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fulness 一詞對應兩個概念,一個是佛教術語,一個是現在西方流行心理學範疇的名詞。我們首先了解心理學上的 Mindfulness 的定義,最流行的是引用喬•卡巴金博士的定義: Mindfulness 的意思是以一種特定的方式來覺察,即有目的地覺察,在當下及不做任何判斷,是人的思想不再漫無目的地發散、妄想,而是把內在和外在的意識體驗專注於當下的事物,卡巴金博士強調 Mindfulness 是一種心理過程。
Mindfulness 作為佛教詞語時是指巴利文中的sati,和梵文中的smṛti,這兩個本身就很複雜,其真正意思在西方也有很多爭議。巴利文中的sati,和梵文中的smṛti,在英文裡就至少有13種翻譯,而Mindfulness只是其中一個最被認同的翻譯。比如,緬甸的班迪達尊者認為「Observing power」(觀察的力量)是Sati一詞比「mindfulness」更為恰當的英語翻譯。梵文Sati加後綴pattāna即Satipattāna,指稱四念住(四念處)禪法。四念住一般特指禪修者通過對身、受、心、法的繫念,如實洞察身心生滅變化規律,而放下執著的佛教基本修持方法,這方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佛陀的修煉方法,其核心要實現身體、心靈與精神和諧統一。
這些古老的修煉方法構成了古印度重要的哲學思想和文化底蘊。數千年來,心理、生理和精神上的戒律已經成為印度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東方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流行的不同派系的冥想(Meditation)和不同流派的瑜伽最高境界都是實行思想和行為的統一。某種程度上講,古印度的哲學與智慧就像"麵粉"一樣,傳播到世界不同地方,與當地文化風俗相結合,發展出最適合當地口味的包子、饅頭、麵包、蛋糕等等,這就如同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並與儒家、道家融合後形成宋明理學的一部分一樣。
西方人獲得了印度的「麵粉」之後,結合自己的文化,就做出了符合西方人口味的「麵包」,現在流行的Mindfulness就是用印度麵粉做出的西方「麵包」。在西方, 這「麵包」的流行主要歸功於卡巴金博士,他是美國麻省大學榮譽退休醫學教授,麻省大學醫學院醫學、保健和社會Mindfulness中心的創立執行主任,麻省大學醫學院減壓門診的創立主任。他最早接觸佛教/禪與冥想時,還是麻省理工學院醫藥學的學生,聆聽美國著名禪師菲力浦•卡普樂的講座。「這場講座非常發人深省,」聽完後他說道,「我越是冥想,就越是強烈地感受到科學所不能定義的領域,就像我們如何以人類特有的方式生活。」後來他師從越南著名佛教領袖Thích Nhất Hạnh和韓國崇山行願大禪師學習佛教/禪和冥想。
卡巴金博士把其學到佛教的禪修方法和瑜伽引進到當代心理治療中,並剔除佛教框架和宗教元素,把這些方法和技術放在科學的範疇裡統稱為Mindfulness。喬•卡巴金博士把自己定義和提煉的Mindfulness技術和方法用於心理治療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79年在美國麻州大學醫學院設立Mindfulness減壓療法診所(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Clinic (MBSR)),但是他個人不斷貶低Mindfulness和佛教的關聯,把自己的Mindfulness心理療法(MBSR)稱之為科學方法並做臨床實驗,根據他MBSR項目的實驗結果在1991年出版他的第一本書《多舛的生命》(Full Catastrophe Living), 書出版後引起廣泛關注。1994年他出版了第二本書Wherever You Go, There You Are,此書成為暢銷書。從此,Mindfulness得到更廣泛的關注。
卡巴金博士本人始終不斷強調自己不是佛教徒,而是個科學家。所以,我們應該清楚認識當今西方流行的Mindfulness已經不是單純佛教中的禪修技術和方法了,是美國醫學和心理學界吸收東方的佛教傳統禪修方法和智慧後融入西方的當代心理學和醫學範疇後而產生出來的新的技術和方法。其演變成一種無宗教色彩的,便於傳播和掌握的,帶有很強科學和治療作用的技術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