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失重環境 歐洲拋物線飛行向中國「敞開懷抱」

2020-11-25 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1月17日電(趙竹青)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與法國宇航中心下屬的新空間公司(NOVESPACE)籤訂合作協議,其下屬機構失重實驗中心將作為新空間公司在中國地區的唯一代表,為中國客戶提供相關技術支持、飛行任務組織和技術保障。這標誌著歐洲拋物線飛行機會向中國用戶全面開放。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主任高銘表示,我國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載人航天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載人航天的任務正向空間科學和應用實驗延伸,這對「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據介紹,利用高性能失重飛機做連續的拋物線飛行,可在飛機上產生重複的失重和超重環境,可以模擬月球重力和火星重力環境。而失重飛機是目前除空間站、空間實驗室和載人飛船外,唯一可獲得失重環境的載人飛行平臺。

據了解,由於失重飛機可提供載人失重環境,並具有準備周期短、實驗空間大,特別是支持常規地面科學實驗設備開展失重實驗等優點,美國、俄羅斯、日本和歐洲長期利用拋物線飛行開展航天員訓練,空間科學和應用研究、空間設備和技術驗證等,近期也常常被利用到電影特效拍攝、失重體驗科教活動等。

NOVESPACE用於提供拋物線飛行服務的ZERO-G失重飛機擁有200立方米的內部空間,允許搭載40名乘員,設備載重2噸,可同時開展10-15項實驗。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是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的總體單位,代表中國科學院抓總負責載人航天空間科學與應用任務的規劃、實施及成果產出與推廣等。NOVESPACE是法國宇航中心下屬公司,受法國宇航中心、歐洲空間局、德國宇航中心等空間機構的委託,自1988年起即為歐洲用戶提供拋物線飛行服務。

高銘表示,本項合作整合雙方優勢資源和技術力量,服務於我國的空間科學和應用發展,並為雙方空間科學和應用領域開展長效、多產的合作提供有力支撐。

(責編:郝孟佳、熊旭)

推薦閱讀

我國首顆碳衛星發射: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的「中國擔當」全球變暖、溫室效應、極端天氣、霧霾……大氣中溫室氣體被認為是氣候變化的罪魁禍首。12月22日3時2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詳細】

「長徵五號」為什麼重要?有你不知道的神秘意義!「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中國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長徵五號並不僅僅是一個型號。」「長徵五號代表了我國科技創新的最高水平。」「中國航天在今後半個世紀內都要靠『長五』奠基。」「長五敲開航天強國俱樂部之門」……【詳細】

相關焦點

  • 在失重飛機上做實驗是種怎樣的體驗?
    失重飛機是目前除空間站、空間實驗室和載人飛船外,唯一可獲得失重環境的載人飛行平臺。  失重飛機通過連續的拋物線飛行,在機上產生重複的失重和超重環境,不用進入太空,就可以模擬月球重力和火星重力環境。  飛行軌跡真的是拋物線嗎?  當假設飛機所受地球引力是均衡的平行豎直向下時,失重飛機進入失重狀態的軌跡可以近似模擬為拋物線。  然而,地球引力場並不是平行豎直向下而是徑向的,所以將地球和飛機按照經典天體力學中的二體問題來考慮更準確。
  • 為什麼飛船上會失重,飛機上就不會失重?抱歉,你買的機票不夠貴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其實現代失重的飛行訓練就是在飛機中完成的,執行這種始終訓練的飛機經過特種改裝,而且最關鍵的是飛行線路有特殊要求,否則就無法實現失重模擬了!飛機上如何來模擬失重?失重飛機進行的拋物線飛行線路圖看起來是一個拋物線?至少有一段是的!由於飛機的氣動性能都不一樣,所以每種型號的飛機都有一個失重的最佳曲線,根據飛機的性能不一樣,失重時間模擬也並不一樣,當然還有更多的飛機根本就不適合這種任務。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與法國宇航中心籤訂合作協議
    1月17日下午,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與法國宇航中心下屬新空間公司籤訂合作協議,這標誌著歐洲失重飛機的拋物線飛行機會將向中國用戶全面開放。  「失重飛機是目前除空間站、空間實驗室和載人飛船外,唯一可獲得失重環境的載人飛行平臺。」高銘說,「因此失重飛機廣泛應用於航天員訓練、空間科學和應用研究、空間設備和技術驗證中,最近也常常被用於失重體驗科教活動中。」  利用高性能失重飛機做出連續的拋物線飛行,可在飛機上產生重複的失重和超重環境,可以模擬月球重力和火星重力環境。
  • 太空中失重是怎樣的感受?眼淚流不出,味覺不敏感
    2020年10月12日 08:4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0月12日電 人們都知道太空零重力,但失重到底是怎樣一種感受?在地面上習以為常的一些小事,到了太空中又會發生哪些改變?英國廣播公司(BBC)邀請歐洲航天局的拋物線飛行協調官尼爾·麥爾維爾,介紹一些零重力下的小常識。
  • 中國為航天員太空長期駐留開展模擬失重實驗
    在近日於廈門舉行的第一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李瑩輝介紹模擬失重實驗。中國空間科學學會供圖新華社廈門10月29日電(記者張逸之、喻菲)在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36名健康男性保持頭低腳高的姿勢,不間斷地在床上躺了90天,創造世界上同步化開展人體模擬失重實驗人數的新紀錄,為中國航天員今後太空長期駐留打下基礎。這項被稱為「地星二號」的實驗全稱為「90天人體負6度頭低位臥床實驗」,是中國空間站任務準備期的一場硬仗。
  • 探火行動,解密火星著陸模擬試驗
    空間站航天員的地面訓練,就使用大水池,利用水的浮力抵消部分重力,模擬近地軌道上的失重環境。其實,失重水池對模擬火星並不太合適,主要是其無法完美模擬0.38g的低重力環境,不過美國詹森航天中心仍然在使用中性浮力實驗室的大水池,為登月以及登陸火星提供模擬。
  • 如何不去太空,也能體驗失重感覺?
    太空人在太空失重的環境中自由的漂浮, 就像鳥兒一樣無拘無束,喝水吃飯都那麼奇特,真是讓人羨慕啊!可惜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太空人,飛入太空,更何況太空中也充滿了各種危險。如何不去太空也能體驗一把失重的感覺呢?
  • 失重環境十大炫酷實驗:從火焰到迴旋鏢
    在這張對照圖中,正常重力條件下產生的火焰(左側)和微重力環境下的火焰(右側)之間的區別可謂一目了然。與在地球上不同的是,微重力條件下的低密度熱氣體不會上升。其結果是,粒子從高溫區向低溫區擴散等其它過程佔據了支配地位。在太空研究燃燒進一步揭示了有關這種現象的基本物理學原理,進而幫助研發用於未來太空探索任務的滅火技術。
  • 太空人在太空中「失重」的原因是什麼?
    因此,太空不會是失重環境。當然,就局部地區來說,如在地月系統中,只考慮地球與月球的引力,在地球與月球之間的某些點上,地球與月球的引力相互抵消,重力為零。在日地之間也有引力平衡點。繞地球飛行的載人飛船,離地面一般只有幾百千米,那裡的太空當然不會是零重力環境,即使在36000千米高空繞地球飛行的太空飛行器,其周圍太空也不會是零重力,而只能是輕重力,即重力比地球表面上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 電影院推出新玩法 體驗失重俯衝等真實飛行感受
    原標題:電影院推出新玩法 體驗失重俯衝等真實飛行感受 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 吳鏑 攝   中新網北京8月9日電 當電影院和遊樂園結合在一起會怎樣記者獲悉,北京將推出飛行影院,屆時觀眾在觀影時不僅可以體驗到急速拉升、失重、俯衝等真實飛行感受,配上15.1聲道音響及水霧、吹風、香霧等特效,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 太空失重環境對人體的影響及恢復方法
    相關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稱,在失重的太空環境中,脊柱間的軟骨會變長,身高會有一定的增長。儘管實際的檢測結果沒有之前報導的那麼誇張,但也確實說明長期失重環境確實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的影響。那麼具體都有哪些影響呢?我們聯繫到了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的幾位專家,為大家詳細科普。1.
  • 超刺激的無重力飛行
    此架飛機由太空研究公司Novespace運營,為歐洲首個「零重力飛行」航班。零重力飛行,即拋物線飛行,是在近地面感受太空太空人失重體驗的唯一途徑。飛機在大約2萬4千英尺的高度做傾斜45度爬升,飛機向上飛行時人們會感受到兩倍的自身重量。
  • 太空飛行器上為什麼有失重環境?
    太空中不存在沒有引力的區域,但在兩個天體之間卻存在引力相互抵消的引力平衡點,如果太空飛行器的運動軌跡始終處於引力平衡點,太空飛行器就會處於失重環境。不過,太空飛行器上的失重環境不必只在這種特殊條件下才有,凡是做軌道運動的太空飛行器,都會具有失重環境。  太空飛行器上失重環境產生的原因,也必須從力的相互平衡和抵消中去尋找。  太空飛行器的軌道飛行是圍繞天體的慣性飛行。
  • 飛碟能克服失重現象嗎?是如何保持平衡的?
    接下來的例子大概可以說明,由某種構造而成的具圓形的物體,它們在克服失重現象方面將會表現出良好的性能。接著,我們想像這架球體座艙的飛機做拋物線飛行。在飛機處於拋物線飛行上升段時,制動控制系統自動解除制動,座艙向後向下向上呈弧形滑動,促使座艙平面恢復水平狀態。
  • 太空人太空失重環境中
    南方網訊 早在4年前美國太空人只是乘坐自己的太空梭每周或每兩周飛向太空一次,總之沒有像最近這樣長時間逗留在失重的太空,現在美國太空人也產生了像原先在「和平」號軌道站上逗留過數月甚至數年的太空人一樣的健康問題。
  • 航天員深水中模擬太空失重訓練出艙 至少6小時
    航天員著艙外航天服在水槽中進行模擬失重訓練。通訊員 秦憲安 攝   中國空間研究院有關專家介紹,在水槽中模擬太空環境訓練出艙是國際訓練出艙航天員的常用方法。通常把飛船放到水中,航天員穿著航天服,帶著氧氣罩下水訓練。  根據計算,到約十幾米的深度,水的浮力可以基本抵消航天員的重力,達到一種模擬失重的狀態。
  • 霍金完成零重力飛行體驗稱感覺妙極了(圖)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26日完成由美國零重力公司策劃的失重飛行,成為世界上第一位體驗零重力飛行的殘障人士。這位運動和語言能力都基本喪失的天才還希望,有朝一日他能實現飛向太空的夢想。
  • 失重狀態大腦會如何變化?臉部圓胖腿變纖瘦視覺模糊
    這意味著,太空人必須在微重力環境中生活大約三年時間,這遠遠超過俄羅斯太空人瓦萊裡·波利亞科夫(Valery Polyakov)目前保持的紀錄,他連續在太空中停留了438天。畢竟,我們已經進化到在地球引力(1倍重力)下生存,而不是在太空失重(零重力)或火星微重力(0.3倍重力)條件下生存。那麼,人類大腦究竟是如何應對微重力影響的呢?糟糕的是,大腦被保護在「堅果殼」中,關於這方面的信息非常有限。不過我們知道,太空人在失重時的臉會變得紅腫,這種現象被親切地稱為「查理-布朗效應」(Charlie Brown effect),或者「腫頭鳥腿綜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