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來源:《教學考試》雜誌。本號尊重原創,公益推薦,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繫我們刪除。)
考場作文架構「三三」式
文 | 程時進
《道德經》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字經》中有:「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綱者,君臣義。」「三」這個數字,在中國有著很重要的文化意義,對國人的思維有著重要的影響。
筆者試從幾何學的角度來分析其原因。「三點共面」,即由點構成面,三個點是最簡便的方法;在一定的基礎上建立立體的物體,由三個三角形的面構成的三稜錐,也是最簡便的方法。從認識事物的角度來說,如果只停留在某個點上,認識必定不夠全面;只有點面結合才可能有全面、正確地認識。「三」又代表著多,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思而後行」等。以寫作為例,《鄒忌諷齊王納諫》作為一篇藝術價值很高的經典文章,以「三」作為架構的特點,是其比較突出的藝術特徵之一。
指導學生作文,尤其是考場作文,以「三」作為架構模式,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法。
一、以主體三段架構全篇
作為議論文,重點要考慮兩個方面:既要反映比較全面的認識,又要努力把道理說得明白透徹。但是,考場的時間有限,寫作篇幅也有限,不能長篇大論。要想既能比較全面地論述自己的觀點,又符合字數的限制,最好的做法就是將中心論點拆分成三個分論點,有點有面,點面結合,從不同的角度展開論述。如果論述角度少,則難以全面、豐富。
1.直接拆分成三個分論點
下面筆者以林默涵《說「小」》一文為例。作者圍繞「小」這個論題,針對「我們這些人的毛病,往往就是犯在輕視小事情上面」,提出「切切實實做一點我們所應當做的小事情」這個觀點,將中心論點分為三個分論點——「不要拒絕小事情」「不要滿足小成績」「不要輕視小錯誤」,從三個方面論述了「小」問題裡包含的大道理。
再看鄒韜奮的《呆氣》一文,作者在第一段提出「我意以為非有幾分呆氣,勇氣鼓不起來,正氣亦將消散」的論點,具體展開論述時,也從三個方面提出了三個分論點:「研究任何學問,欲求造詣深邃者,也不可不有幾分呆氣」「委身革命事業以拯救同胞為己任者,也不可不有幾分呆氣」「欲能忠於職務,亦非具有幾分呆氣不可」。
這兩篇文章,堪稱「三三」式結構模式的範例。以此為架構,也不乏優秀的考場作文。
2019年高考全國卷Ⅰ湖北一考生《問渠那得清如許,為從勞動二字來》一文的三個分論點是:「歷史悠悠,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盛世泱泱,勞動是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未來漫漫,勞動是砥礪前行的價值底色」。江西一考生《不勞何獲,勞者榮光》一文的三個分論點是:「勞動致富,勤勞發家」「勞者美麗,勞者榮光」「勞者成才,勞者創偉業」。河南一考生《誦勞動之詩,歌奮鬥之章》一文的分論點是:「個體力量,靠勞動彰顯」「社會進步,靠勞動驅使」「國家富強,靠勞動奠基」。
2019年全國卷Ⅱ吉林一考生《青春有我,祖國必強——「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觀後感》一文的三個分論點是:「堅守愛國情」「砥礪奮鬥心」「樹立高遠志」。
2019年上海卷一考生《聞千曲而後識一聲》一文的三個分論點是:「廣泛了解、體驗,將認識對象與諸多同類事物比較,可以在對比中發現認識對象的特點」「將認識對象與諸多同類事物比較,還可以在類比中發現認識對象與其他同類事物間的共通元素,從而更深入細化地了解認識對象」「將認識對象與諸多同類事物比較,更可以在衡量中正確認識認識對象的價值」。
2019年天津卷一考生《鈿車已至杜陵路》一文以古詩句「鈿車不到杜陵路」為綱,反其義而創新立意,三個分論點是:「他們,駕駛著堅韌忘我的鈿車,行於科技發展的路上」「他們,駕駛著不畏義死的鈿車,行於社會和諧的路上」「他們,駕駛著官民同在的鈿車,行於國家富強的杜陵路上」。
2.運用逆向假設法補夠三個分論點
在具體的寫作過程中,並不是所有的話題或者論點都能夠直接拆分出三個分論點。比如「兼聽則明」這個論點,「兼聽」只是「明」的必要條件,要想達到真正的「明」,還必須要「會聽」。從邏輯關係上來講,只能是這兩個層次了。此時可以採用逆向假設的方式,用假設的方法從反面論證:如果「不兼聽」「不會聽」,就肯定不會「明」。這樣不僅補足了層次,還能夠和正面論證構成正反對比,進而增強論證的力度。
蘇洵的《六國論》,可以說是運用逆向假設法的典範。作者在第一段提出了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後,第二段集中論述分論點一:「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第三段集中論述分論點二:「不賂者以賂者喪。」不管是從歷史背景,還是從作者論證的層次來看,就只有這兩種情況,正面論證已經足夠。然而作者用逆向假設的方法補寫了第三個層次:「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不僅增加了第三層次,還從反面著筆,正反對比,更加有力地論證了中心論點。
從結構上來看,以上例文覆蓋了議論文中並列、層遞、對照三種結構方式,兩篇現代作家的例文是並列結構,幾篇考場作文都算是層遞結構,蘇洵的《六國論》則是對照含並列結構。
二、以三個層次支撐分論點
上述模式是從總體上架構,架構之後,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如何去充實血肉。在具體論述的過程中,學生常常出現的問題是或論述空洞,或沒有頭緒,或缺乏分析、論述單薄,或角度單一、論述片面等。學生作文要做到論述的內容具體充實,語言簡潔乾脆,可以採用段內三層法來支撐分論點,即圍繞每個分論點,各用三個層次加以論證。
仍以《說「小」》為例,作者圍繞「不要拒絕小事情」這個分論點,從三個側面展開論述:①遠大、高尚的理想,要靠許多切實、細小的工作來充實;②打一次打勝仗,不僅要有高明的指揮員,還要有勇敢盡職的士兵和夥夫;③偉大的革命事業,都是由許多細小的工作結合而成的。
考場作文的篇幅和時間有限,作者在論述「遠大、高尚的理想,要靠許多切實、細小的工作來充實」時的寫法更有借鑑意義。在提出觀點後,作者列舉了三個事例論述道:「巍峨宮殿,是由無數的小石塊建築起來的;一切科學的偉大發現,都不知經過多少麻煩瑣細的工作;改造舊社會的革命事業,更是非有無數的人來做無數細小的事情不可。」
再如韓愈的《師說》一文,文章主體部分的第二段,在針對現實提出「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後,用了三組對比論證:「古之聖人」與「今之眾人」,「愛其子」與「於其身」,「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
李家良老師寫的下水文《做「盛納萬物」之「器」》中的一個段落也堪稱範例:
當袁隆平把世界糧食的安全作為自己的責任與使命,年且九十的他依然忙碌於地頭田間,種下千家炊煙、萬家燈火,甚至把沙漠變成水稻的綠洲;當楊偉把航空報國作為自己的責任與使命,數十年如一日地研製,讓殲-20成為九天驕影,為祖國築起空中的鋼鐵長城;當屠呦呦把治療瘧疾作為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四十年如一日地鑽研醫學、藥學,青蒿素橫空出世救治了數以百萬計的人……他們均堅守初心且持之以恆,做自己想做的人而不是做他人眼中的人:他們是當之無愧的「國之重器」。
文段先以排比的形式列舉了三個典型事例,最後自然而有力地歸納出分論點。
這裡說的是一般要求,並不是說只能用三層,而是說儘量不少於三層。有時候因為論述內容或說理的需要,也可以是三層以上。比如蘇洵的《六國論》。在論述「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這個分論點時,具體的論證結構的第一層以「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對比,「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對比,總結出「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第二層以諸侯的「先祖父」的土地之不易與「子孫視之不甚惜」對比;第三層以「諸侯之地有限」與「暴秦之欲無厭」對比,自然而然地推出「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的結論;第四層以「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小結全段。按常規,到這裡全文就應該結束了,可作者接著又引用古人的「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用引證含比喻的論證法,更形象有力地論證了分論點。
以上所舉例文或為名家名篇,或為考場優秀作文,有些例文對學生來說借鑑難度較大。相對來說,舉三個事例論證的方式更具普遍實用價值。它們或組成排比句,如上文筆者引用的《說「小」》和教師的下水文;或構成正反對比,如《師說》。
需要補充的是,如果其中的兩個分論點論述內容較多,三者都較詳細的話,篇幅略長,採用「兩詳一略」的方式,可以取得同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