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拳、臥禪、行禪——正念禪修的新理論「餅乾模型」

2020-12-05 重樓逾陀

打拳、臥禪、行禪——正念禪修的新理論「餅乾模型」

首先是「共通教學」,包括步驟一至四。早上以放鬆身體及精神為主要;午膳後安排行禪,幫助消化(也防止長肚腩,哈),之後才靜靜午休。經過半天的放鬆及休息,大腦應已回復較正常的運作。

傳統組別在下午時段,基本上仍然是繼續練習覺知。在首兩次實驗,參加者還是在同一時段下,行禪或坐禪;從第三次開始,參加者都已掌握練習覺知的基礎方法,便開始「自由禪」。參加者便可自由選擇每節的時間,姿勢也可自選。實驗發現,的確有些人比較喜歡行禪,覺知更容易增強;也有些人較喜愛坐禪,一個半小時都靜靜坐著不動。按主題講話,引導參加者進入主題。這動作是一種向前彎曲然後接觸地面的動作,實驗發現人體進行這動作時有助向內心反省。動作、姿勢與心理的關係,例如大字型的睡姿較易舒展心理等等實例。簡言之,流程之安排原理是「先練習覺知,後聽講」。

餅乾組的安排則不同,講課是在前面,之後是自由禪,讓參加者有充分時間消化、沉澱所說的內容。相對地,傳統比較傾向從高地教示參加者,而幹餅則重視平等分享,希望參加者從主題中發現自己的問題及思考解決的方案。

最後一節是「聆聽」,參加者輪流分享是次實驗的身體和心理的各種狀況或反應,而傳統和餅乾的不同傾向,從參加者所講的內容將清晰地顯示出來。雞同鴨講——共通教學實驗

共通教學實驗,合共分成五個環節,早上共四節,主要練習不同程度的覺知;下午則一節,是參加者分享是次實驗的身和心的狀況。

一. 運動通血氣:松筋或打羅漢拳

在大腦的五區當中,身體感官是最粗糙,最明顯易覺,也可說是最容易掌握及改變;經驗而知,只要先處理好身體,參加者便可較為順利練習覺知的各種技巧。因為在這實驗中,若沒有覺知力的話,參加者要去「覺知大腦各區活動」是不可能的事。

城市人經歷五或六天上班或上學後,進入實驗室時多數均是身心疲倦、身心縛緊、思緒惱亂。既然疲倦,那不是要讓參加者呼呼大睡,睡飽了,不就可以了嗎?此話不能成立。若第一節便安排睡覺,便如同不少城市人每晚的睡前經歷:生理睡,可惜心理沒有睡;而且上班族多數在冷氣的辦公室,平日欠缺運動,血氣不通暢,要睡好也困難。

因此,先從最表層開始,第一節是松筋或打羅漢拳,而非躺著休息。松筋有助血氣流通、調適內臟。然而,在實驗中發現,打拳比松筋效果更佳,因為過程中,參加者需要出力,自然會流汗,排出毒素;而且需要運氣發聲出拳,間接令平日積壓的抑鬱之氣舒發出來。在香港人口不斷失控地膨脹,令每人平均活動空間大大收窄,空間收窄,心理也會有相對的負面反應,如同被關在牢獄中的人,心情、思維和意志難以正面。打拳後,許多參加者的面色均轉為紅潤,亦由於群體發出聲音及動作,臉上也露出自然的笑容。要知道香港競爭劇烈,上班族每每是拼命地幹,下班時則猶如一條乾乾的鹹魚。

血氣暢通,流汗排毒,心情轉好,每節中間均有八分鐘的小休,讓參加者補充水分或如廁。

二.感恩自己,安然入睡 臥禪

早前提及的「資源有限」,其中之一是指實驗室的空間。生活空間狹窄,無論是居住、交通、聚餐等等,皆如此。實驗限定人數,目的令每人身心有較多的伸展空間,於下一階段的覺知練習,比較得心應手。

1. 參加者找到適合空間後,需要嘗試「大字型」地躺著:雙手臂儘量離開身軀至少一尺,雙腳不是緊貼,而是略為張開,腳掌距離約兩尺。

2. 播放輕鬆的音樂,引導參與者進一步放鬆。

3. 引導參加者感恩自己。實驗師使用輕沉的語調,引導參加者:「感恩自己今天排除其他事務,把自己帶到這空間,讓自己放鬆、休息。」在競爭城市中,有需要先讓參加者喘一口氣。

引導參加者感恩自己的身體。身體是從小伴隨著每人,但不少人都使用「嫌自己外表不足」來面對身體。例如不少女生覺得自己不夠美、眼睛不夠大、臉不夠尖、不是雙眼皮、鼻不夠尖、牙齒不夠齊整、頭髮不夠光澤、皮膚不夠滑、不夠白、手臂長出「拜拜肉」、腰與腿均太粗等等;另一邊廂,男生則覺得自己不夠高、不夠健碩、不夠型格等等。當然每人都可以按自己不滿意的地方去改善身體各部分,或只是保持原狀,但要知道改善需要時間,那還未達到之前,大腦就一直負面地對待當下的自己?最明顯,每天要入睡之前,多少人是感恩自己一整天的努力地入睡?不管成與敗,滿意或不滿意,一天都已過去,不懂得「放過自己」,直接影響睡眠質素。

實驗要提出的是,不管保持原狀或努力改善中,參加者會嘗試感恩自己此時此刻的身體各部份,並告訴「他們」此刻可以好好休息:「感恩眼睛,令你可以看見美好; 耳鼻感恩肩膊,為你承擔各種事務與責任;感恩雙手,令你可以提起、拿著無數的物品;感恩五臟六腑的互相合作,令你可以呼吸、吸收養分、排毒等等,令你可繼續存活;感恩膝蓋雙腳,因他伴隨自己走過無數的道路。現在請讓他安然休息。」

這一環節,最理想當然是參加者跟隨整個引導過程然後入睡,但事實上,在輕音樂、身體放鬆、輕的聲音之下,部分參加者又正處於嚴重睡不好的前提下,瞬間已入睡去;亦有些平日睡眠已充足,聽畢引導後還是沒有入睡,這也是容許的。反正,需要睡的,自然睡去;不需要的,就聽進一步的引導。

4. 注意腹部,和自己相處。沒有入睡的參加者,將引導將注意力移到腹部。筆者知道不少西方正念教學,都依《念處經》教導學員覺知呼吸,但箇中的技巧和細節,較少人問津。其實,按不同禪修派系,單是「覺知呼吸」已是五花八門,例如覺知鼻端、鼻孔周邊或鼻與上唇之間的皮膚,或是覺知氣息從鼻孔到腹部來回的整個過程等等。而躺著之時,只要將意識轉移到腹部,一起一伏將是非常明顯,從腹部起伏來覺知呼吸,靜靜地、和平地與自己相處,便是在這環節沒有入睡者的引導。

5. 奪門而出,還是安定心神一分鐘?早上鬧鐘響起,主角彈起,混亂中拿著包包,有時還咬著麵包,匆匆出門。不知為何中西電影的編劇及導演總愛這種情節,樂此不疲。「臥禪」理節結束,實驗室的引磬響起,可會引起參加者大腦的慣性動作,匆匆彈起來?為延續參加者安然的身心狀況,實驗接著引導:先做深呼吸三次,接次序輕輕動一下身體各部分,頭部、肩膊、手臂、手腕、手指腳腕、腳指。

接著是將身體轉為側睡,然後慢慢用手把自己撐起,改變為坐姿,坐穩後,將注意力鼻孔附近,只要注意到呼吸就可以。保持覺知呼吸,安定心神,避免昏睡與動態的反差太大。

安定心神時間五至十分鐘,這種入睡與睡醒的方式會鼓勵參加者回家也練習。

三. 沒有人再嫌你「行得慢,阻住曬」行禪

實驗室讓學員練習的正念方法,也希望參加者回到社區,可以繼續練習,即是能植入其生活的正念方法,將會優先考慮。

在傳統禪修中,已發展出許多行禪的方式,例如中國禪堂有繞著佛像慢步、快步;南傳佛教則有純覺知腳掌觸碰地面;也有放慢動作,注意整個步伐的過程:提起、向前、觸地,有時為了注意,更會刻意提高腳離地之距離,旁人來看有點像太空漫步;亦有近代大師研發出綜合散步、慢步、快步的妙法,不得不讚賞一番!

方法算多嗎?如果從二千多年來說,不盡然。而且這些僅存的方法都有同一問題:離開禪修場所後,要繼續練習是什為困難。在城市中,特別是上班時間,隨時都給人投以「行得慢,阻住曬」的眼神和嘴臉,誰可以讓你走路這麼的慢?哪裡可以讓你圍圈散步或快步走,運動場跑道?公園噴水池?其實不光是行禪,現存修行方法,也有類同,多以寺院、全職修行者為假設。若不然,要練習是不見得容易。

二十年來,深切感到:研讀再多而依書直說,不見得令學人有出路。所以筆者再次回到所有修行法是由「自我實驗」去發展出來,參考各方法的精神與要領,嘗試研發新的方法,並先在城市長期試驗(pilot study)。假如我自己踏入城市都無法使用的方法,這方法教授給學員,意義何在?情以何堪?假如只是高舉「紅塵修行」,但提出的方法也只是全職修行人的生活方式才能派用場,這是有「自我陶醉」之成分。要說的是,即使動機良好,但若教授是在閉關房、寺院、山林中研發出來,卻從沒有自己代入學員的生活而嘗試練習,即把方法原原本本去教授學員,往往結果是:理想與現實的距離是永遠不會縮減。更甚者,若盲從純信仰切入,誤為「自己學不來就是愚痴、業障」,那真的是離經典的原意越來越遠。

回到這實驗,是次教授參加者的行禪方法,筆者早已在城市各種場景試驗兩年,發覺即使在人多頻密的社會中,不管是街上、商場、巴士、港鐵車廂、職場等等,均可以應用。於是乎,是次實驗中便讓參加者練習這方法,結果均會記錄下來,作進一步分析、檢討。

[ 第一階段行禪]

這方法的基礎還是從一個寧靜的地方開始練習,實驗室將是理想的空間。步姿與平常走路無異,但建議參加者開初時的步速還是比平日上班時放緩一些,以先熟習方法;左右腳如常地移動,配上口訣:「願我幸福快樂微笑」。這八個字應是幾乎所有人的心願,特別是重要時刻,如生日、結婚等等祝福語中,都少不了這幾個字的組合。將此八字拆開成四組,依步伐而心念口訣:

● 第一次左腳移動,心念「願我」;右腳移動,沒有口訣;

● 第二次左腳移動,心念「幸福」;右腳移動,沒有口訣;

● 第三次左腳移動,心念「快樂」;

● 右腳移動,姆指與食指輕輕觸碰,心念「微笑」。

一整天的實驗,參加者合共大約練習了一小時多的行禪,實驗尾段,便會鼓勵參加者離開實驗室後,進行第二階段之行禪。

[第二階段行禪]

如何練習?一天的生活中,每個人都花上不少時間在走路,而總有些路徑是每天都重複,有些甚至一天來回幾趟,走在這些路上,大腦不太需要思考、分析,也是安全的。於是乎,第二階段的行禪,就是在生活中選擇一段「合埋眼都識行」的路段,或是從家居到街市、從家居到快餐店、從家居到巴士站或地鐵站、又或是從地鐡站往公司的路上。選好以後,方法一樣,「願我幸福快樂微笑」。

(待續)

相關焦點

  • 清邁內觀禪修療愈之旅 I 您清理過布滿灰塵的內心嗎
    地下禪修室來到這裡和同修聊天,才發現「廊奔寺是泰國北部非常有名的內觀禪修中心」。很幸運第一次參加就可以接受到正宗的禪修課程。而且這也是非常令人愉悅平靜的禪修體驗。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禪修Meditation泰國人認為禪修是心理和存在問題的普遍的補救措施「一個親人的去世」「一段關係的破裂」「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是內觀禪修可以幫助恢復平衡的幾個常見的簡單例子
  • 生活禪、動態內觀與念佛---林崇安
    近期社會大眾對「生活禪」、「內觀禪修」較感興趣,實在是因為這些禪修並不須要甚深的禪定。佛使比丘在《內觀禪修》中說:修習專注的目的並不是為證得色界定或無色界定,不是那樣,重要的是正念或觀照本身就足夠了。這種一心專注(指近行定)是很好的,世尊也曾讚嘆它確實很殊勝,因為它能活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 一篇深度好文,幫助您了解什麼是禪修
    家中掛的書畫,很代表了我父親一生的核心思想,讀中學時,家中客廳懸掛的屏幅對聯,一是拓印的八幅諸葛亮的「前出師表」。還有出自於湖南長沙嶽麓書院的「是非審之於己,毀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漢朝董仲舒的「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無取於人斯富,無求於人斯貴,無損於人斯壽」。這些都代表著父親的精神。
  • 佛教:生活中的禪修〈正念動中禪〉(連載 一)
    二十多年前,我從法師學習佛教的 理論,實踐方面是從上師學習。 由於根器的緣故,在生活上總覺得未能得力。五年前 思考未能有任何方式突破,開始參禪七,也接觸到內 觀(毗婆奢那)的不同禪修方法。從老師所學的內 觀方法是較靜態的,在生活中仍需要突破。兩年前接 觸到動態的內觀禪法,又稱為正念動中禪,其方式不 是閉著眼睛、不是身體固定不動,而是在生活中直接 訓練覺知力。
  • 正念——mindfulness
    正念-mindfulness是當下心理學界最熱門的詞彙之一。1979年,他在該校醫學院開設正念減壓(MBSR)門診,把正念介紹給需應對壓力挑戰的人群,用以輔助治療疼痛、壓力等身心疾病,增進身心健康。 另一位媽媽說:「這讓我想起我9個月大的女兒,她拿到一個新鮮的零食餅乾,會先看,然後搖搖,聞聞,最後才放到嘴裡咀嚼。」「正念」的含義也像吃一顆葡萄乾一樣簡單又複雜。正念就是「覺知」,是用不帶任何評判色彩的態度來活在此時此刻,充分覺察當下所發生的一切。 正念就是「走路時走路,吃飯時吃飯」。聽起來很簡單,但很少人能夠做到。
  • 切開火山巖石 驚見「餅乾怪獸」笑呵呵
    看似平凡的外表卻藏有不一般的內在,他將火山巖石切開後發現,裡頭的晶體竟形成一張熟悉的面孔,兩顆大眼睛再配上笑開懷的大嘴,與《芝麻街》中的「餅乾怪獸」維妙維肖,令麥可相當驚豔。圖說:美國地質學家發現了一顆與「餅乾怪獸」相當神似的火山巖石。
  • 《時代》周刊上的僧人:將正念帶給全世界的一行禪師為何放棄治療
    禪風君為大家介紹他的一些開示,讓我們在他「最後一課」下課之前,溫故而知新。無畏:在生死面前泰然處之或許你對一行禪師這位外國僧人並不熟悉,但要是說到「正念」這個詞,你想必不會陌生。時下「正念」這個源於佛教的詞彙已經風靡全球,而在將正念帶給全世界的人裡,一行禪師可謂功不可沒。
  • 正念與腦神經科學筆記
    Modern Mindfulness 現代正念 Non -religious/secular 宗教 /世俗 Evidence based, scientific 循證科學 Extrapolate the PRACTICE of mindfulness from its traditional context 從傳統語境中, 把正念「 貨」提煉出來 APPLY
  • 宇宙學家是如何看待「大爆炸宇宙模型」與「穩恆態宇宙模型」的?
    上個世紀20年代以前,人們心中那個「靜態的宇宙」幾乎已經成型,然而哈勃的發現改變了這一切,「純靜態的宇宙模型」已經被兩個新生的理論所替代,那就是——「大爆炸宇宙模型」和「穩恆態宇宙模型」。我們可以有兩個選擇:可以選擇「大爆炸宇宙模型」,它要求宇宙有一個創生的時刻,它的過去和未來有著天壤之別,有著有限的歷史和未來,當然我們也可以選擇「穩恆態宇宙模型」,它有著永恆的歷史和未來。並且有連續的物質產生,「大爆炸宇宙模型」可以解釋氫和氦的豐度,而「穩恆態宇宙模型」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它本質上卻回到了永恆宇宙的保守觀點。
  • 正念大師卡巴金:人們正在失去理智,這正是我們需要覺醒的原因
    前言:本文講述了正念大師卡巴金博士的另外一面;卡巴金博士通過把禪修從佛教中拿出來,首創了一種正念靜觀的方式讓整個世界都可以用來治療痛苦和抑鬱。他談及了川普、「快餐正念」和1979年一次十秒鐘的願景如何導致整個世界意識的改變。在1979年的五月,麻省劍橋市的警察對喬.卡巴金沒有半點憐憫。
  • 「熱大爆炸宇宙學模型」的創立者最早提出「遺傳密碼模型」
    上個世紀40年代「大爆炸模型」雖然有哈勃等人的觀測證據,有弗裡德曼和勒邁特等人的理論支撐,但是依然有很多人是反對的,為了使「大爆炸模型」被廣泛地接受,有一個問題是不容忽視的,那就是——為什麼有些元素比其他元素更常見!
  • 鈴木大拙:當人們完全體會到禪,就會得到心的絕對平安
    禪修的目的,正是要接觸那生意盎然的實相,不,更好的說是在行住坐臥當中把握它。無論禪是什麼,它總是實證的、平凡的,同時又是最有生命力的。——鈴木大拙禪沒有任何信理或「宗教」的累贅。當我說禪裡頭沒有神,虔信的讀者或許會很吃驚,但這並不意味著禪否定神的存在;肯定或否定都不是禪所關心的。當一個東西被否定時,否定本身就蘊含著某個沒有被否定的東西。肯定亦復如是。這在邏輯裡是難免的事。禪想要超越邏輯,禪想要尋求一個沒有反命題的更高的肯定。因此在禪裡頭既不否認也不堅持神的存在;只是在禪裡面沒有猶太教或基督宗教所理解的那種神。
  • 正念的奇蹟:3個正念要點,改變大腦,改變命運
    我們知道正念與冥想,不是什麼新奇的東西,它起源佛教的禪修,因此一提到正念,大家首先潛意識就會自動的把它跟佛教的那些所謂「不科學」的印象掛鈎,但是,出乎人意料的是,佛陀在2000多年前匯總出來的這套體系,隨著近代科學技術在腦神經研究方面的進步,卻越來越被證實其合理性,特別是正念與冥想。
  • 臺灣慈光寺•慈光禪學院 第38、39屆 三期禪七
    禪法教學(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禪七跑香 慈光寺‧慈光禪學院禪七,由惠空法師主七,以禪宗參話頭及永嘉禪法為用功方法。禪七期間設有禪法教學,次第解說參話頭及永嘉禪法的具體操作,並講解禪修基本觀念、佛教禪觀理論等,輔助精進用功。 二、主七和尚簡介 主七和尚惠空法師,長年致力於佛教僧伽和青年教育工作,提倡禪修實踐和禪修理論。除在臺灣講學弘法外,並與大陸佛教密切交流: 1.
  • 正念,到底是個什麼概念
    我今天來介紹「正念」這個概念正念就是……「正念」一詞在很多人看來,雖然熟悉,但還是有些神秘。其實,正念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在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都能體驗到正念,甚至在大多數日子裡都有體會,不管年紀多大、什麼身份或者在做什麼事。
  • 會議︱從中國禪到當代禪修:東亞禪宗的歷史形成與思想建構
    該文集中審察了「初期禪」階段裡從道信、弘忍以下各支禪脈對「一行三昧」的解說。有意趣的是,似乎是不滿足於對佛經「一行三昧」觀念作膠柱鼓瑟般的闡解,南宗舉揚出了帶有「對峙」色彩的「遊戲三昧」觀念,後者偏向於在一切施為活動中去尋求安心,從而把禪引向了日常生活。從而,「遊戲三昧」這個新觀念更傾向於發明某種「動禪」的思想。
  • 萬物理論03·重大突破「遺傳密碼」
    大爆炸模型」能夠解釋——宇宙為什麼有著這樣的元素比,那麼相信接受「大爆炸模型」的人就會變得更多了。愛因斯坦是錯誤的人,但是他的理論卻與現實背道而馳,在勒邁特的模型中,宇宙始於一個單一的、質量巨大的「原始原子」,
  • 正念訓練是什麼東東,憑啥變成蘋果ios10新應用?
    蘋果日前發布最新作業系統ios10,「正念訓練」作為新增的一個應用,與「健身、營養、睡眠」一起並列成為其「健康四大支柱」。正念對很多國人來說還很陌生,但是,在今天的歐美,正念(mindfulness)早已走入千家萬戶,成為繼瑜伽之後迅速普及的又一東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