創新項目和技術,才真正吸引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來到了這裡,組建了全球創新的共同體。
公司現在已經步入青年。有很強的內生力量,有很強的爆發力。當然,大家還會覺得有點反叛,但這才能帶來好的變革。
廣州日報:如果創業是一場考試,你覺得自己拿了多少分?
劉若鵬:這絕對不是一場考試,而是很多場考試。非常幸運的是,所有的考試都及格了。
創業不在任何風口上
廣州日報:你回國創業的目的是?
劉若鵬:創業、上市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回國的想法,是想真正把這些科技,變成帶來深刻變革的生產力,甚至帶來國家競爭力的變革。嚴格意義上講,這不是一個創業項目,而是一個科技項目,我們希望做短鏈條的尖端科技,形成生產力和戰鬥力。我們在不斷推動這樣一個變革,這需要更多人去理解。
廣州日報:創業最難的地方在哪裡?
劉若鵬:首先最難的是如果團隊堅持不下去,很容易散掉。我們做的是重工業材料、航空、航空裝備。誰拿這個創業?這些領域的創業門檻很高,讀十個博士都不一定能看懂一個技術需求。嚴格意義上講,這不叫創業,而是叫挑戰不可能。我們需要足夠的人才來做,而且要培養很多人才。
此外,就是技術突破。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技術真正應用到裝備上,尤其是航空裝備,要求極高。比如說隱身設備,你可以在實驗室裡做得很酷炫,但真正應用起來,還得解決超音速、高低溫、雷擊、鳥撞、腐蝕等問題。所有的問題,都會反過來影響技術和裝備的開發。
大家創業時都講風口,但我們確實不在任何一個風口上。
沒有投入不可能有創新
廣州日報:在國內,你們可以說是站在超材料領域的尖端,在全球範圍內,你們處於怎樣的水平和地位?
劉若鵬:對於絕大部分技術,所謂比拼,都是去做橫向的比較,然後接下來,如果把它產業化的話,那麼它的價值就在產業鏈上,如果慢了,很難建立標準,話語權就沒有了,專利也就沒有了。
一旦其他人做大了,人家有專利、標準,把所有的人才、用戶都吸引過去,後來者就會非常辛苦。所以創新一定要有先發優勢,這也是我們為什麼這麼早就回來。要不然,我們在美國多拿一點Title(頭銜)回來,豈不是更好?
廣州日報:從光啟進入資本市場,不斷受到外界質疑,你怎麼看?
劉若鵬:如果你想把自己關到自己的臥室裡面,穿個白大褂,當一個瘋狂科學家,我佩服這樣的努力,但對於我來說,一定要讓產業、產品落地,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等都是上市公司,大家都有這麼好的創業實踐,難道我要背其道而行之?做無米之炊嗎?
做沒有任何資源投入的科技創新都是假的。我認為偉大的科技創新企業,就應該是運作良好、規範的上市公司。
人物簡介:
劉若鵬:深圳光啟創新技術有限公司總裁。在深圳長大,自深圳中學畢業後先後在浙江大學、美國杜克大學求學,被稱為「深圳新生代科技專家」。
根據福布斯最新發布的2017華人富豪榜榜單顯示,劉若鵬以34歲及89.5億淨資產,成為廣東最年輕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