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烏魯木齊7月13日消息(記者 莫麗德爾)沒有路、沒有電、沒有信號、沒有網絡……在帕米爾高原上的塔什庫爾幹縣(簡稱塔縣)馬爾洋鄉,有一個與世隔絕的塔吉克族「原始村落」,叫皮勒村。皮勒村位於馬爾洋鄉東南部,是一座隱藏在帕米爾群山中的自然村落,塔吉克語意為「木碗」,距鄉政府51公裡,全村總面積約1890平方公裡。
2011年,中央電視臺一部專題片報導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馬爾洋鄉皮勒村的孩子艱難求學的故事,使得這個偏遠小山村引起了社會的關注。7月11日上午,記者跟隨中央網信辦「脫貧攻堅在行動」網絡主題活動一行從塔什庫爾幹縣城出發,沿著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奔波近200公裡,到達了皮勒村。七年後的今天,在國家脫貧攻堅大潮中,這個被懸崖陡壁、激流險灘阻斷了與外界的交通的皮勒村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呢?
五年前村民們還是住在這樣的土房裡
天塹變通途 築夢皮勒村
皮勒村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由於道路不通,皮勒村沒電、沒有自來水、沒有通信信號。用水要去山腳下的河裡挑。村民們如果想吃菜或者購物,也必須騎兩天的駱駝,再坐六七個小時的汽車,才能從縣城買回來。整體性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大。
2013年,在自治區黨委的關心和幫助下,通過「通達工程」項目資金建成了從馬爾洋鄉政府至皮勒村的51公裡四級公路。2014年,通往皮勒村的最後一道天塹——皮勒村大橋也竣工通車,從此,皮勒村與外界的道路終於被打通。皮勒村大橋的竣工在方便農牧民出行的同時,也加快了該村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的進度。
皮勒村大橋
隨著道路的暢通,皮勒村實現了安全飲水、生活用電、廣播電視的入戶覆蓋,建成了幼兒園、文化室、衛生室、便民服務中心和惠民超市,進一步改善了村民的生活。
在皮勒村,最漂亮的建築當屬村幼兒園。幼兒園裡小橋流水,樹木環繞,園內設施一應俱全,牆壁上色彩斑斕的圖畫都是孩子們的傑作。幼兒園的建築面積180平方米,現有23名學生,開設了2個班級。
在皮勒村幼兒園上課的孩子們
駐村第一書記帶領老百姓刷新「顏值」
皮勒村的基礎設施薄弱,脫貧攻堅任務重。產業發展落後,產業帶動能力不足,勞動力素質偏低。作為皮勒村第一書記的熱合曼·吾甫爾在激勵貧困戶走出貧困的過程中,俯下身子沉下心,用一顆真心與群眾促膝而談,了解群眾所需,解決群眾困難。在他看來,百姓的事無小事,都是大事。只有深入到群眾中,才能找到問題的癥結,同時也能跟群眾拉近距離。
在採訪過程中他告訴記者,皮勒村致力於培訓村民打饢和種菜技術,確保每個村民家有饢坑、有菜園。今年,村裡要建立菜店和饢店,發展訂單農業,為村民們開拓新的增收渠道。除此之外,皮勒村裡還開設了就業培訓基地,培訓村民們烹飪、電焊、木工等職業技能,幫助他們外出務工。目前,有勞動力的家庭都實現了一戶一人穩定就業。
皮勒村第一書記熱合曼·吾甫爾(前排右一)與村民在一起
就業助增收 實現脫貧夢
馬爾洋鄉黨委書記高永剛說,通過轉為護邊員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轉移就業脫貧一批、發展生產脫貧一批、綜合社會保障兜底一批,針對貧困戶情況,逐戶施策,穩定增加貧困人口收入,實現貧困人口穩定就業。同時,皮勒村還結合實際,圍繞就業技能培訓制定扶貧攻堅實施計劃,把集中培訓和現場指導相結合,加強對青壯年勞動力技能的培訓,促進勞動輸出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
今年67歲的賽都克·阿不都拉汗家距村委會12公裡,他的家在皮勒村被稱為「最遠一戶人」。記者來到賽都克家看到,如今,他家的舊房子也被嶄新的安居富民房所替代,水泥路也鋪到了家門口,一座嶄新的路燈也拔地而起。
「住上新房子、大病有醫保、孩子上學全免費……我們全家的生活越來越好,全家一年的收入都快趕上城裡人了。大兒子胡加是一名護邊員,每月有2600元的固定收入,目前在外執勤。2016年通過政府牽線搭橋,二兒子卡瑪得受聘成為公路養護員,一個月純收入4000元。給家裡購置了摩託車、粉碎機、犛牛,日子越過越紅火。另外還有糧食和草場補貼,不敢相信在有生之年還能住上新建的安居富民房,水、電、光纜都通到了家門口。感謝黨的政策,感謝村裡幹部對我們的幫助,讓我們老百姓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善。」賽都克說。
皮勒村村民賽都克·阿不都拉汗家
據了解,目前皮勒村全村有96戶222人實現穩定就業,對喪失勞動力的,全部納入社會保障兜底。2017年底,該村農牧民人均收入達到7480元。截至2018年6月底,52戶貧困戶搬遷至塔提庫裡搬遷點,住進了災後重建抗震房。全村居民已實現基本醫療全覆蓋、貧困家庭子女義務教育全覆蓋、通訊網絡全覆蓋、安全住房全覆蓋、符合享受低保條件人員低保全覆蓋。建成了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的基層黨組織陣地,幼兒園、文化室已建成,相關器材設備已配發安置到位。建有村衛生室、安全飲水工程、便民服務中心和惠民超市。皮勒村至馬爾洋鄉政府的硬化路正在施工。根據國家脫貧驗收剛性指標,到2019年實現整村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