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芳備祖抄本封面封底-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作者提供)
全芳備祖抄本-美國國會圖書館- 首頁(作者提供)
《全芳備祖》:世界最早植物的百科全書與遺漏——以荔枝為例
類書的編纂,是中國傳統文化裡的一個重要現象即編纂印行大型類書。如果把類書比作百科全書的話,那麼中國是最早編纂百科全書的國家。類書編纂是文化昌隆的宋代的一個標誌,或者說宋代所編纂的類書,是類書史上的一個高峰。《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就是一高峰的標識。其中印行於十三世紀中期南宋末的《全芳備祖》,就是「世界最早的植物學辭典」(程傑語)。確實如此,在大航海時代(十五世紀)之前,中國已經有了這麼一部堪稱花、果、卉、木的百科全書。與大航海時代的伴生物「植物獵人」(主要活動在十八、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早了許多。儘管它與西方近現代建立在科學基礎的上的植物學,有很大的區別,或者說它還不完全具備如西方的植物分類和植物譜系那般科學,但它所留給後人這樣一部巨大的財富則是無可置疑的。而且就書中所輯錄的與某植物相關的詩文,更是中國文化史的重要內容。如程傑所說《全芳備祖》是「宋集輯佚、校勘的重要資金源,為文獻學界所重視」、「堪稱宋代文學之淵藪」。
全芳備祖抄本-美國國會圖書館- 第二、三頁(作者提供)
我們知道,在類書頂峰的宋代之前,唐人歐陽詢(557-641)編纂的《藝文類聚》,是類書以來最為系統的。它開啟了如《太平御覽》、《太平廣記》類書的編纂和流行。但是《藝文類聚》作為一部包羅萬象的類書,辭條很難做到詳盡。再加上《藝文類聚》要早《全芳備祖》近七個世紀,因此,《全芳備祖》的超越是必然的。以「荔支」為例,我們可以看到《全芳備祖》作為一部專業的植物類書的強大功能。
《藝文類聚》在植物方面共有卷八十一、八十二、八十五、八十六、八十七、八十八、八十九。其中卷八十七「果下部」裡有「荔支」條。《藝文類聚》引廣志:「荔支樹高五六丈。大如桂樹。綠葉蓬蓬。冬夏榮茂。青華朱實。大如雞子。核黃黑。似熟蓮子。實白如昉。甘而多汁。似安石榴。有甜醋者。至日將中。翕然俱赤。則可食也。一樹下子百斛。」《全芳備祖》「荔支」條也全文引了此條。接著所引的五條則是《藝文類聚》所沒有。其中一條引的是《荔支譜》。《荔支譜》關於民間以鹽梅滷浸制幹(果)荔枝一事。《荔支譜》為北宋名臣蔡襄所著,共有六章。涉及荔枝的產地、荔枝的美味、荔枝喚起的風俗和文化、荔枝的乾果等。可見,荔枝從漢及漢之前的邊遠之地(《全芳備祖》引《三輔黃圖》認為荔枝原產於交趾)走進了中國政治、文化、經濟和大都市的中心。因此,《全芳備祖》「荔支」條遠比《藝文類聚》豐富。
《藝文類聚》「荔支」條荔枝的產地及「荔支」在文獻裡面的出現,是從後漢書開始的。在《全芳備祖》裡,「荔支」是從漢武破南越開始的。而且「荔支」在文獻裡面的出現,從漢武到東漢、從東漢到魏,再到盛唐(開元貴妃嗜荔支)、中唐(白居易序《荔枝圖》)和宋本朝(蘇東坡),血脈相承。在荔枝「紀要」(《全芳備祖》的重要編目即某一植物在文獻裡出現的大事始末。這是《藝文類聚》植物篇裡所沒有的。)後,《全芳備祖》的「雜著」(此為《全芳備祖》的又一重要編目,即詳收所見文獻涉及此條的所有記錄)。「雜著」共收包括白居易、蔡襄關於荔枝的專著在內的近十種。在「賦詠祖」(加上「樂府祖」共同構成某種植物的文學大全)裡,《全芳備祖》共收「五言散句」九條、收「七言散句」二十二條、「五言古詩」二條、「五言律詩」二條、「五方八句」一條、「七言古詩」五條、「七言古詩散聯」二條、「七言絕句」十七條、「七言八句」九條、「七言律散聯」四條。在「樂府祖」裡,收不同詞牌曲調十三條。就文學一類,真可謂蔚為大觀。幾近嘆為觀止。這是《全芳備祖》作為類書類的中國古籍所做傑出貢獻。除了植物學還有文學,植物學與文學比翼齊飛。作為最早最全的辭典,這是《全芳備祖》的重要貢獻和主要特徵。「荔枝」一條作為專卷,僅是「果部」九卷之一。須知,《全芳備祖》共五十八卷(其中「後集」三十一卷)二十五萬字!
但是,《全芳備祖》並非沒有遺憾。就如「荔支」條。一,「荔支」的詞源。《藝文類聚》不標,《全芳備祖》也不識。「荔」,不見《爾雅》、見《說文解字》。《說文》釋「荔」為「艸也。似蒲而小,根可作飾也」。顯見,此「荔」非「荔支」。《爾雅》「釋草」章裡無「荔」,「釋木」章裡也無「荔」。或見「荔」或「荔支」在先秦時尚未進入官方文獻文本。在《甲金篆隸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2008)裡,「荔」出自秦的「睡虎地簡」。這與《爾雅》沒有《說文》有相符合。《全芳備祖》並沒有稽考詞源。二、在《全芳備祖》重要的「雜著」目裡缺了一條荔枝原產的重要消息。那就是《華陽國志·蜀志》記「僰道縣在南安東四百裡,距郡百裡,高后六年城之。治馬湖江會,水通越巂。本有僰人,故《秦紀》言僰童之富,漢民多,漸斥徙之。有荔芰、薑、蒟。」僰道縣(公元前漢高后建)今四川宜賓縣。《華陽國志·蜀志》又記「江陽郡,......東接巴郡,南接牂柯,西接犍為,北接廣漢。有荔芰、巴菽、桃枝、蒟、給客橙。」江陽郡今瀘州。《華陽國志》成書於四世紀中期,遠比《藝文類聚》和《全芳備祖》所錄的唐時要早許多。《全芳備祖》雖引西晉左思《蜀都賦》中「旁挺龍目,側生荔枝」一句,但此句放在「龍眼」條(即「荔枝」附條)。從《華陽國志》、《蜀都賦》看,從「離支」(司馬相如《上林賦》)到「荔支」,再到「荔枝」,在晉已經完成。至於產地的確認,蔡襄的《荔枝譜》開門見山就講「荔枝之於天下,唯閩粵、南粵、巴蜀有之」,又說荔枝作為貢品,「洛陽取於嶺南,長安來於巴蜀」。在此之前白居易就說過「荔枝生巴峽間」。僰道、江陽都在金沙江長江邊,也就是說荔枝生長在川江兩岸河谷。從《華陽國志》到白、蔡兩著,同時證明了蜀地(即川渝沒有分治前的大巴蜀)是荔枝的原產地之一。再就是,如果我們認為《華陽國志》所記僰道縣或江陽郡產荔枝是歷史真實的話,那麼這一地方即今川南所產的荔枝,很難說是從交趾(即今越南北方)移植的。(寫於2019-12-26夜)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