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意味著什麼?更多的社會責任、繁重的工作任務和家庭負擔嗎?其實,中年是每個人生命中的巔峰期,中年人也是大部分企業的骨幹力量。二三十也好,四五十也罷,問題在:你如何詮釋「工作」與「生活」。
今天,我們節選幾位作家的文章,看看在他們的筆尖下,中年意味著什麼。
到了這個歲數,你終於可以與整個世界和平相處了。因為你明白了任何事物,都有其明豔的正面,與粗糙的背面。到了中年,生命已經流過了青春湍急的峽谷,來到了相對開闊之地,變得從容清澈起來。
像被河水衝刷的船,你倉促地到了中年,體態、面容、眼神、心境都被蓋上了中年的印戳。回頭望去,鳥飛蟬噤、紅枯綠瘦,青春已溜得不見蹤影;向前看去,鶴髮雞皮、枯萎蹣跚正在逼近。
中年和正午有些相似:凝重、深邃、空曠,是生命曲線上的一個極點。站在這兒,來路一覽無餘,去路上能攪出的動靜也大致不出其右了。人生像魔術師抖開了他的包袱,不會再有太多的神秘可言了。
人們賦予這個年齡的關鍵詞是「成熟」,可生活仍會硌疼你:家人生病你擔心,孩子不聽話你生氣,工作出錯你沮喪,沒錢了你發愁……只是你學會了警惕這些灰色黴菌,不再給它們發酵生長的機會了。
——摘自汪國真《人到中年》
相應的,有的東西卻在不經意間被抽離了。不再想通過變換外形修改自己了,自己接納了自己不就等於讓世界接納了自己嗎?
現在,你會把一件衣服穿好幾年,把一部手機用到無法再用,你想在這套舊房子裡一直住到老。越來越多的同事已經開著自己的車上下班了,你卻乾脆連班車也不坐,改成了跑步上下班。由此你獲得了一種自由和力量,你依賴的東西原來很少,生存其實並不困難。生活就是這樣,當你退到了潮流的邊緣,潮流反而成了不相干的背景。
你也能和自己的工作和平相處了,不像以前那樣螞蚱似的在各個行當裡亂跳了。因為你明白了無論什麼工作,都像一塊布,各有其細緻明豔的正面,也有粗糙暗淡的背面。到了中年,生命已經流過了青春湍急的峽谷,來到了相對開闊之地,變得從容清澈起來。花兒謝了不必欷,還有果實呢。
——摘自汪國真《人到中年》
中年,是樹起的桅杆,揚起的白帆。
我一直認為,某個時期,某個社會,即使所有的青年人和老年人都中魔了,只要中年人不荒唐,事情就壞不到哪裡去。
在中年,青澀的生命之果變得如此豐滿,喧鬧的青春衝撞沉澱成了雍容華貴,連繁重的社會責任也有可能溶解為日常的生活情態。
中年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是把一切希望都寄託於自己的老年。
如今天天節衣縮食、不苟言笑、忍氣吞聲,都是在爭取著一個有尊嚴、有資財、有自由的老年。
但是,我們無數次看到了,一個窩囊的中年抵達不到一個歡快的老年。這正像江河,一個渾濁的上段不可能帶來一個清澈的下段。
習慣了鬱悶的,只能延續鬱悶;習慣了卑瑣的,只能保持卑瑣。而且,由於暮色蒼茫間的體力不支、友朋散失,鬱悶只能更加鬱悶,卑瑣只能更加卑瑣。
只有在中年樹起獨立的桅杆,揚起高高的白帆,唱出響亮的歌聲,才會有好風為你鼓勁,群鷗為你引路,找到一個個都在歡迎你的安靜港灣,供你細細選擇。
——摘自餘秋雨《中年人的魅力就在於此》
中年,是寬容與通達,是從容不迫。
中年,缺乏少年的朝氣,也缺乏老人的智慧,可中年人的平淡,中年人的憂鬱,中年人的寬容與通達,都自有一種獨特的魅力。一切都顯得那麼和諧,那麼從容不迫。
說消極點,中年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緩衝帶,使生命的變化顯得更為理智更可理解,免得情感上接受不了那突如其來的衰老。說積極點,則中年兼有青年與老年的長處,是人生最成熟的階段。
與其硬著頭皮為「中年」爭分數,不如切實冷靜地分析人到中年生理上、心理上、情感上、理智上發生的一系列變化。既能賞識其已經到來的成熟,也不掩蓋其即將出現的衰老。若如是,對人生真義或許會有較為深入的領悟。
——摘自陳平原《生生死死》
來源:讀者文摘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