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D,糖尿病,這是兩個耳熟能詳的名詞。當它們在正確的時間裡相遇,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7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外科方芳教授團隊聯合內分泌代謝科譚惠文副教授,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Diabetes Care》發表研究論文,證實了補充維生素D可以降低糖尿病前期患者轉化為2型糖尿病的風險。這對糖尿病前期患者的防治,指明了科學的方向。紅星新聞記者聯繫到方芳教授,她為我們講解了是如何發現維生素D可以降低糖尿病前期患者轉化為2型糖尿病風險的。
大數據分析獲唯一陽性證據:
補充維生素D可降低糖尿病前期患者轉化為2型糖尿病風險
維生素在日常生活中幾乎隨處可見,特別是老人、孩子,補充維生素成為再正常不過的事。但在醫療圈,維生素作為保健藥品,是否有補充的需要,一直眾說紛紜。
「我們搜索了很多文獻,都沒有定論,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方芳說,補充維生素D對腫瘤、心血管疾病,到底有沒有作用?不如做一個大數據分析,尋找證據。
「Meta分析是通過全面收集所有相關研究並逐個進行嚴格評價和分析,再用定量合成的方法對資料進行統計學處理得出綜合結論。」方芳解釋說,Meta分析的結論是臨床最高級別的證據。
大數據分析的前提是數據來源。方芳團隊匯總了來自全球、自有相關研究記錄資料開始至2019年7月5日的相關研究數據,總共搜尋到3719個研究。通過相關限定條件篩選、排除,最終納入了8個符合試驗標準的隨機對照試驗,「總共涉及到4896位患者。」
將數據代入模型後,方芳團隊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我們納入的所有隨機對照試驗都顯示陰性結果,但我們的數據分析結果顯示陽性。」方芳解釋說,此前的隨機對照試驗研究結果都表明,補充維生素D與預防糖尿病的作用沒有關係,或者關係不清楚,但團隊的大數據分析得出森林圖(以統計指標和統計分析方法為基礎,用數值運算結果繪製出的圖型)顯示,並經相關期刊編審審核,確實是在正確計算方式下得出的陽性結論,「是唯一的陽性結果。」即,補充維生素D可以降低糖尿病前期患者轉化為2型糖尿病的風險。
方芳舉例說,這類大數據分析就像榨一杯橙汁,把8個剝掉外皮(剔除幹擾項)的橙子榨汁後發現,橙子裡混進了檸檬或者葡萄,就不是純粹的橙汁,於是又要重新再來。
至於為什麼隨機對照研究的數據結果是無關或者不清楚,而以此為基礎的大數據統計分析,結果是有關係?方芳分析,可能與Meta分析匯集了更大量研究數據、有更多樣本數量相關,但也可能是其他因素。
趕緊多吃維生素D?
先看清楚這幾個限制條件
得出了唯一陽性結果,方芳團隊相關論文刊發在相關頂級期刊上。方芳很有自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一結果會寫入糖尿病防治相關指南中。
↑論文原文中的數據和圖型。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有了這一結果,是否就能「肆無忌憚」地補充維生素D?方芳解釋說,這是一個理解誤區。大數據分析得出的結論,最重要的意義是為疾病治療提供方向,為政策制定提供依據,至於防治方案中如何吃、吃多少?服用維生素D是否禁忌症?這些都需要結合臨床實際,以及患者本身的個體因素,再進行詳細地論證和研究。
需要注意的是,這項研究結論「補充維生素D可以降低糖尿病前期患者轉化為2型糖尿病的風險」,對於普通人群、糖尿病患者高危人群以及2型糖尿病確診患者效果如何,尚無定論。「(糖尿病前期患者)是指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明顯偏高,但還沒有到確診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方芳解釋說。
這是一個多學科團隊
其中不乏年輕學霸
方芳介紹說,其實,團隊從2018年開始就採用Meta分析的形式開展相關研究。2019年,全球醫學頂級期刊《英國醫學雜誌》(《BMJ》)就刊發了方芳團隊的研究結果之一——維生素D能將癌症死亡率降低16%。
方芳團隊不僅是神經外科、內分泌科,還匯集了神經內科、心血管內科、腫瘤科等科室,大部分學者是成都人,更是年輕人。例如論文的第一作者是成都大學附屬醫院張瑜醫生,目前正在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攻讀博士學位;並列第一作者的華西醫院譚惠文副教授,負責數據收集;負責為該研究做醫學統計的湯菁菁年僅20歲,曾是成都七中畢業的學霸,剛剛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數據科學專業,已經獲得知名高校博士的錄取資格;論文研究的文獻檢索等工作,則由四川大學圖書館徐平副教授承擔重任……
↑多學科研究團隊(排名不分先後)。
因團隊成員都在各自崗位忙碌,許多工作可通過網絡完成,「大家都太忙了,沒有太多時間聚齊。」方芳說,所以,團隊至今沒有一張完整的合照。
紅星新聞記者 於遵素 實習生 沈佳妍
編輯 彭疆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