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與竹相融——林樂成纖維編織的實驗性探索

2020-12-08 大國工匠周刊

文/童敏 凌鶴

秀麗、蒼翠的竹子,叢叢相連地挺拔在溪口的群山眾谷、湖畔江岸,35萬畝大竹海將溪口的山河裝扮得多姿多彩。林樂成初次踏上這片土地,筍竹之鄉的農民朋友對他的認可與歡迎就使他內心觸動,「農民教授」的親切稱呼更讓他感到無上榮光。

「發揮藝術能量,助力鄉村振興。」一頭扎進溪口的林樂成與當地父老鄉親同吃同住,雨天上山砍竹,烈日下揮汗創作,晨思暮想,踏實投入。體驗、尊重並提煉,新的藝術創作衝動與靈感被激發,溪口的故事於日日日夜夜的思考中逐漸成型。以田野大地為展場,使用日常放目可及之物作為媒材,林樂成真正讓纖維藝術成為可觸摸、可感知的藝術,美的啟迪如此易得。

《溪口之光》

對傳統技藝的另闢蹊徑

竹編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然而傳統竹編技法隨時代更迭逐漸形成了某種限制和束縛,囿於「高技術、低創意」的困境。

如何繞開?又如何獲得?林樂成和他的朋友陳設專家李廣忠一起,苦苦琢磨。此時,鋼筋這種材料進入了他們的視線:金屬易彎曲,可形成類似繪畫中的點線面構成,也便能實現任意塑造和表達。

以金屬為骨架,融竹的柔軟,賦予全新的內核,這就是心中渴求的微妙感覺,如此,去傳統框架的方法找到了。緊跟著,承載著地域文化和藝術審美訴求的碰撞,融匯溪口地理特質和人文風韻的系列作品創作完成。飄逸的金屬線條與竹的自然體態相映成趣,以繩結相連,融古鑄今。

溪口的山、水、雲、魚……林教授將在當地生活的感受轉換成立體的纖維藝術《溪口竹光》。它採用直徑6.5毫米的鋼筋,與毛竹自然融合,並在其中置入了LED光源,氤氳出若明若暗的竹光。而《靈山江-石角村》則用鋼絲穿過7600多個孔洞連接起3800多塊竹板,竹板塑造的波浪型曲線形似靈山江水,10個點狀形態竹板代表著林樂成工作室所在地的10個自然村。村民們一眼望去,能叫出每個村的村名。

溪口新文化地標的誕生

由660根不同尺寸的竹子、35根6米長的鍍鋅管、LED全彩燈和數條光帶組成,長12米、寬6米、高6米的大型竹裝置藝術品《光之亭》的成功點亮,成為今年溪口豐收節上不同尋常、濃墨重彩的一筆。

為了實現這項工程,林樂成、李廣忠和來自北京的匠人、村民朋友耗時半個月時間共同製作,它留在了溪口聽澗民宿,寓意和昭示著溪口竹產業的欣欣之態。

《光之亭》的造型具象與寫意相結合,似樹頭一片葉,似田間一顆希望的種子,似不息向前的靈山江,色光流動由編程控制,可實現漸變、冷暖交錯的效果。它僅有5個地支點,卻可抗十級大風,日常隨微風搖曳,盡現竹材的飄逸和風姿。還兼具實用性,亭內設有竹桌、竹椅,人們可以坐在其內乘涼、休憩、娛樂。

李廣忠談到這次創作時說:「在幾十年藝術品陳設的實踐中,第一次做這麼大規格的竹製品,通過製作過程對竹子重新有了深刻的認識,它是中國文化藝術的最佳表現載體。」

將溪口石角村與聽澗民宿打造成為讓人身臨其境、交互體驗的文化空間,正體現著林樂成與他的藝術家朋友來到溪口的初衷——以竹纖維帶動竹產業,讓當地居民過上美好的竹生活,讓藝術點亮鄉村。

《光之亭》

回歸大眾的纖維藝術

「好的藝術應該具有普世價值,不管是觀念上還是實用性上。」林樂成堅持藝術的普世性教育功能,他也是這樣力推的。纖維藝術從大眾中來,又該回到大眾中去。他意識到,溪口村民們需要的是低技術的能讓他們發家致富的生活品,人人都能參與其製作過程,一看、一學即會做。

語言的作用在這裡是微弱的,不能像在課堂內教學,按照講義大綱按部就班,更多是靠言傳身教,通過動手與材料去創作,從而形成一定的審美引導。

跟在林樂成身邊的焊工師傅對金屬的彎曲都有了自己的理解,林樂成對此很驕傲。讓村民們成長起來、學會自由表達很重要,只有如此,竹編才能重新回歸成為民間工藝,只不過已經突破了傳統的造型和工藝。

現階段的成果在林樂成看來,都是實驗性的摸索,需要對竹子擁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覺醒,才能變得相對理想和成熟。而對「新」和「不同」的追求永無止境,製造更多的竹產品、竹藝術以及推廣竹文化是他的目標。

每一個作品或多或少會被打上時間的烙印,屬於《溪口之光》《靈山江》《光之亭》的日子已去,未來,在不停地尋找、發現和思考下,溪口的故事還將繼續。

相關焦點

  • 土家農婦李鳳英,巧手編織竹畫,隱形觀音,專家估價過百萬
    這個用竹蔑絲編畫的奇人,就是土家族農民李鳳英。 2019年3月15日下午,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茶博園中的竹藝館,李鳳英與丈夫李秀雲,向來慕名訪者介紹用竹篾編繪的畫作。李鳳英是漁洋關鎮三房坪村農民,早年離家在縣屬企業打工,2003年下崗後的李鳳英,拾起她家祖輩傳下的蔑匠手藝,開始進行竹藝編織,並嘗試用竹絲編畫,獲得成功。
  • 竹編(揭東竹絲編織畫)
    揭東竹絲編織畫,又稱篾織,是潮汕地區已經瀕臨失傳的一門民間藝術形式,現僅在藍城區霖磐鎮西龍村夏氏一家傳承。據清代《潮州府志》記載:「揭陽人多取笙竹以制器,甚精巧」,當地群眾在長期竹編生產中,不斷提升審美情趣,逐漸發展出以竹絲編織創作書畫藝術作品的形式。竹絲編織畫其製作技藝極為細密精巧。
  • 編織幸福生活——茂名信宜竹編從鄉間走向世界
    中國人使用竹器歷史源遠流長,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竹器就成為中國人重要的生產生活工具,從書簡到樂器、房屋交通、家具器皿,中國人當之無愧是世界上最懂竹、最愛竹、最會用竹的民族信宜竹編以手工製作為主,經驗豐富竹編匠人用簡單的工具,憑著自己的經驗,鋸竹、修竹、開間、劈篾、劈絲、刮蔑、刮絲,修長的竹子就變成了編織材料。編好的竹器,還要經過修剪、去毛刺、裝飾、防蟲黴、染色等後期處理工藝才算成功。
  • 竹子的細工編織,優雅的像蕾絲編織!DIY手工竹編工藝!
    而與竹子利用相關的竹藝,一直是日本民藝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有著很多的流派,包括樂器、兵器、竹編等,其中有一百多種的編織方式。今天要介紹日本京都女竹匠Ogura Chiemi,繼承和延續了古老的竹編工藝,但同時將現代感融入到作品之中。
  • 編織夢想 傳承竹編技藝
    竹編是竹絲篾片挑壓交織的中國傳統手工藝,一般被挑壓的篾為「經」,而編織的篾為「緯」,由經與緯的挑壓可以編織出千變萬化的圖案,從而製作出千姿百態的竹編產品。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竹編工藝不僅被用於製造日用品和手工藝品,也被用於製作高級包裝和裝飾板材等。
  • 從「物理相加」邁向「化學相融」 垣曲「五融同創」推動融媒「航母...
    運城日報訊 今年以來,垣曲縣融媒體中心緊緊圍繞打造區域新型主流媒體的目標,採取「五融同創」措施,加快推進從「物理相加」邁向「化學相融」,推動融媒「航母」深水遠航,助力垣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融正理念,引領融合新徵程。
  • 互不相融的兩條河
    互不相融的兩條河(分享作品)亮點資訊在美國墨西哥灣和有專家解釋道:不相融是因為這兩種海水的密度不同,密西西比河是屬於淡水河,肯定比墨西哥灣這樣普通海水的密度要小許多並且,就算密西西比河在流動的時候攜帶了大量的泥沙或者其他沉澱物,但是遇到海水時,流動速度會大大降低,泥沙和其他沉澱物也大量會沉下去,只有少量的顆粒,這個時候可能會出現部分相融的現象。
  • 現場·水水不相融
    自然界奇觀之——水水不相融(一):太平洋、大西洋之水水不相融大西洋,太平洋相遇不相融奇觀大西洋,太平洋在南美洲的阿根廷(二):涇渭分明黃河入海口水水不相融奇觀二水在西安市高陵縣船張村相匯。"涇渭分明"這一家喻戶曉的成語說的就是兩水相遇但因含少量不同而出現的清濁分明,界限清楚的自然現象。「涇渭分明」在古代是"濁涇清渭",在現在,渭河經過治理後,這一現象已經變成涇水濁而渭水清了。
  • 小小竹絲,編出人生精彩
    劉嘉峰用竹絲編織茶具。簡朝龍攝劉嘉峰創作的瓷胎提花竹編龍紋梅瓶劉嘉峰供圖劉江設計的瓷胎竹編蓮蓬系列花插劉嘉峰供圖工具架上,整齊地放著勾刀、勻刀、刮刀、分絲刀、篾尺、卡尺、一字刨、錐子、篾剔……74歲的劉嘉峰拿起自製的「剖絲神器」排針,左手輕按竹片,右手運行排針,沉穩地從竹片上划過。
  • 聊城幼兒師範學校探索「融雅教育」:傳承運河基因培育融雅幼師
    在近幾年的探索與實踐中學校快速發展,在全省乃至全國幼兒師範學校中嶄露頭角。在校長林敬華的帶領下,學校現在擁有一批高素養的幹部教師隊伍和一流的辦學條件,並確立了「傳承運河基因,培育融雅幼師」 的學校辦學理念。在實踐的過程之中,學校且行且思,逐漸在學校核心文化理念明晰的基礎上實現了以融雅課程為載體,以融雅課堂為陣地,以融雅德育為重點,以融雅文化為目標的學校特色文化建設體系。
  • 傳統手工編織你都認識哪些?
    竹編小提籃竹編鬥笠草帽:鬥笠、又稱竹笠或者笠帽、是越南傳統的一種草帽, 是一種以成熟的竹子作為胎骨、再附上一層層堅韌葵絲編成的寬大帽子,並使用絲線固定,呈圓錐形。鬥笠是越南農夫的傳統日常服裝,輕便好用並且還可遮陽擋雨。竹編魚簍:指一種盛魚或捕魚的簍。
  • 同為海水,為什麼大西洋與太平洋的海水不相融?
    科學探索之路對於人類來說確實是任重道遠。當然隨著人類科學的進步,人類也用科學解開了曾經無法解釋的現象。眾所周知,地球是有三分陸地、七分海洋組成的。整個地球大部分都被水覆蓋著,而這些水大多是來自四大洋——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對於海洋,每個人的認知也有不同。從理論上來講,四大洋的海水應該是融為一體的。卻出現了一個神奇的現象——大西洋與太平洋之間的海水不相融,出現了明顯的界限。
  • 馬宗義:讓「沙子」成為 金屬強大的增強相
    他在金屬基複合材料與攪拌摩擦焊領域解決了一個個「卡脖子」難題,科研成果廣泛應用於航天、核電、交通等領域,已為20餘個國家重大工程型號提供了百餘種規格的複合材料產品以及焊接技術服務。近日,馬宗義化身一名老師,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案例說明,帶領記者一起走進他為之奮鬥30餘年的金屬基複合材料的世界。
  • 紅色與美麗互彰史館與鄉村相融
    近年來,湛河區遵循「紅色與美麗互彰,史館與鄉村相融」的原則,把紅色村史館建設作為創建過硬黨支部的重要抓手,將弘揚紅色精神與鄉村的人文地理、發展變遷、民俗文化相結合,積極搜尋紅色印記,把碎片狀的紅色元素按照歷史脈絡,結合時代背景,整理成條理清晰、內涵豐富的紅色資源,充實進村史館內。以紅色村史館為教育基地,傳承紅色基因,為廣大群眾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重要平臺。
  • 「紅」「綠」相融助推全域旅遊發展
    「發展全域旅遊,需『紅』『綠』相融,增強我市旅遊的內涵和吸引力。」當天上午,黃葉利接受記者採訪,向記者分享了她的《關於進一步推進益陽市紅色旅遊發展的建議》。黃葉利說,益陽紅色旅遊資源極其豐富,點多面廣,特色資源鮮明。
  • SCMs|原位相轉化反應製備的金屬/金屬氧化物用於析氧反應
    金屬/金屬氧化物複合材料憑藉其獨特的界面和電子結構已被廣泛設計合成,並應用於鹼性溶液中電催化析氧反應的電催化劑。
  • 陽江編織不鏽鋼網生產廠家產品詳細方法
    陽江編織不鏽鋼網生產廠家產品詳細方法   陽江編織不鏽鋼網生產廠家產品詳細方法    3線徑的紗網配0-2毫米的鋁材即可。在高氯化物環境中,該合金比Sanicro26Mo具有更好的耐腐蝕性,與Sanicro36Mo相當。
  • 同樣是海水,為什麼大西洋和太平洋交匯處永不相融?原因很簡單
    同樣是海水,為什麼大西洋和太平洋交匯處永不相融?原因很簡單大海佔據了地球上很大的面積,海洋是寬廣的,對於海,人類並不算全然了解。世界上有四大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是兩個有交匯的海洋。但是,它們雖然能夠交匯,但海水卻不能真正的融合在一起,這是為什麼呢?
  • 夢鼎文化竹文化溝融互進
    第三階段,竹文化與夢鼎文化交流會議。會議開始前,我校向山水小學的教師們播放了東倉小學宣傳片,向客人們更深層次的介紹了我校秉承的夢鼎文化。會議上山水小學吳校長向張德輝校長諮詢了校刊、校報的製作過程以及名稱的由來。張校長向山水小學的教師們介紹道:「校刊《西澗聲》的內容是由我校師生共同努力創作的成果,校刊的名稱是家長、老師、學生共同商討後決定,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