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摘要(萌萌篇):自我控制和正念的動機基礎及其在學習中的作用——休閒衝突

2021-01-19 特教類SSCI與SCI摘要


Motivational foundations of self-control and mindfulness and their role in  study–leisure conflicts


 01第一作者: Axel Grund

 02第一單位: 比勒菲爾德大學

 03通訊作者: Kerstin Senker



Abstract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compared two self-regulatory capacities, trait self-control and mindfulness, with respect to their potential to help students deal with motivational conflicts between studying and leisure time, by either promoting a selective, normatively oriented versus open-minded,non-judgmental stance toward conflicting motivations. We also investigated the role of value orientations andneed satisfaction is this regard. Study 1 (N = 196) initially showed that trait self-control, but not trait mindfulness, goes along with a preference for achievement-oriented over well-being-oriented values, which might explain the academic benefits associated with self-control. Study 2 (N = 306) replicated the link between value orientations and trait self-control. In line with this motivational pattern, we found context-specific effects for self-control in study–leisure conflict scenarios, consolidating academic engagement, but not leisure engagement. Consolidating effects for trait mindfulness were context-transcending and independent from value orientations.Finally, in Study 3 (N = 160), we  found evidence that the total effects of trait self-control and mindfulness are differentially mediated via either activity preferences (self-control) or need satisfaction (mindfulness).We discuss motivational interpretations for self-control and mindfulness with respect to the daily juggle between students' academic and leisure-related strivings.


     

摘要

在本論文中,我們比較了兩種自我調節能力,即特質自我控制和正念,通過促進對衝突動機的選擇性、規範性導向和開放性、非判斷性立場,來幫助學生處理學習和休閒時間之間的動機衝突。我們還調查了價值取向和需求滿足在這方面的作用。研究1(N=196)最初表明,特質自我控制(而非特質正念)傾向於成就導向而非幸福導向的價值觀,這可能解釋了與自我控制相關的學術利益。研究2(N=306)複製了價值取向和特質自我控制之間的聯繫。根據這一動機模式,我們在研究中發現了特定情境對自我控制的影響——休閒衝突情境,鞏固學習投入,但不是休閒投入。特質正念的鞏固效應是情境超越和獨立於價值取向。最後,在研究3(N=160)中,我們發現特質自我控制和正念的總效應是通過活動偏好(自我控制)或需要滿足(正念)介導的。我們討論動機解釋自我控制和正念方面的日常雜耍之間的學生的學術和休閒相關的鬥爭。

Doi: 10.1016/j.lindif.2018.10.007  

Journal: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Published date: 19 October 2018




END



相關焦點

  • 筆記|C9 動機 之四、動機的種類 & 五、動機理論 & 六、衝突 & 七...
    (5)學習動機是人類的一種重要的社會性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部動力。學習動機的主要內容有:知識價值觀、學習興趣、學習能力感、成就歸因。(二)原始的動機與習得的動機根據學習在動機形成和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人的動機可分為原始的動機和習得的動機。
  • 正念是基礎的基礎|CALLING 特別篇
    下面這篇訪談內容主要來自前段時間我與 Helen 和 Winnie 的第一次視頻連麥對話,作為 CALLING 系列的特別篇,如有可能將會就 「職業、關係與愛」 三大話題持續進行下去。對我個人來說,就像在自我介紹經常會提到的,我希望在學術和實踐之間、在東方與西方之間、在不同的學科之間,搭建一座橋梁,讓幸福的方法可以真正科學,也真正有效。Winnie:我是大概兩年前從網上聯繫的 Helen,雖然我們到現在都還沒在現實中會面,但第一次聊天就非常投機,聊了一個多小時。
  • 學習動機理論之自我價值理論
    學習動機理論之自我價值理論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科溫頓提出了自我價值理論。該理論關注人們如何評估自身價值,其基本假設是當自己的自我價值受到威脅時,個體將竭力維護。自我價值理論認為個體將自我接受作為最優先的追求。這種保護和防禦以建立一個正面自我形象的傾向就是自我價值動機。
  • 學習動機理論之自我效能理論和成就動機理論
    三、自我效能感的作用班杜拉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是學習行為的決定因素之一,自我效能感在學習活動中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具有多方面的影響。(3)影響學習任務的完成: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相信自己的學習能力,再加上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就很容易掌握和領會所學的知識,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從而完成學習任務:反之,如果總擔心失敗,總看到自己的不足,就喪失學習的自信心,從而不能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 學習動機理論
    強化可以增強學習過程中某種反應發生的概率,使行為與刺激之間的聯結得到加強和鞏固。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強化的學生,如受到適當的表揚與獎勵、獲得優秀成績、取消討厭的頻繁考試等便是強化的手段,將會進一步增強學習動機;相反,沒有受到強化的學生,就會減弱其學習動機。在學習中如能合理地運用強化,減少懲罰,將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改善他們的學習行為及其結果。
  • 常見的學習動機的分類
    在教師招聘的筆試備考中,有關於學習動機及其分類,是非常重要且常考的一個知識點,有關於學習動機的分類在不同的分類標準下會有不同的名稱,下面我們就來明確一下這部分的知識點。那麼我們首先要知道動機是什麼?人的行為總是由一定的動機引起的,動機的原意是引起動作。
  • 學習動機的五大理論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學習動機理論幾乎可以說是一個必考知識點,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在教師招聘考試當中經常以單選題、多選題和判斷題的形式出現。1.強化理論強化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和斯金納,其主要觀點是:人的學習行為傾向完全取決於某種行為與刺激因強化而建立的穩固關係,受到強化的行為比沒強化的行為更傾向於再次出現,因此,不斷強化可以使這種聯結得到加強和鞏固。認為強化能夠促進學習動機。比如: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老師為了讓學生好好學習,會獎勵學生小紅花、小卡片等。
  • 行為動機來源於自我效能感,這4種途徑可以產生和提高自我效能感
    一,自我效能感的深層意義自我效能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來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指個體對自己組織、執行某特定行為並達到預期結果的能力的主觀判斷。即個體對自己有能力控制內、外因素成功採納健康行為並取得期望結果的自信心、自我控制能力。
  • 正念mindfulness ▎專注當下的力量
    從2011年的23項相關研究報告中發現,正念訓練有益於注意力的控制和工作記憶(儘管作者說這些研究證據的質量一般)。同年發表的另一篇綜述稱,大量的研究顯示正念對心理健康有明顯的益處,如減少焦慮和找尋到生命的意義感。
  • 自我實現=學習動機,家長的愛和尊重,是孩子實現自我的永動機
    文|C位老爸(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馬斯洛心理學說明,人們進行學習的出發點就是為了追求自我實現,實際上自我實現就是一種重要的學習動機;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學生之所以缺乏學習動機往往是因為某種缺失性需要沒有得到滿足,這些因素會成為學生學習和自我實現的主要障礙。
  • 學習動機理論的辨析
    一、成就動機理論成就動機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學習活動中,成就動機是一種主要的學習動機。成就動機最初由麥克裡蘭和阿特金森提出,後來由阿特金森加以發展。麥克裡蘭研究發現,高的成就需要與成功行為有很高的相關性。
  • 和團體一起做正念練習有用嗎
    團體的優勢:1)安全感2)歸屬感3)經濟價值4)團體的力量5)助人與受助6)自我修正的團體動力7)團體的療效因子8)旁觀者治療9)成長反饋10)個性化的學習過程11)增加諮詢師與來訪的接觸二、正念團體課程卡巴金2014念定義正念
  • 2020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學習動機理論知識點梳理
    二、人本主義下的動機理論需要層次理論(代表人物:馬斯洛)認為人的行為動機都是在需要的基礎上被激發出來的。而人具有 5 種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二、認知主義下的動機理論成就動機理論(代表人物:麥克裡蘭、阿特金森)成就動機是個體為達到某一有價值的社會目標的內部動力。
  • 2018年黑龍江中小學教師資格證小學教育知識點:學習動機
    (一)學習需要   學習需要是指個體在學習活動中感到有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狀態。從需要的作用上來看,學習需要即為學習的內驅力。   奧蘇伯爾認為,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的內驅力組成,即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   認知內驅力以求知作為目標,從知識的獲得中得到滿足,是學習的內部動機。
  • 關於學習動機理論的系統學習
    在教師類考試中,教育心理學模塊有一個常考點和難點就是學習動機,在學習動機中主要考察的包括學習動機的分類、學習動機與學習效率的關係等,而關於學習動機的理論是這一部分的重點內容,其中韋納的歸因理論是最常考的,除此之外還有強化理論、需要層次理論、自我效能感理論等,而這些理論究竟和動機有著怎樣的關係呢?今天我們主要講一講這些內容。
  • 從動機理論看如何培養與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複習了教育心理學的同學會發現,在學習動機這一專題中,知識點多,我們不僅要記住一般學習動機和奧蘇貝爾成就動機的分類、學習動機與學習效率的關係;更重要的是要記住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習動機,這在我們考試中常以簡答題的形式出現。
  • 動機-自我決定理論
    這樣的行為,首先可以使用瑞安和德西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來解釋。自我決定理論認為,每個人本質上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即有「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內部動機,而且這樣的動機對每個人都很重要。自我決定理論認為,人有三種很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性需要、勝任需要(也被稱為能力需求)和歸屬需要。
  • 學習動機的基本理論
    為了有效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首先必須要了解學習行為是如何受學習動機影響的。人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類:(1)強調誘因的直接作用,屬於行為主義的觀點。(2)強調需要的直接作用,屬於人本主義的觀點。(3)強調對於需要、誘因、以及學習活動本身的相關因素的意識和思考作為中介起作用,屬於認知觀點。
  • 每日摘要(婷婷篇):測量正念? 注意覺知量表的項目反應理論分析
    An Item Response Theory analysis of the Mindful Attention Awareness Scale測量正念?注意覺知量表的項目反應理論分析第一作者:Nicholas T. Van Dam第一單位:University at Albany通訊作者:Nicholas T.
  • 如何正確理解和學習正念?擔心自己做不到怎麼辦?
    今天看到有朋友對正念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剛接觸正念,似乎明白又不是很理解感覺做不到又想學習。1、無法自我接納,容易自我攻擊,指責……的人如何正確的學習正念。2、如何正確地理解什麼是正念,用什麼方法可以進入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