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劉若鵬用來打開辦公室大門的,不是一把鑰匙,而是手機裡的一束光。在他的辦公環境裡,無線網絡通過燈光傳播信號。「沒有輻射,而且絕對安全,不會被盜號哦!」他一臉得意地笑著說。
國字臉,微胖,聲音洪亮。乍一看,劉若鵬就是個普通的80後小夥子。可當他滔滔不絕地講起「哈利波特的隱身衣」,能夠接收衛星信號的年畫,變成一束光的信用卡時……你會發現,他似乎整天都生活在科幻小說裡。
「我不是個想當超人的人,但我希望把所有人都變成超人。」這個剛剛榮獲第十八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的80後「夢想家」說。
轟動世界的「隱身衣」
早在中學時代,劉若鵬就對數學、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高三時,他已經可以給大學生當家教,補習高等數學。
面臨畢業,得到保送資格的劉若鵬在4所大學中選擇了浙江大學,進入竺可楨混合班。在這裡,學生沒有固定的專業,前兩年「什麼都要學」,每學期會根據成績淘汰部分學生。後兩年,則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由大家自行選擇喜歡的研究方向。
那時,雖然一直知道自己喜歡數理科學,但劉若鵬並不能確定這種喜歡來自「對未知領域的衝動和好奇」,還是「對這一領域的真正熱愛」。「從大二下學期一直到大四,我都在觀察和批判自己,直到開始做真正的研究,在國際學術刊物發表了論文,我終於確定,自己是真的熱愛這個領域。」
於是,劉若鵬決定「成為一個技術創新者」。「我喜歡通過自己對事情的深刻認知,去作出決策、設計、產品。而這種認知,基於深刻的科學基礎。」劉若鵬說,「我相信科學的力量,但『用』科學,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
2003年,劉若鵬開始接觸「超材料」,當時這個領域還沒有明確的命名。直到2008年前後,超材料被美國國防部列為六大顛覆性技術之首,開始引起世界的廣泛關注。
劉若鵬用「做飯」舉例,解釋了什麼是「超材料」:「做材料就像做飯。以往人們通過烹、炒、蒸、煮、烤等方式,打斷食材的纖維結構,讓食物變得好嚼、好吃。這是用宏觀的方法去改變物質的微觀結構。而超材料,就是用微觀的方式,按照指定結構形成新的人造結構。因為是人為組裝的,你對它的結構會控制得非常好。」
這個「需要深刻的物理理解力」的領域,讓劉若鵬覺得「非常有趣」。大學畢業後,他獲得了美國杜克大學研究院全額獎學金,遠赴美國深造。
2009年,劉若鵬研製出連自己都覺得「恐怖」的隱身衣,即在指定的電磁波頻段內,使電磁波轉向,繞過被超材料覆蓋的物體,造成「隱身」的效果。這一成果論文發表在權威雜誌《科學》上,在世界範圍內引起轟動。
被一位美國記者問及能否設計出一件真正的「隱身衣」產品時,劉若鵬反問道:「你能確定壞人不會拿它去做壞事嗎?」他十分關注創新應用的結果到底是造福還是災難,「就像愛因斯坦關注核的應用一樣。」他笑道。
別讓夢想被現實打敗
科學為人類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但讓劉若鵬感到遺憾的是,目前「用得好的科學」大多來自西方國家。這正是他後來決定帶領研製「隱身衣」的團隊回國發展的原因。
不過,剛從美國回來時,劉若鵬常常感到沮喪。「一夜之間,實驗室沒了,研究工具沒了,投資沒了……因為租不起房子,我們還曾經在一輛『小破車』裡辦公。」許多困難讓劉若鵬感到很無力,好像「死過一回」。
為了尋找沒有電磁波幹擾的實驗環境,劉若鵬鑽進了深圳一棟尚未竣工大樓的地下車庫。買不起實驗設備,他就租用別人準備廢棄的設備。深圳的夏天,地下車庫溫度高達40幾度,蚊蟲滿天飛。
26歲生日剛過,劉若鵬創辦了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以下簡稱「光啟研究院」),包括劉若鵬在內的5個院領導帶領兩名員工,平均年齡只有28歲,他們在三四十平方米的辦公室兼實驗室裡奮鬥了很久。「可能很多人覺得,我從美國回來,會得到舒適的環境,優越的待遇。但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多理所應當。」
2010年,廣東省引進人才,光啟研究院才開始得到各種資源。目前,光啟研究院已經吸引了來自40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名創新人才,擁有的專利總量佔全世界該領域專利總數的86%。回望此前種種辛苦,劉若鵬覺得,奮鬥的過程非常重要。「雖然有很多水土不服的地方,但我們並沒有灰心,而是很努力地往前走。只要你選擇的方向是對的,就去堅持,所有困難都是暫時的,千萬別讓夢想被現實打敗。」
成功從來不是一種結果,而是一個過程
劉若鵬最大的夢想,就是實現人類的三大夢想——尖端技術革命,拓展生存空間,改變生活方式。「把可預見的美好未來帶到大家面前,讓大家生活在科幻片裡」。
擁有這樣的院長,光啟研究院的企業文化自然也是「夢想家文化」。劉若鵬把光啟研究院形容成一個「夢想家俱樂部」:「在這裡,每個人都是哥倫布、是馬丁·路德·金、是賈伯斯。」
但是,劉若鵬反覆強調,「夢想」和「空想」不同。「隨著科技發展,人類進步,每個人都在變成超人。你跑得更快,因為有了各種交通工具。你看得更遠,因為有了衛星、視頻。你聽得更遠,因為有了電話。這些可以實現的夢想,才是創新的目標。」
劉若鵬覺得,許多人對科技創新不夠理解和尊重。身處這個尚未親自經歷過工業革命的社會,劉若鵬深深感到「缺乏榜樣的力量」之痛。「科技創新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我們太缺乏榜樣的力量,所以我希望能夠成為這個『榜樣』。」
因此,從成立的第一天起,光啟存在的唯一價值就已經確定下來了。「世界上不缺少我們一家企業,但缺少擁有勇氣的夢想家。」劉若鵬說,「我們堅持技術研究,同時要把夢想實現,進行應用,形成完整的創新價值。」
然而,劉若鵬也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否能夠成功。「今天說我想去臨近空間吃頓飯,明天說你把這1000張卡變成一束光,後天說我要隱身衣……這些事情,沒有人敢承諾一定可以做到。但是,我總有一種堅定的信念。」
有了這樣的信念,甚至面對失敗,他都「非常興奮」。有一次實驗,發生了爆炸,實驗室被弄得亂七八糟,把劉若鵬「高興壞了」。「在如此嚴謹的考慮下,你都把東西做成這樣,那說明裡面蘊藏了太多人腦經過思維設計都無法預見的深刻的原理。只要找到失敗的原因,你所得到的認知,這次創新所達到的境界,會是別人非常難超越的。」劉若鵬說,「經過認真、精心的設計之後仍然出現的失敗,是非常值得總結的,失敗代表著更大的可能性,你會從中學到非常多的東西。」
在劉若鵬看來,成功從來不是一種結果,而是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