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閱讀(二)專題複習
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魯村中學 王恆林
複習目標:
1.學習掌握閱讀議論文的基本方法:理清思路,歸納要點,把握觀點和材料的關係,培養議論文的自學能力。?
2.體會議論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進行語言運用訓練,進行邏輯思維訓練。?
【重點、難點點撥】?
1.學習掌握閱讀議論文的基本方法。?
2.體會議論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進行邏輯思維訓練。?
一、鞏固訓練指導
(一)習慣成自然
葉聖陶
①「習慣成自然」,這句老話很有意思。
②我們走路為什麼總是左腳往前,右腳往前,兩隻胳膊跟著動蕩,保持身體的均衡,不會跌倒在地上?我們說話,為什麼總是依照心裡的意思,先一句,後一句,一直連貫下來,把要說的都說明了?因為我們從小習慣了走路,習慣了說話,而且「成自然」了。什麼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費什麼心,仿佛本來就像那樣子的意思。
⑧走路和說話是我們最需要的兩種基本能力。推廣開來,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了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們有了那種能力。不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強強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如果連勉勉強強做一做都不幹,當然更說不上我們有了那種能力了。
④聽人家說對於樣樣事物要仔細觀察,才能懂得明白,心裡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並不是我們就有了觀察的能力。聽人家說勞動是人人應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資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從勞動產生出來,心裡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並不是我們就有了勞動的能力。聽人家說讀書是充實自己的一個重要法門,書本裡包含著古人今人的經驗,讀書就是向許多古人今人學習,心裡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並不是我們就有了讀書的能力。聽人家說必須做個好公民,現在是民主時代,個個公民盡責守分,才能有個好秩序,成個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裡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並不是我們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這樣說下去是說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舉吧。
⑥要有觀察的能力,必須真的用心去觀察。要有勞動的能力,必須真的動手去勞動。要有讀書的能力,必須真的去把書本打開。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須真的去做公民應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話很有道理的時候,只是個「知」罷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僅僅是「知」,實際上與「不知」並無兩樣。到了真的去觀察去勞動去讀書的時候,「知」才會漸漸化為我們的習慣,習慣成自然,才是我們的能力。,
⑦通常說某人能力不強,就是某人沒有養成多少習慣的意思。譬如說張三記憶力不強,就是張三沒有把看見的聽見的一些事物好好記住的習慣。譬如說李四發表力不強,就是李四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說出來寫出來的習慣。
⑧習慣養成的愈多,那個人的能力愈強。我們做人做事,需要種種能力,所以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習慣。
⑨養成習慣,換個說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於學校,也不限於讀書。學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讀書這門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們在學校裡受教育,旦盟查疊盛翌邀:。擅堡絲盎。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種種方面受教育,並且要自己教育,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孔子一生「學而不倦」,就是看透了這個道理。
1.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說話為例,引出了下文什麼觀點?(用文中的句子回答)(3分)
2.第④段列舉了哪些事例?意在闡明什麼?(4分)
3.第⑥段加點的「似乎」一詞能否去掉?請說說理由。(4分)
4.文中在闡述了習慣與能力的關係後,得出了什麼結論?(3分)
5.結合實際,談談你對第⑨段學校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的認識。(4分)
1.(3分)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了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們有了那種能力。
2.(4分)①列舉了觀察、勞動、讀書、做好公民四個事例;②闡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癟並非具備了相應的能力。
(各佔2分。意思對即可得分)
3.(4分)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這裡,作者用「似乎」強調了「知」與「不知」並無兩樣,因為「知」僅僅是懂得了道理,並沒有化為習慣,形成能力。(答「不能去掉」得1分。意思對即可得分)
4.(3分)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習慣。(意思對即可得分)
5.(4分)要點:學校教育不僅在於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養成習慣、培養能力。
(答出要點得2分,結合實際、表述清楚得2分。意思對即可得分)
(二)《學會拒絕》
①溪流拒絕了湖泊的挽留,把活力送到了無邊的大海;小草拒絕了綠蔭的庇護,把堅強展現於烈日風霜;繁星拒絕了黑暗的誘惑,向大地撒下點點星輝……
②學會拒絕,為我們的心靈守候一片淨土,為我們的生活擦亮美好的明天。
③「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陶淵明是我們熟知的清高的典範。他於四十一歲時拒絕了官位俸祿,歸隱田園。拒絕,讓他得到了心靈最終的歸宿。與之相仿的隱士林和靖拒絕了熱鬧,不問世事,以梅為妻,以鶴為予,在寧靜的生活中悠然自得,寫出了「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詠梅絕唱。
④在我們人生的道路上,有希望之光的照耀,也會遇到藏在海底的暗礁。觸礁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我們要學會拒絕失望的心理。詩仙李白官場失意後並沒有心灰意冷、怨天尤人,而是積極地調整情緒。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瀟灑地讓自己脫離了許多仕途失意者無法脫離的苦海。
⑤然而,世上許許多多誘惑人心的東西,都有著華麗的外衣,也有許許多多的人走向了誘惑,墜入了深淵。這是因為他們不會拒絕。
⑥清代大貪官和坤便是一例。和砷一生貪贓枉法,家中累積的財富不可勝數。正因為他對錢財來者不拒,換未了他人生的悲哀——嘉慶賜死,家產查抄,他一生費盡心機,換來的不過是一卷破席,更多的則是後世的唾棄。他不是愚昧之人,卻做了讓自己身敗名裂的愚昧之事。在錢財的誘惑面前,他沒有學會拒絕。
⑦在這個物質文明高速發展的時代裡,學會拒絕是我們每個人必備的良藥。學會拒絕不義之財,學會拒絕非法利益,學會拒絕貪圖享樂,學會拒絕嗟來之食……讓我們用拒絕換來良知,換來無私,換來正直,換來尊嚴,換來我們每一個人的無愧之心!
⑧學會拒絕吧!讓我們給自己的航程點亮明燈,帶上我們快樂的心情,還有明天的希望,順利遠航。
1.請概括本文的中心論點。(3分)
答:
2.文章第⑥段引用和砷的事例在內容和表達效果上有何作用?(4分)
答:
3.(1)「陶淵明拒絕了官位俸祿」「林和靖拒絕了熱鬧」,你對此有何評價?(2)作為學生你覺得我們應該拒絕什麼?請舉一例,並說說理由。(6分)
答:(1)
(2)
1.學會拒絕,可以使我們的心靈得以淨化,生活更加美好。(回答「學會拒絕」或「學會拒絕不義之財,學會拒絕非法利益,學會拒絕貪圖享樂,學會拒絕嗟來之食……」得1分;回答「讓我們用拒絕換來良知,換來無私,換來正直,換來尊嚴,換來我們每一個人的無愧之心!」得2分)
2.內容上,從反面證明了不懂得拒絕不良誘惑的後果;(2分)運用正反對照的論證方法,邏輯更嚴密,文章更具說服力。(2分)
3.(1)他們生活在黑暗的封建時代,他們的拒絕表現了他們對當時社會的不滿;滿,表現了他們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品質。這在當時是進步的,值得肯定的。(言之成理即可,3分)在今天這種民主進步的社會裡如果一味拒絕,就會失去實現個人價值和對社會員獻的機會。(額外加2分)
(2)示例:拒絕懶惰,因為業精於勤荒於嬉,懶惰會虛度光陰,使人意志消沉,難成大器。(本題為開放性的,舉出例子得1分,理由言之成理即可得2分,共3分。)
(三)讀「磨腦子」的書
⑴書有許多種。有的明白曉暢,使人輕鬆;有的艱深晦澀,讓人費解。而真正值得我們閱讀的,往往是那些「磨腦子」的書。
⑵與一般的書籍比較起來,「磨腦子」的書具有更加密集的信息量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往往是前人思想的精華、閱歷的濃縮。它不是那種讀起來駕輕就熟的書,而是不靜下心來深入思考就不能理解的書,是要經常在筆記本上記下大量困惑和疑問的書。讀這種書的感受就好像啃骨頭,費勁,卻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吃現成的肉當然也好,但終究不如啃骨頭來得有勁。
⑶讀「磨腦子」的書,能夠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維水平。生物學告訴我們,人的智力是用進廢退的。能否經常給自己出難題,面對困難超越自我,本身就是一個人素質高下的集中表現。燕雀安於暖巢,只有雄鷹才能在風雨中翱翔。常讀一覽無餘的書,會使原本聰慧的頭腦退化。
⑷人的愉悅程度大抵與其付出的勞動量和勞動時間成正比。讀「磨腦子」的書有點像高強度的體育運動,不花上吃奶的力氣就不能達到應有的水平。惟其如此,它所帶來的快樂才非同一般,它賜給我們的禮物才格外珍貴。試想,上珠穆朗瑪峰的快樂豈是隨便踏上哪個土包兒可以比擬的?
⑸俗話說,寧嘗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B。「磨腦子」的書正像鮮桃,而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充其量只配叫做「爛杏」。讀一本「磨腦子」的書,還是一次與智者的對話。它使人暫別瑣碎與平庸、浮躁與虛妄,而變得神清氣爽,心靈寧靜。對於這樣一種難得的體驗,聰明人是不該長久疏遠的。
⑹真正的讀書人都有同感,好書一定要精讀。一目十行的讀法或許適合一般讀物,但對於「磨腦子」的書絕不適宜。真正的好書甚至使我們有意放慢閱讀速度,就像一個貪婪的孩子捨不得一口吃完手中的糖果一樣。
1.這篇議論文採用怎樣的結構方式?(3分)
2.這篇文章大量使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請你說說(2)段和(5)段中加點的詞語「現成的肉」「爛杏」各比喻什麼,並說說它們的表達效果。(4分)
3.讀「磨腦子」的書,給人們帶來哪些好處?(4分)
4.對文章的中心論點及一些說法,你贊同嗎?請說說理由。(4分)
1.(3分)採用總分式的結構。
2.(4分)「現成的肉」喻閱讀時無須「磨腦子」的書。(或答:「現成的肉」比喻讀起來駕輕就熟的書,亦可給分);「爛杏」喻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意思相症即可給分)。(2分)使用比喻論證的方法,他使抽象的說理變得通俗易懂,使文章生動活潑,增添文章的可讀(只要說出一點表達效即可給2分。)
3.(4分)能夠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維水平;能夠給人帶來非同一般的快樂;是與智者的對話。(答對其中兩點即可給4分。)
4.(4分)贊同與否均可,只要言之成垣、持之有據,表達準確、簡明即可給滿分。
(四)《人生的標點》
人生的標點
①我希望我的人生是一個句號,圓滿而充實。
②母親告訴我:孩子,人生應是一個逗號,總有未完的續音,這樣才不會終結,才會充滿希望。於是,當我失敗時,再也不願讓衰草撫慰傷痕,拒絕讓微風撫平記憶。我要靠我自己站起來,是的,要靠自己,我要自己去寫完那逗號後的下文。漸漸地,我懂得了「逗號」的真正內涵。
⑤父親告訴我:孩子,人生應是一個冒號,永遠都給人啟迪,引人思索。於是,我在生活中嘗試著發現,嘗試著拓新。記得,是太陽的柔光,是落葉的飛舞,讓我真切地感受到春去秋來,我便用心靈在人生的冒號後寫下了我最珍貴的感受。
④爺爺告訴我:孩子,人生應是一個引號,把經歷中最刻骨銘心的片斷「引」起來,藏在心底,讓它成為回憶的瑰寶,前進的鞭策。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啟蒙老師:是她牽著我走向人生大門,是她教會我如何做人。是她在我悲傷時給我心靈的安慰,在我失敗時給我重振的勇氣。我將這段記憶放在引號中,成為我心靈深處的寶石。
⑤奶奶告訴我:孩子,人生應是一串長長的省略號。面對自己的榮譽、鮮花,省略些吧。這樣,你才能淡泊一切浮躁,去尋找一種比生命更長久的踏實。面對別人的過錯,省略些吧.這樣,你才能微笑著用你的胸懷去容納整個世界。於是.我學會了什麼是沉著,什麼是寬容;我興奮地發掘,我應有的一顆包容萬物的心愛。
⑥終於有一天,母親對我說:「孩子,其實,沒有誰的人生可以成為一個完美無缺的句號.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但可貴的是,你一直都在追尋著句號。這不是目的,而是過程。但重要的,也就是這過程。」
⑦我忽然間發覺,我在尋求「句號」的過程中成長了。我懂得了人生就是一個過程,一個不以生為始,不以死為終的過程。於是,我學會如何去珍惜我所經歷的一切。曾經的歷程就像退了潮的海.雖己不再洶湧澎湃.但它還是把貝殼留紿了沙灘; , , 。
⑧我,雖然沒有得到人生的句號,但我已經擁有了最彌足珍貴的經歷。畢竟,只要努力追求過了,就可以無悔。
⑨我相信,我終究有一天會成為一個豎立的感嘆號!
1.從全文看,文章以「人生的標點」為題有何用意?(2分)
我的理解:
2作者在文章中的觀點是什麼?它揭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4分)
我的理解:
3.依照文中劃橫線句.用「曾經的歷程就像………雖………但」的句式仿寫。(2分)
我的仿句:
4.品析文中劃渡浪線語句的內涵。(2分j
面對別人的過錯.省略些吧,這樣,你才能微笑著用你的胸懷去容納整個世界。
我的品析:
5.請發揮想像,你覺得人生還會是什麼標點?說說理由。(2分,
我的想像:
1.表明文章借標點符號的外形特點和不同作用來揭示人生的哲理;同時,以標點喻人生,使文章的說理更生動、更形象。(2分,意近即可)
2.第一問:人生是一個過程,是一個不以生為始,不以死為終的過程。第二問:人生貴在追求與奮鬥,人只有在不斷的追求與奮鬥中才能彰顯生命的意義。(4分,每問2分,意同即可)
3.示例:曾經的歷程就像落了山的大陽,雖己不復光輝,但它把星星留給了蒼穹。(2分,句式、內容不符合要求酌情扣分)
4.每個人應該用寬廠的胸懷容納別人的過錯,用寬容的心態面對人生(2分,意近即可)
5.示例:人生是書名號,因為在人生的書冊裡留下了我們追尋夢想的足跡,書寫了我們鑄就輝煌的歷程。(2分,能舉出其它的標點符號,且言之成理亦可)
(五)閱讀《幸福是0.25》
幸福是0.25
理由
①「許多學者對金錢與幸福的關係進行了研究,他們無一例外地提出二者的相關性為0.25。」
②上面的話引自弗恩海姆與阿蓋爾合著的《金錢心理學》。這是許多學者向許多國家的許多人,進行大規模抽樣調查的結果。也就是說,金錢和幸福之間有一點兒關係,但關係並不大,用學者們的話說是「輕微的正相關」。這輕微的關係又有講究。假設人們對幸福的滿意度為一條縱軸,而金錢收入為一條橫軸,兩軸相交的起點為零。當人的身上一個大子兒也沒有的時候,幸福滿意度確實很低,幾近於零。一旦人們手中有了錢,也不需很多,簡單說來就是擺脫了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困境,只見坐標上的那條曲線「嗖」地躥了上去,很快又成為一條水平線,任憑橫軸上的金錢收入增至百萬、千萬、億萬……而縱軸上的幸福滿意度卻不再上升,這就是所謂的金錢邊際效應遞減。
③人文科學家與自然科學家的工作方式和成果有著很大差別,即前者從來都難以就同一科研課題得出相同的結論,就連相近的結論也難得一見。人文科學的實驗條件存在許多變量,調查手法也不易規範,得出的結論往往七嘴八舌。但是,對金錢與幸福關係的研究,卻英雄所見略同,並表達為清晰的數據。數據說明金錢對幸福的影響遠非以前我所想像的那麼嚴重。
④細細品味,這個結論與我們的生活常識倒十分貼近。幸福不幸福本來就是一種主觀性的感受,再加上人的個體也有差異。某有錢人不一定有一個好胃,山珍海味未必吃得夠香;某沒錢人不一定身子骨羸弱,五穀雜糧也能吃得津津有味。您能比較硬板床和席夢思的幸福指數嗎?那得看誰睡在上邊。即使住進帝王式的莊園,享受超豪華裝修,睡在高科技大床上,如果患有失眠症,睜著眼睛等天亮,那滋味也不好受。
⑤人文科學並不是提倡「安貧樂道」,這句成語有個相對應的說法,就是「滿意的矛盾狀態」,那是人們無法掌握自身命運後的一種無奈。同時,科學和現狀都證明幸福還有其他來源。人生在世,只要無衣食之憂,幸福的空間就廣闊了,各有各的活法。有的人以工作為樂,有的人以天倫為樂,有的人以跳舞扭秧歌、看足球下象棋、養寵為樂。如果你信奉如足者常樂,那金錢的邊際效應拿你一點兒沒轍。吃飽飯拍拍肚皮,神遊神侃神琢磨,古今中外寰宇任逍遙。
⑥金錢在幸福中所佔比例之低,是命運給人一次接近平等的機會,人生的本義畢竟是幸福而不是金錢。能不能享受上蒼的這番美意,取決於每個人的性格與修養。
(節選自《新華文摘》2005年第12期)
1.你是怎樣理解標題的含義的?(2分)
我的理解:
2.作者在論述金錢與幸福的關係時,是從哪兩個方面分別展開的?(2分)
我的概括:
3.文章第③段畫線句中說「數據說明金錢對幸福的影響遠非以前我所想像的那麼嚴重」。推想一下「我」以前是怎麼想的?(2分)
我的推想:
4.請以文章第⑥段畫線句為觀點,寫出你平時積累的正、反兩個事例作論據進行論證。(2分)
我的論據:
5.班級要召開一次辯論會,一方的觀點是「擁有金錢就有幸福」,你作為反方,準備選用本文中的哪些觀點和論據與他們辯論?(3分)
我的觀點:
我的論據:
1.幸福與金錢的關係中,它們的正相關只有0.25,即幸福不幸福主要不是由金錢決定的。(大意對即可)
2.一是從學者的理論方面展開的,二是從我們生活常識的體驗方面展開的,從理論到實踐說明觀點的正確性。(大意對即可)
3.「我」以前想的是金錢對於幸福起了決定的作用。(大意對即可)
4.馬克思生活很貧困,但他為無產階級的利益而奮鬥,他感到幸福;延安時期物質匱乏,但戰士們卻無比樂觀;許多犯罪分子攫取了大量錢財,但整天提心弔膽,生活對他們來說並不幸福。(大意對即可)
5.觀點:金錢並不能決定幸福。
論據:患有失眠症的有錢人,住進豪華宮殿睜眼等天亮,他並不幸福;普通百姓以工作為樂,以天倫為樂,以跳舞扭秧歌、看足球、下象棋為樂,他們感到很滿足,很幸福。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訪問中考網,2020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