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正念的時候,不僅是小白常常會有一些誤解,而且不同教育背景和修行經歷的朋友們往往帶有自己的見解;有些朋友有佛學經驗、有些朋友學習過心理學,也有其它身心靈領域的小夥伴們,因此,對於正念(Mindfulness)這個新興詞彙,大家往往因為過往的經驗帶著自己的理解,同時也是誤解;在此,翻譯Chris Willard博士關於正念的書籍的同時,結合他的觀點、並總結了本人的教學經驗,列出12個大家的常見誤解,僅供參考。本文3700字,海量乾貨,慢慢吸收吧!
小編根據大家的「誤解」程度排序,快來看看「誤解前三甲」吧!
誤解一 正念就是「正確的觀念」
望文生義是我們經常會犯的錯誤,而把「正念」理解為「正確的念頭」或「正確的觀念」;在正念的修習中,沒有所謂的正確或錯誤,一切的發生都是因緣和合,況且念頭還是在我們的無意識中產生的,需要做的,只是如實看到所有念頭而已。
念這個字非常偉大,由「今+心」組成,代表著當下此刻、了了分明的心,(這也是我們今心空間得此名的原因)。而「正」字,則有剛剛好的意味,並非代表正確、正統或正式。
誤解二 正念就是消除一切念頭
正念練習的目的不是要斷絕我們的念頭,而是更清楚地覺察到自己的念頭並與之保持距離。這一點就顯得尤為重要,也請牢記於心,因為許多初學者在發現無法完全停掉自己的念頭時就放棄了。你不能也不應該斷絕所有念頭,就像你不能也不應停止自己的呼吸一樣。
聽過一個很貼切的比喻說,大腦會產生念頭正如胰腺會分泌胰島素。思考是大腦的工作,我們無法控制它。但是我們可以研究大腦,學習其模式和習慣,並以不同的方式調適自我。正念冥想不是簡單改變在我們的內心、身體、念頭或體驗中正發生或未發生的事情,而是關於我們與正在發生的所有事情的關係。
因此,正念不是消除想法和念頭,而是改變我們與自身想法之間的關係。
誤解三 正念是靈性的或帶有宗教色彩
對正念練習更大的誤解之一是認為這本質上是靈性的或帶有宗教色彩。訓練覺察在不同文化和不同歷史階段都曾出現過,不必依附於任何一種宗教甚至精神上的信仰。正念練習完全可以是非宗教性的心靈訓練。許多冥想者並不信奉任何宗教,還有許多人是無神論者,也有基督徒、印度教徒、佛教徒。
許多人將正念與佛教聯繫在一起。歷史上的佛陀並未「發明」正念,沒有人能發明一種心的狀態。他也不是第一個「發現」正念的人,因為每個人都曾有過安靜的沉思和與當下的聯結。但他確實描述過正念以及培養正念的體系。與此相同,牛頓爵士也從未發現或發明萬有引力,但是他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研究和描述了它。
誤解四 正念是分散注意力或逃避現實的方法
任何開始練習正念的人很快就會發現它並不是逃避現實或分散自己注意力的方法。恰恰相反:正念意味正視所有現實中的痛苦和不堪,甚至無聊和令人激動的事。它可能會轉移我們對過去或未來的注意力,但要做到這一點,它會把我們的注意力帶到此刻此地正在發生的事情上。
我有一個朋友把正念稱為「通用暴露療法」。暴露療法是一種克服恐懼症的方法,通過讓患者長時間暴露於導致其症狀出現的刺激中來進行治療。正念使我們暴露於所有令我們害怕、排斥和迴避的內外部事件。
有一句猶太諺語說「不去要求較輕的負載,而是要以更寬的肩膀去承載。」
這句話抓住了正念的原理:不是像某些令人分心的事物、行為或物質通過麻木我們對現實的感知來減輕痛苦,而是通過讓我們自身變得更強大來與生活中的痛苦共處。這跟我們通常教給孩子去爭取、分心或迴避的辦法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有人覺得經常可以通過冥想來逃避現實,那他們可能完全做錯了。
看到這裡,是否想要跟小夥伴們交流?
加入我們的正念共修社群"安心研習社」吧!
誤解五 正念只是八正道的一支,無法單獨存在
這個誤解毫無疑問,常常來自於有禪修或佛學基礎的朋友們;中文詞「正念」以及英文詞Mindfulness,皆來源於巴利文Sammā-sati(嗯,我特意用了這個帶音標的巴利文)在佛學的體系中,正念是八正道之一,如果英文介紹八正道的正念,通常會用Right Mindfulness or wise Mindfulness~至於在八正道中,正念是什麼意思,在此就不贅述啦;我們在這裡談的正念是對Mindfulness的翻譯,有時候也翻譯為靜觀;
事實上,如果仔細學習了西方的MBSR或MBCT課程,佛教徒們會驚喜地發現,不僅是佛法裡那個「正念Samma-sati」,還包含了八正道中的其它幾支,例如「正定」、「正見」、「正精進」、「正語」、「正思維」等等,而且,課程的設計中融合了大量的心理學和神經科學,你會發現,我們今心空間談的「正念」,是一門綜合的學科,是心理學的通用技巧,甚至可以認為是科學+哲學。
誤解六 正念是積極心理學
許多人問過我,正念是不是就是積極心理學?或者和積極心理學有什麼區別?
首先,正念不是積極心理學;正念是如是觀照、照單全收,就像前面第五條解釋的一樣,正念要正視所有現實中的痛苦和不堪,甚至無聊和無趣感;而不是像積極心理學那樣,去特別關注積極的那個部分。只有誠實地面對現實、面對自己,才能更好地接納,更好的放手,而不是只去看積極的一面、忽視消極的那一面。
其次,正念會刻意去培育「慈悲」以及善的品質,尤其是慈心、悲心等訓練,都可以幫助我們擴展同理心,讓心變得更加柔軟,在這個方面,或許和積極心理學有異曲同工之妙。
誤解七 正念意味著什麼都不做
看上去正念就是閒著,此時此刻停下來,什麼事情也沒做。
但事實並非如此,但凡練習過正念的朋友都會發現,練習正念的時候很忙碌,是內心在忙著。(具體怎麼練習,聽課吧!5節正念冥想語音課,免費一次性奉送!減壓舒緩情緒)
哈佛大學神經科學家薩拉·拉扎爾(Sara Lazar)對正念冥想者和非冥想者的大腦做了核磁共振檢查並進行對比,發現兩組人的大腦在走神、睡眠、放鬆、思考或工作方面都存在區別。同時還發現不同類型的冥想會激活大腦的不同區域。
在練習正念冥想時,我們的大腦正在悄然發現改變!
誤解八 正念是一種獲得高峰體驗的方式
許多冥想練習能使自我感覺良好,甚至立即感到輕安;許多人還會獲得不一樣的高峰體驗,比如感覺到身體消失了、游離在半空中,進入潛意識等等。遺憾的是,我們所經歷的任何「高潮」不僅不是重點,而且鮮少能夠持續。長期的練習意味著有高潮和低谷,以及引人入勝的內在心靈之旅;有時讓人感到恐懼,有時又令人頭腦麻木。
可以肯定的是,正念不是神秘的或玄奧的,不是神秘主義、也不是身心靈。
誤解九 正念是解藥和治療手段
在現代文化中,人們需要快速的解決方案,因此,許多人把正念當作「救命稻草」和解藥,或是治療手段。很可惜,只能說,正念能起到療愈作用,而非治療。
療愈過程的緩慢的;正念練習在起步階段會特別讓你感覺良好,並進一步增強你堅持練習的動力。某些積極的變化會迅速出現,包括在既不需要也不想要時,停止「戰鬥或逃跑」的反應模式。但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正念練習不是快速而巨大的變化,而是在大腦和身體內部產生一個緩慢的變化。
誤解十 正念是讓人放鬆或催眠
如前所述,正念冥想通常是放鬆的,而且可以觸發放鬆反應,但遠不止此。儘管某些正念練習,比如帶引導的意念形象法是某些催眠狀態的近親,但正念練習也不是進入催眠狀態或催眠術。
誤解十一 正念就是訓練專注力
初學正念的時候,許多人會覺得,練習正念就是訓練專注力。
其實不然;仔細想一下正念的概念是什麼?就會發現,關注或覺察只是訓練的第一步,而更重要的,是帶著善意去覺察、不加以評判,從而接納一切的發生,讓悲喜的情緒如河流般自由流動;久而久之,不僅可以培養慈悲心,還可以獲得對生命的洞見、增長智慧,甚至解脫痛苦。
如果只是把正念冥想當作了專注力訓練,那就真的太遺憾了。
誤解十二 正念讓人變成了佛系寡慾之人
有朋友擔心,正念練習久了,會不會變得清心寡欲、甚至沒有了七情六慾,過上了佛系人生,或是乾脆想出家?
親,想多了!你倒想呢~徹底消除欲望哪有那麼容易而我們學習正念,也不是為了消除自己的七情六慾、變成木頭人;即便佛陀看到眾生受苦,也會流下悲傷的眼淚,他也不是沒有情感了啊!
在禪修的路徑中,只有修得「四果」的人,才真正斷除了貪嗔痴。什麼是「四果」呢?不是本文分享的範圍,只說一句,當今世界上無論古今中外達到四果的聖人少之又少。
好了,大家可以不用操這個心了。購物慾少一點、心清淨一點是好事,但情緒是沒辦法消除的;如果你覺得學習正念之後,做事情反而被動消極、提不起興趣,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那是修歪了!
事實上,研究表明冥想者仍然會感到壓力並有情緒上的反應,但相比不練習冥想的人能更快從中擺脫出來。換句話說,生活的風暴依然存在,但我們可以從容駕船從風暴中穿過。
正念可以做到什麼呢?幫助你了解自己的心情晴雨表和反應模式,直面生活中的情感風暴,而不是轉頭逃跑或不能自拔。開始活在當下,正視現在而不是逃避或扭曲它。這樣,正念練習使我們自身更強大,更加遊刃有餘而不是消極或冷漠地去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你還想到了什麼容易被誤解的地方嗎?或是你有什麼疑惑?
歡迎加我討論!微信:jinxinkongjian
想要沒有誤解不踩坑地學習正念?歡迎加入我們:正念共修社群"安心研習社」
歡迎加入我們的正念冥想共修小組
添加微信好友:jinxinkong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