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王蓬波 林鵬 王雁彬 新泰報導
新泰市羊流鎮朝陽村在過去是一個幾乎被人遺忘了的小村落,周邊山地丘陵居多,交通閉塞,造成了當地產業單一,也使村民思想閉塞。「到了農忙的時候,還能看到村民下地幹活,平時稍微上點年紀的老人就坐在村裡街頭曬太陽,也沒有什麼收入,有點力氣的年輕人也都出去打工了。」談及過去的朝陽村,新泰市羊流鎮惠美農牧種植基地經理柏士春向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這樣描述到。
如今的朝陽村,被滿山的百合花海所包圍,到了花季,走在街上隨處可聞沁人的百合香,過去無人問津的小村莊搖身一變成了世外桃源。除了村居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集體收入也上來了,朝陽村依靠著漫山花海成功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整個村集體脫貧,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而像這樣的村子,在羊流鎮並不在少數。
近日,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走進新泰市羊流鎮,尋找羊流鎮「貧困村」集體脫貧的「治病良方」。在與當地村民的溝通交流中記者注意到,通過產業帶動和政府扶持,村民們思想上的轉變令人刮目相看,在脫貧攻堅尤其是村集體脫貧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成為了村集體脫貧攻堅的「心臟起搏器」。
「我今年69了,從百合園剛建成就在這裡幹,一天五六十塊錢,活兒也不累,比在家裡閒著強,前幾天我還換了輛新的電動車。」在百合園內,朝陽村村民王更平笑著對記者說。
據柏士春介紹,像王更平這樣在百合園工作的老人還有很多,這些老人平時在村裡過了農忙季節便無事可做,但想要出去打工身體和年齡不允許。在過去,農閒時節這些老人就只能在街上曬太陽,整個村子「暮氣沉沉」。直到百合園的建成,這樣的情況才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百合園建設過程中,朝陽村的土地流轉了2000多畝,不僅包括正在耕種的土地,還包括朝陽村閒置的山地和荒地,朝陽村的村集體收入一下子就提高了上來。而與此同時,百合園的建成也把當地的村民們從「莊稼地」裡解放了出來,年輕一點的可以到百合園進行培訓後做組培師,老人也可以在百合園找點事做,照顧一下苗木,打掃一下衛生,一天能賺五六十塊錢。還有一些有條件有想法的村民,自己包地種植百合,最後由百合園統一回收加工,收入比起過去種莊稼高了太多。
眼界開闊了,思想開放了,步子邁開了,路子也趟開了,羊流鎮的村集體脫貧工作蒸蒸日上。「以前我們村裡沒產業,沒收入,村民也都是種莊稼,靠天吃飯,困難的時候村集體收入低到村幹部工資都開不下去。但現在我們村不一樣了,貧困戶全部實現了脫貧,村集體收入也上來了,現在還打算在村裡建一個『感恩館』供黨員和群眾們學習提高。」羊流鎮王家林村黨支部書記馬佔國介紹到。
王家林村在過去也是泰安市級「貧困村」,但如今走進王家林村看到的卻是一片村美民富的景象。馬佔國告訴記者,村裡發生的這些變化,究其根本還是思想開放了。無論是引進項目還是發展產業,亦或是改變種植方式,這一些都是王家林村在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後來,羊流鎮引進惠美農牧百合園項目,像是一塊巨石落入了沉積的池塘,一石激起千層浪,王家林的村民們突然意識到,原來作物還可以這樣種植,土地還可以這樣利用,經濟還可以這樣發展。思想的開放像是一個強有力「心臟起搏器」,使得王家林村的發展「脈搏」強有力地「跳動」起來,整個村子從裡到外煥發出了新的活力,扶貧工作也隨之有了新的思路。
2016年,王家林村利用扶貧資金引進深水井項目,修造了一口180米深的深水井,承包給當地一家公司,用於周邊幾個村的綠化用水。此後每年,村裡都會得到一萬塊錢的分紅用於扶貧工作。2017年,王家林再次引進光伏發電項目,在村委會辦公樓共安裝太陽能發電板76塊20kw,每年光伏發電的收益近一萬元,同樣用於扶貧工作。對於這些資金,王家林村再進行細化分配,家庭困難急需用錢的貧困戶,適當多分配一些,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為其設置公益崗位,以此進行差異化分配。
除了引進的這兩個扶貧項目,王家林村還積極發展產業,依託惠美農牧發展種植100多畝櫻桃。村民們將土地流轉後不僅可以拿到土地流轉的錢,還可以到櫻桃園打工。承包費加上打工的收入,平均每個村民一年的收入能達到3萬元。目前,王家林村櫻桃園裡的櫻桃已經進入盛果期,每畝地一年能收入3萬元以上,村民的收入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村集體的收入也上來了,不僅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還順利實現了「跨五躍十」。村裡有了錢,村居環境變美了,基礎設施也得到了提升,如今的王家林村街頭上,入目皆是平整的瀝青路和多姿多彩牆體繪畫,老人孩子們在廣場的健身器材上玩樂,再沒有了往日貧困村的影子。
嘗到甜頭後,王家林村還打算繼續發展200畝甜紅子山楂種植園,目前土地整理工作已經基本完成,該種植園發展起來後,全村種植園面積將達到400畝。除此之外,村裡還留了一片集體所屬的土地。前幾日,馬佔國被鎮裡推薦去省外參加了一個村長論壇進行交流學習,回來後馬佔國打算把這片地業發展成種植園,實現村集體收入的再提升。村裡的村民們也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積極承包土地,改變思路,發展經濟作物種植。村民王清玉今年已經50多歲了,過去一直在外搞維修,去年,他也毅然加入了到回鄉創業發展農業的大潮當中,他一口氣承包土地50畝,準備今年秋收過後種穀子,整個村子從上到下創業實幹的積極性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朝陽村和王家林村的變化,只是羊流鎮在脫貧攻堅道路上的兩個縮影,在羊流鎮政府的支持下和百合園的帶動下,蟠龍山周圍17個村拿出本村近90%的土地建園區,發展種植或養殖產業。目前,形成了惠美「泰山百合和園」、劉家莊獼猴桃園、李家莊榛子園、黃草鴕鳥園、官橋櫻桃園、單家峪花椒園等6個農業示範園,人均年增收近萬元。過去一個個落後的小村莊,如今都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