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靡全球的「正念」生活哲學究竟是什麼?2021年你需要全新的生活態度

2021-01-07 騰訊網

作者:美美子 持續精進中,更要成為更強大溫暖的女孩

編輯:auroral-L

人總是沉浸在對過去的後悔和對未來的擔憂焦慮和憧憬中,唯獨不珍惜當下,但是過去和未來又何嘗不是每一個當下組成的呢?

一項有趣的研究發現,我們每天有47%的時間花在去想跟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無關的事(Killingsworth&Gilbert,2010)。

這也符合我們的日常體驗:我們在生活中非常容易胡思亂想,時間總在不知不覺中溜走。

工作的時候期待著休假,無法專注;休假的時候焦慮馬上要上班了,無法盡情放鬆;期待獨處時光,真正一個人在家時又很空虛,想出去玩,無法靜下心來。

我們生活中大部分不快樂,都來自於過去已經發生的事和未來尚未發生的事。我們為很多未來的可能性持續生活在焦慮中,但如果我們能深刻感受活在當下的這一刻,我們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自己的負面消極情緒。

沒有刻意覺察前,我們都處於「自動駕駛」狀態中。

大部分人對於平時的生活是無覺察的。我們的生活,就好像是一輛自動駕駛模式的汽車。

我們的行為模式,思維方式和情緒反應,都像是被設定好的,自動發生的。

比如,我們每次感到憤怒,被憤怒衝昏頭腦,控制不住的對身邊人發脾氣,摔東西,發洩情緒。

一旦出現某種相似的狀況,我們的反應就陷入自動駕駛模式。此刻,我們無法控制自己,做出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的舉動。這時,我們是被情緒掌控的奴隸,不再有真正的自我意識。自動駕駛模式也會破壞我們和他人之間的關係。長此以往,我們和重要的人的關係也會變得疏遠。

我們會按照固定的思維模式做決定,看不到自身和周邊環境的變化,倉促被迫作出決定,事後又會陷入悔恨,周而復始,形成一個閉環。

又或者,我們會慣性的拿自己和周圍人比較,比較後會陷入消極情緒,從而無法專注自己的目標,感到懈怠,感到自身價值不足。

在這種自動駕駛模式下,我們無法真正把握自己的人生。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就死去了,

因為過了這個年齡,

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

此後的餘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

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

重複他們在有生之年的

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

——羅曼·羅蘭

你可能正過著一種不夠正念(mindless)的生活,你是否發現自己很多條都可以對號入座?

感覺生活單調而平淡,每天重複著三點一線,很無趣

缺少耐心,即使沒什麼要緊的事,也感覺自己一直很急躁

周末和假期一晃而過,來不及感受就過去了

吃到撐,才記起本來是要控制飲食的

總是被腦海中的很多想法裹挾著,思緒在不斷飄搖

......

我們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問題的產生,其實都與這種不夠正念的生活狀態有關

比如,工作學習上,很難持續投入注意力,效率低下;又或者,完全提不起興趣,上班、上學如上墳,總是在煎熬中度日。

正念:一種越來越流行的生活方式

近十年來,正念在逐漸成為一種廣受歡迎的健康生活方式。這其中,也包括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明星。

超模Miranda Kerr就是正念的一名擁簇者。在一次採訪中,她提到正念不僅幫助她日常保持清晰的頭腦,還陪伴她走出了困境。

「瑞秋」Jennifer Aniston提到,自己每一天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進行正念訓練。

除此之外,基努裡維斯,阿湯哥,麥當娜,科比,Kate perry...... Ta們都是正念的支持與愛好者。

就連影片《星球大戰》中,絕地武士都在通過正念的方式進行修煉。

而在矽谷,正念不僅成為一種主流的減壓方式,也在幫助人們更好地激發創造力:

谷歌自主研發了交互式培訓課程「探索內在自我(Search Inside Yourself)」,帶領員工進行正念練習,提升幸福感(well-being)、領導力(leadership)及修復力(resiliency);

已故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生前也曾長期實踐正念,保持冷靜、理清思路,更好地進行創造。

甚至在矽谷的創業企業家中有這樣的說法:如果你還沒有開始練習正念,那麼你就要落伍了。

現在全美共有超過2000萬人,將正念作為緩解壓力和精神疲憊的治療方法。如果你進行相關搜索,還可以找到更多的文章和書籍,還有學術研究和新聞報導。

正念作為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逐漸在全世界成為一種潮流。

正念距離我們也並不遙遠。每個蘋果手機的用戶,打開手機中自帶的「健康」APP中,就有關於「正念訓練」的方式方法與數據,在各大軟體下載平臺中,也有關於正念的應用商品。

正念會為我們的心智、認知能力及情緒健康帶來諸多益處

正念在全球如此風靡,在下文,我會為大家解釋什麼是正念,如何將正念融入到生活中。

正念的頭腦狀態是什麼樣的?

正念的概念最初源於佛教禪修,從坐禪,冥想,參悟等發展而來。是有目的的,有意識的,關注,覺察當下的一切,而對當下的一切又都不做任何判斷,任何分析,任何反應,只是單純地覺察它,注意它。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什麼是覺察

覺察,是我們能夠意識和關注當下正在發生什麼。當我們覺察自己的體驗,我們其實是在主動關注,在這一刻,自己究竟有哪些想法、情緒、和身體感覺。

大多數時候,我們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毫無覺察,任由自己重複固有的思維定勢和情緒反應,卻從來沒有真正「看到」內心正在發生什麼。

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總是很苛刻,總是下意識地做出一些負面的評判,習慣性的指責自己,「我怎麼這麼的笨?」「為什麼這樣簡單的事我都做不好?"

當我們去感受自己的時候,這些「好與壞」、「是與非」的評判,會給我們了解到的自己加上刻板印象,影響我們「看到」真實的自己。

正念需要正是我們在覺察自身體驗的時候,先停下評判,不預設哪些想法、情緒是好的或是不好的。不要戴著有色眼鏡判斷自己。

有時,我們會被情緒綁架,和他人發生衝突時,賭氣的話脫口而出,沒有給自己反應的時間,我們在一瞬間被情緒掌控,做出自動化,無覺察的反應。

至於憤怒情緒背後的真正原因,說出口的話是否能收回去,在那一刻,我們都還來不及看清楚。至於除了出口傷人外的其他選擇,我們此刻也看不到;而在衝動做出選擇後,我們也就失去了其他選擇的機會。

正念需要我們先不做出反應,只是去覺察自己此時此刻的想法和感受。當我們擁有這種「遲鈍」的能力,我們實際上也擁有了思考的選項:

這件事中,我的潛意識是什麼?我有幾個選擇的餘地?我此刻的思想會不會過於偏激?依靠這樣的思考,我們的行動也就有了轉折的餘地。

在這種前提下,我們依然可能做出和原來一樣的行動選擇,卻會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因為匆忙做出反應而後悔的可能我們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也能夠明確我們的行為真的是自己想要做出的。

正念的覺察是時時刻刻的。正念是一種生活態度,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我們的頭腦狀態都是正念的。我們不再需要提醒自己,現在該切換到正念模式了。時時刻刻的覺察,意味著我們是以清醒的個體而存在,不再被情緒所掌控。

正念推崇的生活內涵是什麼?

正念減壓的創始人喬·卡巴金博士曾提出過7項「正念的態度」,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什麼是正念的生活狀態。

1.保持未知和好奇,開放而充滿新鮮感地看待內在的自我與外部世界。

初心的態度-Beginner's Mind: 初心是一個願意看待萬事萬物都如初見的態度。正念提倡新手心態的生活哲學。這樣,每次練習都是新的練習,不帶著對於過往練習中的期待和感受,才有可能對新的感覺保持接納的態度。不讓自以為「知道」的想法或信念妨礙我們看到事物的另一面貌。

時時清空自己的固有感受,打破思維定勢,以新手姿態看待生活中的種種事物,我們才會有更多的進步。即使是同樣的事物,在不同的心境下去體會,依舊會有別樣的感覺。

2.面對生活中的種種體驗和經歷的事情,只去觀察它是什麼,不去給出是非對錯的評判。

非評判的態度-Non-Judging: 擱置評判。我們的頭腦習慣於評判,給所有的事物貼上好或壞的標籤,如果好就趨之若鶩,如果壞就避之不及,不好不壞就會覺得無聊。

在正念練習中,我們要覺察自己的評判和想法,即使發現內心中存在著一些批判時,也不要慌張,覺察到這些評判的存在,讓它們像雲朵一樣從你的腦海中慢慢飄進,慢慢飄出,「注視」著他們並且不去進一步評價或刻意消除。

我們要超越非黑即白的評判,從而看到事物更真實,也更複雜的樣貌。

3.對於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無論是我們想要的或是不想要的,都保持開放的心態。

放下的態度-Let it go: 我們的內心總是想抓住愉悅的,排斥不愉悅的體驗。在這樣「抓緊-抗拒」的過程中,我們漸漸形成了一套有關自我、他人和生活的固定概念。比如,「我必須要瘦下來」、「我只有擁有大量的金錢,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和認可」,等等。

放下的態度,我們要有意識的把這種傾向放在一邊,只是如實的覺察每一個升起的體驗,提醒自己放下那些衝動,只是任由他們升起熄滅。這樣做的時候,我們也是逐漸放下自己心中的執念。

正念提倡「順其自然」的生活哲學。去覺察自己的評判、執念和情緒,不去抓住其中的任何,只是允許它們自然地出現,也允許它們慢慢地離開。

4.看到、承認事物當下的樣子,而不是花費力氣抵抗它的存在。

接納的態度-Acceptance: 接納意味著與事物如其說是的樣子達成共識。在你改變之前,先得接納自己現有的樣子,不去浪費很多精力對事實加以否認和抗拒,強迫事態按我們喜歡的方式存在。比如,期望戀人變成我們理想中的樣子,期望Ta能理解我的心意等等。

我們總是在試圖改變別人,然而只有「接納」,我們才能看到人、事、物本真的樣子,獲得更多新的體驗和信息。

這並不意味著你什麼都得喜歡,被動的放棄自己的原則和價值觀,而是不把自己的強烈意願強加到我們的體驗中,學習看見事物此刻本來的面目。

如果當下感到緊張,我們的目標不是「不要緊張」,如此的話你會更緊張;你應該告訴自己「是的,我現在有緊張的情緒,我現在內心和身體有這樣的狀況」,當你並不企圖對抗它,不企圖掌控它,接受現狀時,它的力量就會開始消失了。這就好比你被蚊子咬了,你會發現它越抓越癢,不去想它時,過一會兒,就不那麼癢了。

5.相信自己的感受、直覺,而非總是向外求索。

信任的態度-Trust:正念的精神更強調做自己,成為更好的你自己。這並不意味著固步自封,當你想從別的地方學習時,仍然應該保持開放的態度,但這一切的基礎,是你要擔當起做你自己,相信自己的體驗,直覺和權威,相信自己具備基本的善良和智慧。

正念鼓勵我們感應自身、並相信它。如果某件事、某個人令我們感到不適,請不要無視這份不適感,而是信任它的存在有其原因,並願意探索它來自何處。

即使我們的感受並不一定準確,但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我們也是加深了自己與自己,自己與外在世界的聯結。

6.意識到並接受很多事情只能以它們自身的節奏展開。

耐心的態度-Patience: 了解事物有其自身發展的時間和節奏,包括自己,在體驗不到平靜,放鬆和清醒時,在沒有所謂的積極變化發生時,也能夠用耐心的態度提醒自己不被湧動的思想所裹挾,被更多的思考來填滿我們的瞬間,給自己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允許事情發生。

如同麵包等待發酵,蝴蝶等待蛻變一樣。

我們的人生是由無數個當下組成的。當我們缺乏耐心,我們是在丟掉感受當下的機會,也是在丟掉我們的人生。

7.放下那些用力追逐的執念,深深傾聽自己,而不是馬上行動。

無為不強求的態度-Non-Doing: 許多人拼盡全力奮鬥,是在追求成為某個「應該成為的樣子」。但在用力追求的同時,「我們此時此刻是不夠好的」這個念頭也在心中生根發芽,並因此感到焦慮急躁。

為了儘快達到某種目的,逃避焦慮的狀態,我們可能會脅迫自己或他人,強迫某件事按照自己的意願發生和結束,最終是身心俱疲的結果。

正念倡導「非用力追求」的生活哲學。它鼓勵我們放下那些用力追求的執念,只是和當下的自己待在一起,覺察和體會此刻自己內心的種種想法和態度,而不是馬上去行動。

當覺察到自己需要小憩時,可以允許自己安然地休息,無需任何責備;當覺察到需要進一步行動時,再做出適當的行動。

正念是關於時間的,也是關於「無知」的;正念讓我們學會像一個旁觀者那樣,觀察自己的內在世界。

正念是一種生活的哲學。在實踐這種生活哲學時,我們不需要急進、也不需要強迫自己,只要讓它逐漸融入每一天的生活中、向著這個方向去做,就可以了。

而當我們逐漸用正念的方式生活時,我們也許就能看到生活不一樣的模樣。我們不再活在過去,也不活在未來,而是真正地活在當下。

以上。

正念路漫漫,先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歐普拉、科比、賈伯斯……明星超模都在練的「正念」,到底是什麼?
    而多項實證研究表明,正念會為我們的心智、認知能力及情緒健康帶來諸多益處(Davis & Hayes, 2012)。 正念在全球如此風靡,但對很多國內的小夥伴來說還很陌生。在後文中,我們會為大家詳細講解,什麼是正念,以及正念的生活方式。 02.
  • 正念冥想其實很簡單
    時下時髦的Mindfulness(正念冥想)其實很簡單,只要你會呼吸,你就會做。Mindfulness,Meditation風靡全球,每年推特Twitter,Instagram,臉書Facebook,谷歌Google,蘋果這類公司的總裁都會分享自己的靜觀冥想的心得,並在企業中引入它,來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
  • 正念,到底是個什麼概念
    我今天來介紹「正念」這個概念正念就是……「正念」一詞在很多人看來,雖然熟悉,但還是有些神秘。其實,正念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在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都能體驗到正念,甚至在大多數日子裡都有體會,不管年紀多大、什麼身份或者在做什麼事。
  • 當你焦慮了、自殺的心都有了,正念或許能幫上一點忙……
    見我處在這樣的風口浪尖,一位心理學家同事跑過來跟我講:做些正念練習,同時減少對焦慮思緒的關注就萬事大吉了;我長舒了一口氣,但我很快就意識到,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為什麼這樣講?在展開論述前,我得梳理一下有關正念的誤解和疑團——雖然我們多少聽人說起過正念,可要是細問正念究竟是什麼?能講清楚的人不多的!
  • 生活中的哲學:我們能看見什麼
    作者2016年離開重慶時發布說說我們這幾天對於哲學最基礎的理論進行了探討:我們應該做什麼、我們如何知道、我們是什麼分別對應價值觀、認識論和自我的問題。現在這三個方向已經可以幫助我們看待生活中的問題了,就讓我們從今天開始,進入哲學與生活。二十一世紀應該算是最容易生活的時代,如果你想要成功,你努力就有機會;如果你想過得舒服,你只需要適應社會;如果你想要精神的自由或者說立體感,你也只需要學會思考。
  • 什麼是創意生活美學?「出群」你的生活美學造物館
    這些來自全球各地的不同美學結構在善達時尚的專注精神下,被匯總、被發展、被創新,善達時尚的美學積累讓全新品牌「出群」生而為美,並得以傳承其匠心造物、享受來自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美學藝術。出群品牌創新碰撞善達時尚23年匠人精神,未來會是什麼樣呢?
  • 生活不規律、壓力胖、暴躁,都是因為你缺乏了這種心理技術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詳細介紹了正念(mindfulness)是什麼,以及正念理論所推崇的生活哲學是怎樣的。我們在後臺收到了很多小夥伴的留言提問。在開始今天的文章之前,讓我們先來回答一些高頻出現的問題,解答大家的疑惑~Q1:正念和冥想有什麼區別?Q2:正念和坐禪、靈修有什麼區別?Q3:正念需要老師指導嗎?
  • 「咖啡不要加糖,生活需要苦一點」,芬蘭人的生活哲學可信嗎?
    白鷺:我之前很不理解,為什麼北歐的國家可以每年都榮登幸福國家排行榜的前幾名,沒有陽光的冬天,沒有日落的夏天,究竟有什麼好幸福的?但或許幸不幸福,真的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據聯合國全球幸福報告顯示芬蘭已經連續兩年排名第一,顯然是被世界認可的「最幸福國家」。我很好奇是什麼造就了芬蘭人這麼高的幸福指數呢?
  • 正念(Mindfulness),它到底是什麼?
    「正念」 一次雖很常見,但它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存在?跟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呢?
  • 哲學並不只是一門學科,它是一種生活態度
    哲學並不只是一門學科,它是一種生活態度哲學有許多術語,唯心,唯物,本體,二元,等等。那其實都是嚇唬外行的門檻。讀哲學和哲學史,必然會追根溯源到,希臘哲學,這是無可避免的,因為,這就是歷史。其實希臘哲學只是希臘歷史的一個部分。而希臘的歷史遠比希臘哲學有意思得多。
  • 邵陽市腦科醫院:「正念」正在悄悄地改變一些人的工作與生活
    在疫情常態化防控下,你的元旦假期是怎麼度過的?邵陽市腦科醫院心理諮詢中心的心理學專家和心理學愛好者們,利用這個假期,用覺察的力量,讓自己置身寧靜平和的環境中,跟隨邵陽市正念減壓導師王瑞見,開啟了一場親近心靈的旅行,感受正念力量。
  • 真愛正念,真愛自己—一位抑鬱焦慮者的八周正念之旅
    2006年,第二次抑鬱症復發的時候看了幾本書,《抑鬱症的內觀認知療法》、《新世界.靈性的覺醒》,這兩本書都提到了正念對抑鬱症康復及防止復發的作用,因此我對正念有點了解,正念曾經對我抑鬱症恢復有很大幫助,現在有老師帶領的團體正念練習,讓我很感興趣。
  • 《正念小孩》|美麗人生,一路相隨
    每個人內心都住著一個正念小孩,你只需喚醒他,就能收穫美麗的人生。——題記如果有人問你,讀過哪本關於心靈勵志的書籍?我想《秘密》應該是很多人的首選項吧。多年前,朗達·拜恩所寫的《秘密》一書,及其同名電影在全球掀起了心靈勵志書的高潮。其後,喬·維泰利的《零極限》又再一次向大眾證實了冥想、吸引力法則的重要性。
  • 正念——mindfulness
    正念-mindfulness是當下心理學界最熱門的詞彙之一。1979年,他在該校醫學院開設正念減壓(MBSR)門診,把正念介紹給需應對壓力挑戰的人群,用以輔助治療疼痛、壓力等身心疾病,增進身心健康。集中注意力看這個物體,仔細觀察它,探索它的每一個部分,如同你以前從未見過它一樣。用你的手轉動它,並注意它是什麼顏色?          看一看,它的表面是否有褶皺?它的表面什麼地方顏色較淺,什麼地方顏色深暗?         感受一下,它的柔軟度、硬度、粗糙度和平滑度如何?
  • 《時代》周刊上的僧人:將正念帶給全世界的一行禪師為何放棄治療
    那麼,在此之前,一行禪師還教導過人們什麼呢?禪風君為大家介紹他的一些開示,讓我們在他「最後一課」下課之前,溫故而知新。無畏:在生死面前泰然處之或許你對一行禪師這位外國僧人並不熟悉,但要是說到「正念」這個詞,你想必不會陌生。時下「正念」這個源於佛教的詞彙已經風靡全球,而在將正念帶給全世界的人裡,一行禪師可謂功不可沒。
  • 風靡半世紀:《全球通史:從史前到21世紀》全新重裝出版
    《全球通史》,一本所有人都不會陌生的書  風靡半世紀的全球史觀奠基性傑作  啟蒙全球四代人的世界史入門讀物  一部提綱挈領、向未來敞開的通史  再版7次,全球銷量高達2500萬冊  中文版累計印刷近百次,銷量突破300萬冊  一出版就被讀者瘋狂搶購  10年穩居歷史類圖書前列
  • 【作文解析】:笨拙地生活,未嘗不是一種最好的態度
    考生需要結合自己的生活、思考進行寫作,要將自己的感悟、體會融入到對材料的理解、立意的確定上。不同人對「stay foolish」「笨拙」理解會有所不同,要做出自己的價值判斷。 3.價值判斷的限制。stay foolish是賈伯斯「實踐夢想的方式」,由此可知命題者對賈伯斯這一處世哲學的認同和肯定態度,《新京報》的評論更是強化了這一價值判斷。
  • 生活忙碌的我們如何正念進食?
    對裡面提到的一個練習印象深刻,實驗的名字叫做正念進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吃葡萄乾。 二 通過這個練習我們可以幫助我們培養正念的能力,以及學習如何正念進食。
  • 正念冥想,您需要正念老師嗎
    您需要正念老師嗎?隨著人們對正念的興趣不斷增長,並且程序和研究項目迅速發展,批評也隨之增長。我們聽到的一個常見批評是正念只是減輕壓力的一種快速解決方案。它並沒有要求我們尋找壓力的根本原因。大量有關實際正念教師工作的證據並沒有提供支持。是的,正念老師很差,正念應用程式也很差,而且兩者的數量都可能越來越多。因此,讓我們繼續制定和維護標準的工作,以幫助您將膚淺的(甚至適得其反)的「正念」與可以對您的生活產生真正影響的事物區分開來,只要對您的獨特情況有所讚賞。
  • 正念(Mindfulness)--通向平靜內心之路
    2020年以來有許多危機: 史無前例的冠狀病毒大流行, 激烈的種族問題, 以及伴隨而來的經濟衰退。我們不停的想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將來會發生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