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與上海市住建委共建的​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迎來成立30周年

2020-12-05 同濟大學新聞網

由同濟大學、上海市住建委攜手共建的國內首個專門開展城市災害基礎性、綜合性、前瞻性研究的市級研究機構——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迎來成立30周年。作為紀念研究所成立30周年的重要活動,3月30日,同濟大學、上海市住建委聯合舉辦「城市防災減災創新發展論壇」,來自國內外從事城市防災減災研究及工程實踐的專家學者150餘人與會,圍繞城市防災減災的相關重要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中國城市規劃協會會長、國家住建部原總規劃師、原城鄉規劃司司長唐凱,國家住建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趙健溶,中國災害防禦協會副秘書長劉興業,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北京市住建委副主任杜修力,上海市住建委總工程師劉千偉,我校副校長顧祥林出席論壇開幕式並致辭。他們在致辭中表示,城市安全是現代城市發展的基礎,是城市現代文明的重要標誌。城市防災救災事業,任務艱巨、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希望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進一步發揮「校地共建、聯合辦所」的優勢和創新模式,將雙方合作進一步引向深入,向建設國際一流城市綜合防災救災專業研究機構目標邁進,為國家和上海市城市安全與防災、減災、救災事業貢獻更大力量。

出席論壇的還有來自國家應急管理部風險監測與綜合防災減災司、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國家減災中心 ,上海市應急管理局、氣象局、水務局、消防局、地震局等部門的相關負責人。

論壇上,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孫柏濤,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院長、研究員端義宏,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廖光煊分別作了題為《大陸地震災害風險分布研究》《城市氣象災害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城市熱災害應急救援體系的構建》的主旨報告。

另有六位專家分別作大會報告,內容涵蓋災害情景構建與推演、風外場觀測研究若干進展、鋼結構的防火與抗火、城鄉韌性及其測度、結構多維隔減震研究與應用、多層砌體結構房屋的性能化抗震鑑定方法研究。論壇還設立了同濟大學第二屆沈祖炎講壇。

論壇上,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所長、我校特聘教授李傑教授回顧了研究所30年來所走過的發展歷程及所取得的一批代表性研究成果。1989年,上海市政府依託政府職能部門、發揮同濟大學多學科的綜合優勢,在國內率先成立防災救災專業研究機構——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30年來,同濟大學匯聚優勢學科力量,立足上海,為上海市政府提供了各類城市防災決策諮詢服務。期間,先後主持完成了「上海世博園區安保指揮調度系統方案」「虹橋綜合交通樞紐防災關鍵技術研究」「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國家展覽館區域城市供水管網運行安全監管與保障」等一大批重要項目。僅「十二五」以來,已主持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8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14項,同時承擔並完成了上海市科委、建委、有關委辦局下達的科學研究和決策諮詢項目100餘項。通過開展基礎性、前瞻性科學技術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學術成果,培養了一支專業從事防災減災的科研隊伍,有力地提升了上海城市運行安全及防災管理水平,為上海城市安全提供了科技保障。同時,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還輻射全國,為國家防災減災與救災事業發揮了引領與示範作用。2014年,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與同濟大學籤署《共建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協議》。

目前,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共設有14個研究室,分別涵蓋災害管理與安全政策、城市綜合防災與災害仿真、抗震防災、氣象災害與抗風、火災與消防工程、生命線工程防災、地下空間安全與地質災害、城市水務與防洪工程、城市交通安全、環境災害、海洋災害、建築工程安全、公共衛生安全、工程災害風險與保險等研究領域。已建成4個實驗室和科研平臺,分別是與上海市氣象局共建的「氣象災害工程防禦聯合開放實驗室」,與上海同泰火安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同濟安泰火災安全試驗研究中心」,與上海市市政規劃設計研究院共建的「城市市政管網運行安全與防災檢測實驗室」,以及同濟大學、上海市住建委共同支持建設的「城市安全與綜合防災高性能計算集群實驗室」。

李傑教授表示,黨的十九大以來,隨著國家應急力量的集中配置和防災資源的整合優化,構建大型城市綜合性災害防禦體系已成為新的發展趨勢,以上海為代表的中國超大型城市面臨著綜合防災減災新議題。此次舉辦城市防災減災創新發展論壇,是為了進一步響應對上海及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城市精細化防災需求,加快構建城市多災種韌性防控體系,促進城市綜合防災減災學術研討交流。

當天,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集聚數十年研究成果、聯合上海魯班軟體公司共同研究開發的「城市多重災害——風險與安全管理系統(Multi-Hazard Shanghai)」正式發布。該系統以特大型城市上海市為背景,針對城市面臨的多種災害和安全風險,如地震、火災、風災、雨澇、生命線工程事故等,應用現代災害模擬技術與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重點研發了城市安全風險動態預警、城市多災害模擬與情景仿真、城市安全風險評價與智能決策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可為上海市城市綜合防災和安全風險治理提供科技支撐。

當天,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分別與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上海市消防救援總隊、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籤署合作協議,將基於雙方的優勢資源聯手開展戰略合作。

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將在消防安全、化工安全、社區安全等應急管理,反恐處突、指揮調度、治安等公共安全管理,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模擬仿真等技術研發方面展開合作。

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上海市消防救援總隊將圍繞消防實戰需求,在消防救援工作有關的消防規劃、風險防控、監督管理、滅火救援、指揮調度、執勤訓練等方面,聯合開展科研開發、標準編制、學術交流、人才培養、戰例研討、科技成果應用示範等工作,以全面提升上海消防工作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將在5G、物聯網相關的智慧消防領域,建立全面、長期、穩定、良好的業務支持和合作關係。

論壇舉辦前一天,「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30周年成果展」開始在我校衷和樓展出。上海市住建委總工程師劉千偉、我校黨委副書記徐建平共同為展覽揭幕。

   

 (相關視頻新聞連結:https://news.tongji.edu.cn/info/1048/69136.htm

 

相關焦點

  • 防災減災救災交流發言材料
    今年,防災減災救災職能劃轉我局後,為增強應對和防範自然災害的能力,xx縣應急管理局採取措施,紮實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一是加強災害風險監測預警。成立了xx縣減災委員會,作為全縣綜合防災減災救災協調指揮機構,根據減災救災工作實際,將有關單位納入成員單位,更好地發揮在全縣性防災減災救災特別是災情會商、救災應急指揮等方面的組織協調作用。
  • 上海市實驗醫學研究院成立
    11月18日,上海市實驗醫學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 上海市衛健委 供圖11月18日,上海市實驗醫學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這一研究院由上海市衛生健康委批准、上海市臨床檢驗中心會同多家單位共同成立,以「無院牆」式開放合作實現共享共贏,打造「政產學研醫防用資」八位一體創新平臺,提升公共衛生與臨床醫療保障能力,助力健康上海乃至健康中國建設。
  • 上海市百名將軍活動中心成立10周年暨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公益...
    新民晚報訊 (記者 江躍中)「不忘初心 永葆本色 上海市百名將軍活動中心成立10周年暨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公益捐贈儀式」前天在西郊賓館舉行。儀式上回顧了上海市百名將軍活動中心成立10年來的點點滴滴,慰問了老將軍、「兩彈一星」功臣和中國極地科考功臣代表等。
  • 我校舉辦「現代分子影像技術在幹細胞示蹤中的應用探討」研討會
    我校舉辦「現代分子影像技術在幹細胞示蹤中的應用探討」研討會 來源:同濟大學介入血管研究所   時間:2017-05-11  瀏覽:
  • 黑龍江省全面部署颱風災後防災減災救災工作
    9月10日,黑龍江省減災委員會辦公室下發切實做好颱風災後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減災委成員單位深入貫徹落實關於防災減災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的工作部署,繼續全力做好各項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各地、各成員單位要壓緊壓實責任,全力以赴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和災後生產生活恢復等各項工作,儘快恢復災區正常社會秩序;各級領導幹部要繼續強化責任、深入一線、靠前指揮,確保防災減災救災和災後生產生活恢復等各項工作有序展開,最大限度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要嚴格核實災情,及時統計災害損失情況,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核查災情,嚴格執行有關標準,確保災情數據真實準確。
  • 從卡特裡娜颶風到莫拉克颱風 防災救災啟示錄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刊發其前任總編的文章,對發生在美國的卡特裡娜災難做了一個詳盡的分析,希望可以從中找出公共職能部門在防災救災過程中的疏忽,給臺當局以借鑑。  文章摘錄如下,  「五隻青蛙坐在圓木上,其中四隻決定要跳走,圓木上還剩下幾隻青蛙?答案是五隻。為什麼?因為『決定』和『執行』是兩回事。」這是美國眾議院厚達五百多頁的「卡特裡娜調查報告」中的一句引言。
  • 上海交大與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合作共建籤約儀式舉行
    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孫堯,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林山青,自然資源部科技發展工作小組成員、原國家海洋局科技司司長曲探宙,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張全,閔行區區委書記朱芝松,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總督學平輝;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家彪,副所長鄭玉龍、黃大吉,紀委書記王小波,中國科學院院士蘇紀蘭,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大可,總工黎明碧;上海交大黨委書記姜斯憲,校長、黨委副書記
  • 復旦大學與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合作共建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
    2020年1月14日,復旦大學與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籤署協議,雙方合作共建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上海市質子重離子臨床技術研發中心),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掛牌成為復旦大學附屬醫院。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上海醫學院院長桂永浩與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主任、黨委書記王興鵬代表雙方籤訂《合作共建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協議書》,並與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陳建平董事長共同為「復旦大學附屬質子重離子醫院」揭牌。
  • 上海大學
    上海大學是上海市屬、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綜合性大學,是教育部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試點,教育部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校園佔地面積近200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40萬平方米,形成了以校本部為「一體」、延長校區和嘉定校區為「兩翼」的「一體兩翼」的校園格局。
  • 「篤行致遠,砥礪前行」點掌財經迎來8周年盛典
    2020年12月17日,點掌財經迎來「篤行致遠,砥礪前行」八周年主題盛典。「從最初不足30人的團隊到如今近300人的規模化公司,首先要感謝廣大用戶的長情陪伴,是他們的支持讓公司在各個方面收穫成長,」點掌財經相關負責人由衷感嘆。在直播板塊,點掌財經累計製作輸出50+的精品財經欄目,通過9大技術平臺實現三屏聯動,當前每日PGC、UGC直播28小時,日均訪問用戶超100萬。
  • 風雨同舟,共創未來 ——中聚電池研究院成立5周年慶典紀實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五龍電動車(集團)有限公司(股票代碼:00729)中聚電池研究院迎來了5周年華誕。回首5年奮鬥路,展望未來新前程!研究院成立5周年慶典活動於2016年12月23日下午在杭州長江汽車(集團旗下新能源汽車基地)隆重舉行。
  • 上海市採用淺層地熱能每平方米補貼55元
    近日,記者從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獲悉,上海市住建委會同市發改委和市財政局重新修訂出臺了新的《上海市建築節能和綠色建築示範項目專項扶持辦法》(滬住建規範聯〔2020〕2號),進一步推進上海市建築節能和綠色建築的相關工作。
  • 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中法聯合中心王鋒/何海濤課題組聯合招聘啟事
    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是由上海市教委、上海市科委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共同建設的我國第一家免疫學研究所;是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交大醫學院國家「211工程
  • 夯實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三道防線」丨閃電評論
    今年5月12日是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這個特殊的紀念日旨在順應國民對於我國防災減災工作的訴求,並表達對災害遇難者的追思,同時提醒全體人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增強全民憂患意識,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從而使全社會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工作,努力減少災難發生,最大程度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不利影響
  • 統籌推進深化國企改革三年行動 抓好防災減災救災 確保秋季森林...
    統籌推進深化國企改革三年行動 抓好防災減災救災 確保秋季森林防火工作取得全勝 2020-09-18 0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昆蟲博物館與匯師小學共建昆蟲社團
    上海昆蟲博物館與匯師小學共建昆蟲社團 2016-10-18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10月13日,由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博物館和上海市徐匯區匯師小學共建的昆蟲社團經過兩次
  • 北京「明悅灣豆腐渣」事件追蹤 法院判住建委罰錯
    2014年10月29日,市住建委依據《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的規定,對吳某罰款1萬元,對日月公司罰款20萬元。  爭議 建設單位:住建委處罰與事實不符  對此處罰,吳某不服。  吳某訴稱,「明悅灣事件」後,市住建委作出的處罰與事實完全不符,應當予以撤銷。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院與上海市政府共建三家研究平臺
    張春海 攝  中國科學院與上海市政府共建相關研究平臺籤約和揭牌儀式7月17日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和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共同為張江藥物實驗室、G60腦智科創基地、傳染病免疫診療技術協同創新平臺揭牌,並見證了上海市松江區政府與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以及上海市奉賢區政府和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籤署傳染病免疫診療技術協同創新平臺共建協議。
  • 李季倫院士榮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本網訊 我校民盟盟員、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季倫,榮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9月19日,民盟北京市委會副主委李成貴親自為李季倫院士頒發紀念章。曾任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微生物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等;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