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作者:高連奎
我結的「宏觀經濟十大定律」
定律一:民間投資是由貨幣政策決定的,政府投資是由財稅政策決定的
經濟要想發展,投資是第一位的,消費和出口都是投資的結果。投資又分為政府投資和民間投資兩部分,但這兩部分是由不同的政策決定的。如果哪方面的投資出了問題,就應找出原因。民間投資的變動主要與貨幣政策相關,政府投資從根本上取決於財稅政策。民間投資主要是靠金融機構的貸款,金融環境寬鬆,民間投資可以大舉擴張。金融環境收緊,民間投資則必須大幅收縮。所以民間投資的擴張與收縮基本上是與金融政策的擴張與收縮一致的。而政府投資雖然也可以依賴債務融資,但從根本看則主要依賴財政稅收,所以財稅政策非常重要,財稅改革政策能否取得實質性的突破是決定政府投資有多大能力的根本因素。現在各國經濟都出現了問題,就在於他們只依賴貨幣政策,而忽略了財稅政策的調整。
定律二:基建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產業增長,房地產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消費增長。
對於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基建和房地產的發展是可以起到引領作用的。基建和房地產發展的好不好直接關係到其他行業的發展。在我的經濟學中有個「產業壓制」理論,就是講的不同產業發展之間的相互壓制關係。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對所有產業的發展構成壓制。試想,如果沒有普通公路,鐵路,電網,高鐵這些基礎設施的率先完善,一個國家幾乎是沒有辦法發展任何產業的。為何沿海地區可以率先發展,就是因為海洋可以充當這些地區的免費基礎設施,這些地區可以依靠海洋運輸發展貿易實現發展。這些地區如果發展內陸貿易仍然需要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基礎設施是產業發展的載體,基礎設施通到哪裡,產業就發展到哪裡,市場也就擴大到哪裡。基礎設施的效率又多高,市場經濟的效率就有多高,所以基礎設施是產業發展的前提。同理房地產是消費的載體,房地產發展越好,消費就發展的越好,房地產的質量越高,消費的質量也就越高。宏觀經濟的發展就是要抓住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建設這兩個牛鼻子,產業和消費才可以同步發展起來。基礎設施和房地產一個由政府完成,一個由民間完成,都應該同樣重視。
定律三:宏觀經濟決定企業生死,微觀經濟決定企業大小
企業家做企業既要關注宏觀經濟,也要關注微觀經濟,既要抬頭看天,也要低頭看路。宏觀經濟決定著經濟的風口所在,決定著行業的興衰,從根本上決定了企業的生死。企業家的成敗都是趨勢的產物,站在宏觀經濟的風口之上,再加上個人的天賦與努力就很容易成功,反之就很容易失敗。企業發展要順勢為,而不是逆潮流而動。而微觀經濟只決定企業經營的好壞,決定是企業能把規模做到多大。無論多麼偉大的企業其成功都是宏觀經濟的產物。企業家要擅長研究宏觀經濟,必須要跟上宏觀經濟的步伐。
定律四:微觀競爭淘汰的多是落後的企業,宏觀經濟危機淘汰的多是最優秀的企業
競爭機制是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機制,競爭機制在微觀層面保證了企業的優勝劣汰。宏觀經濟正好相反,發生宏觀經濟危機時淘汰的往往是最優秀的企業。宏觀經濟危機時往往會發生金融的緊縮,越優秀的企業受到的衝擊越大,因為越優秀的企業往往槓桿越大。這是因為越優秀的企業,信用越好,所有的金融機構都願意借錢給他們,因此導致越優秀的企業,債務槓桿率也越高。首富一般也是「首負」。然而當經濟危機來臨時,金融突然緊縮,越大的企業越容易最先出問題。經濟危機一旦發生就很難恢復,就是因為在危機時淘汰了很多優秀的企業,而這些企業往往是一個國家產能和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這些企業出現問題會導致一個國家經濟元氣大傷,國家經濟要恢復元氣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所以宏觀經濟的穩定非常重要。因此我們絕不能誤將宏觀經濟危機當成淘汰落後企業的手段。從現代經濟調控來看,貨幣的周期性收縮與擴張已經是是宏觀經濟風險的最大風險來源,每一輪貨幣周期都會淘汰一大批優秀企業。所以我主張精準調控,平穩增長。政府只需要按周期控制好自己的投資,而不是控制民間的投資,這樣既能熨平經濟周期,也不會對民間生產力產生破壞。
定律五:如果產業升級如果與財稅升級不同步就會出現財政缺口,是國家債務的根本來源
世界上這麼多國家都曾經或正在陷入國家債務危機,這不是偶然,也不完全是政治和國家治理水平的問題,而是經濟發展規律使然。根據我的研究,一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是必然出現財稅缺口的。這是因為一個國一般需要同時存在著兩個升級,私人產業升級和政府公共產品升級。一個國家產業私人產業越發達對政府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需求越大。這些公共產品的擴大同時就需要更多的稅收,而一個國家稅收又不能經常調整,時間長了就會出現財稅缺口,形成政府債務。如果還沒有對應的財稅改革,政府債務就會越來越多,長此以往就會形成政府債務危機,這時就需要進行財稅升級就行。
定律六:19世紀的經濟危機主要是生產性經濟危機,20世紀的經濟危機主要是金融泡沫型經濟危機,21世紀的經濟危機主要是政府債務型經濟危機
西方經濟學中只講經濟周期,很少講經濟危機,因此他們形成了很多經濟周期理論,但關於經濟危機理論卻不多。在我的經濟學中將經濟危機分為三類,分別是生產型經濟危機、金融泡沫型經濟危機和國家債務型經濟危機。生產型經濟危機主要發生在十九世紀的資本主義早期階段,生產型經濟危機往往與某一個新產業的產能巨大波動有關。在十九世紀,產業門類很少,科技革命導致某個新生行業產能產生劇烈波動,都會帶動整個經濟出現繁榮或危機,因此那時的經濟危機主要是生產型經濟危機。到了二十世紀,產業門類已經足夠多,單一產業的波動很難再能造成整體經濟波動,但是卻可以通過資本市場泡沫傳染到各個行業,從而形成經濟危機。比如上世紀的網際網路泡沫破裂等。因此二十世紀的經濟危機主要是金融型經濟危機。到了二十一世紀,經濟構成主要是服務業為主,即使有了金融危機對服務業也影響不大,國家經濟不會出現大起大落,也不會出現大面積失業。近年中國也多次發生股市崩盤,對整體經濟幾乎沒有產生影響。但是現代社會隨著經濟越來越複雜,對政府服務的需求也更多,政府支出佔經濟的比例也更大,如果國家不能及時調整財稅結構滿足政府支出的擴大,國家就會債務危機,因此在二十一世紀,政府債務危機成為了各個國家經濟危機的常態。政府債務危機的爆發根源不在市場而在政府,政府債務危機不是周期性危機,一旦爆發就是長期性危機,因此沒有真正改革,很難自動消失。
定律七:經濟危機往往是「低供給難度產品」的過剩,增加」高供給難度高產品」可以治理經濟危機
無論是哪種經濟危機,爆發原因雖然不同,但一旦爆發,都會導致整體經濟的需求不足,供給過剩。因此在治理時也會有一些共性。在我的平衡經濟學理論中,我將市場上的產品分為兩類,一個是高供給難度的產品,一種是低供給難度的產品。高供給難度的產品一般在市場上始終處於緊缺狀態,低供給難度低的產品在市場上始終處於過剩的狀態。一般發生經濟危機時,供給過剩的一般都是低供給難度的產品,而很少發生高供給難度的產品的過剩。經濟危機來臨時不需要去產能,因為經濟周期很短,被去掉的產能,過不了一兩年還需要加倍恢復過來。無論是主動去產能還是被動去產能都會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而對於一個沒有達到發展極限的國家,都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產能過剩。經濟危機時,只需增加高供給難度的產品的供給,經濟就可以恢復平衡,讓經濟走出危機。高供給難度的產品包括大型交通基礎設施,能源設施,水利設施、軍工設施、環保設施、大型科技研發項目等,這些產品的供給增加了,經濟自然就會恢復平衡。
定律八:經濟增長的新「三駕馬車」:生產效率提高、交易效率提高和商品豐富度的提高,這是「乘法式」的經濟增長。
有人根據GDP公式將投資、消費、出口作為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這是「加法式」的增長。投資和消費的增長確實可以帶動經濟增長,但過度投資和過度消費都會出現問題,過度投資可能引發通貨膨脹,過度消費就引發居民負債。真正的經濟增長應該是」乘法式」的增長,是依靠經濟效率的提高。我總結了拉動經濟增長的新三駕馬車,分別是生產效率的提高、交易效率的提高和商品豐富度的提高。其中生產效率和交易效率合起來可以稱為供給效率,只要一個經濟體可以生產的產品種類越來越多,而且產品的生產效率和交易效率不斷提高,經濟才會發展的越來越好。只有基於供給效率的增長,才是真正的增長,大家也不需要擔心需求問題,因為一般情況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可以導致民眾工作收入的提高自動就好帶動需求。而要提供供給效率就要不斷的降低供給難度。
定律九,國民幸福程度主要是由生存成本與收入的比率決定的
幸福不僅僅是心理因素,更是由物質決定的。物質貧乏不可能有幸福可言,豐衣足食自然幸福。如果拋開心理因素,從純唯物主義的角度考慮,我認為幸福程度可以用收入與生存成本的比率來表示,一個國家民眾收入越高,生產成本越低,這個國家的民眾幸福感就越強。對於個人也是一樣,當所處的生活環境的生存成本確定了,幸福感高低主要由收入確定。物質享受能給人帶來快樂這是毋庸置疑的。很多發達國家的民眾也經常感覺不幸福,這是因為發達國家的生存成本更高,收入高並不一定代表購買力高,很多小城鎮的人幸福指數更高,因為他們的生存成本更低。一個國家在收入不能控制的情況下,應該不斷降低民眾的生存成本才可以提升民眾的幸福感。
定律十:經濟發展慢,也可能是產業壓制沒法解除。
世界上貧窮的國家很多,但很多窮國的經濟增長率還不如美國等發達國家,關鍵是很多產業的發展受到了壓制。在我的經濟學中提出產業壓制理論。根據我的總結,產業壓制主要分為產業鏈壓制、基礎要素壓制和公共產品壓制幾種類型。產業鏈壓制主要是產業鏈上下遊之間產生的壓制,比如沒有房地產行業,幾十個行業的發展會受到影響,沒有大飛機行業行業的法則,幾千個行業的發展會受到影響。產業鏈之間是相互壓制的。公共產品壓制是指公共產品供給不足對私人產品的壓制,有些行業是公共產品,比如鐵路,高速公路、網際網路、農村公路等,如果沒有高效的基礎設施,就沒法形成一體化的市場經濟,現代市場經濟就是隨著鐵路、公路、汽車的發展才出現的。生產要素壓制是指重要生產要素供給不足對產業的壓制,比如糧食、電力,石油都是重要生產要素。比如電力,幾乎很難跨國購買,一個國家如果連電力供應都保障不了,現在工業的發展幾乎無從談起。產業壓制很多時候很難自己克服,需要外力推動。很多發展中國家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停滯了,就是因為很多產業壓制的問題解決不了,比如有的國家糧食問題解決不了,有的是基礎設施跟不上,有的國家電力供應不上,這些靠民間力量,靠市場自發都是很難解決的,必須政府需要找出壓制點,對症下藥才可以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