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前發布最新作業系統ios10,「正念訓練」作為新增的一個應用,與「健身、營養、睡眠」一起並列成為其「健康四大支柱」。正念對很多國人來說還很陌生,但是,在今天的歐美,正念(mindfulness)早已走入千家萬戶,成為繼瑜伽之後迅速普及的又一東方智慧。
正念起源於佛學,最早在《四念住經》中有記載;在上世紀70年代,被西方的心理學家等關注和研究,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卡巴金(John Kabat-Zinn)博士作為西方最早接觸正念的學者之一,將正念練習與宗教脫離,並於1979年創立正念減壓療法(MBSR)。該方法降低了正念被科學界接納的門檻,吸引了越來越多來自心理學、行為科學、認知神經科學、精神病學和腦科學等領域的學者,他們對正念的臨床療效和作用機制展開了廣泛的跨學科研究。大量研究顯示,正念訓練不僅有助於治療焦慮、失眠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還有助於緩解慢性疼痛、癌症症狀等身體疾病,提升情緒調節能力,改進認知功能,以及改善人際關係,增強幸福感、憐憫和共情,從而進一步提升個體的生活質量。
ios10健康四大支柱
近年來,正念也吸引了歐美企業高管們的注意力,越來越多的商業領袖在練習正念。賈伯斯在其自傳中說,他年輕時曾經花了7個月時間在印度學習冥想,這對於重塑他的世界觀,乃至最後蘋果公司的產品設計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高盛集團董事、醫療保健巨頭Medtronic公司前總裁——William George,極力主張將正念引入企業管理中,因為正念能幫助提升專注力,改善決策。谷歌公司開設了一個叫發掘內在自我(Search Inside Yourself)的正念培訓,該培訓每年4次,每次歷時7周。目前已經有多達數千名員工參加了這個培訓,他們學會了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和冥想方法,這幫助他們開拓了進行創新的思考空間。同樣,另一家網際網路公司Facebook正試圖將正念的內涵注入其核心業務之中。
正念也吸引了國際主流商業媒體的關注。比如《哈佛商學院實戰新知》2010年第9期,介紹哈佛商學院Bill George教授正致力於把東方的正念融入西方領導力的理論中,藉此來培養具有自我認知和富有同情心的領導者;《中歐商業評論》2009年10月刊,英國《金融時報》英文版2012年8月24日和美國《時代雜誌》2014年2月刊,也分別較詳細介紹了正念,以及國際知名企業應用正念的例子。
那正念為什麼會有如此的魅力呢?正念,是以不判斷或完全接納的方式將注意力集中於當下體驗,是一種靈活的意識狀態,它包括以開放和接納的態度去關注並覺知個人的內在和外在世界。簡言之,正念就是活在當下。
正念對我們的作用,就像體育鍛鍊對我們身體的作用。我們如果不鍛鍊身體,身體就容易處於亞健康。而我們的思維、意識,如果不鍛鍊,也會處於亞健康,具體表現是:最初,我們的念頭停不下來,想過去、想未來;接著我們越來越關注負面信息,傾向於負面判斷和思考;逐漸地,壓力大,睡眠不好,容易焦慮、緊張、憂鬱、抑鬱,以及自責抱怨、不接納、拒絕、保守等;進一步外顯的表現就是難以專注、創新能力下降、抗挫能力低、工作倦怠感增加、自信心缺乏。而正念不需要改變外界客觀條件,通過讓我們專注於當下,不去判斷,並接納所發生的一切,達到幫助我們改變觀察事情的角度,進一步引發我們對事務認知的改變,進而影響我們的決策、情緒和行為。
目前,主流的正念練習方法包括正念呼吸、正念飲食、正念坐禪、正念行走、吃葡萄、3分鐘呼吸空間、慈心冥想等。這些方法主要源自於佛學禪修,並做了些改進。但這些練習方法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正念要想被廣大民眾所接納並持之以恆地加以練習,需要解決兩個主要問題:
其一,很多人對正念仍然存在一些誤解,認為正念屬於宗教的一部分,對於無神論者,他們是非常排斥的;其二,傳統練習方法的慢節奏如何與當代的快餐文化結合——因為這些練習方法,一個主要特徵就是慢,很難在短時間內理解、接納,這與當代人受快餐文化影響而形成的浮躁心理是相悖的。所以,正念要想走向普羅大眾,任重且道遠……【作者系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副教授】
(欄目主編:徐瑞哲 編輯郵箱:xrz030@jfdaily.com)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內文資料圖:作者提供 圖片編輯:徐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