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備受關注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在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上公布,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觀察者網就中美航天合作前景,以及大眾科普等一系列問題,採訪了美國行星學會(The Planetary Society)資深編輯,著名天文學家艾米莉·拉克達瓦拉女士(Emily Lakdawalla)。
【採訪/觀察者網 武守哲】
觀察者網:上個月的月底,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天問一號」,啟動儀式上,中國收到了很多國家的賀信,其中包括國際宇航聯合會、歐洲空間局、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等等。很遺憾的是,貌似並沒有收到美國同行比如NASA的賀信,您是否了解美國有關方面對中國火星探測計劃進展的反應?
拉克達瓦拉:官方層面上沒有任何反應,主要是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中美兩國科學家在外太空探索之間的合作很不順利;但是從民間層面上看,美國同行以及航天發燒友們還是對中國火星計劃感到很興奮的,美國已經在火星登陸的無人著陸探測器也期待著有朝一日能和中國的火星車握手見面。
北京時間5月8日早上,觀察者網視頻連線了美國著名天文學家拉克達瓦拉女士
觀察者網: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加入太空競賽行列,其中包括像韓國、以色列這樣體量比較小的國家。背後的推動力有推進本國科技發展的因素;另一方面則是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拉克達瓦拉:提到民族主義,很顯然每個國家的太空計劃都和它有著密切的關係,這牽扯到各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以及為太空拓展為目標的數位化技術的發展等等。當然了,外太空項目的設立確實有可能激發該國研發航天科技的雄心,但從科學家共同體的角度來看,他們有另一個視角,就是儘可能地打破國家主權界限。
象徵「攬星九天」的任務標識,展示了獨特字母「C」的形象,匯聚了中國行星探測(China)、國際合作精神(Cooperation)、深空探測進入太空的能力(C3)等多重含義,展現出中國航天開放合作的理念與態度
當我還在布朗大學讀碩士研究生的時候,我的導師是詹姆斯·海德(James Head)教授,他向我講起一件事,當年美國和蘇聯打冷戰的時候,他的部門就和蘇聯方面合作過,互相交換研究數據,蘇聯靠著美國提供的一些數據,金星探測計劃有了突破性的進展;而美國方面得到的好處是火星項目的大幅度前進,也就是說,美國和蘇聯互通有無,雙方都突破了一些自身短板,各自都較為順利地執行了金星和火星計劃,兩國科學家數據共享帶來了積極正面的迴響。所以科學家共同體不關心數據到底在誰手裡,只要是能拿來用就行。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要對中國脫帽致敬。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的很多數據和貢獻都和美國NASA和歐空局共享。但是有趣的是,很多國家發展太空科技恰恰是想獨佔某些數據資源,並且將其設為絕密,只是把一些技術類環節拿出來國際共享。
觀察者網:2013年年底,中國的玉兔號月球車成功軟著陸於月球表面,兩年後中國國家航天局向外界公布了月球車拍攝的上千張照片。你對這些照片做了大量的工作,分門別類,排列有序,放到了網站上,讓全世界的天文愛好者都可以輕鬆下載,很棒,可否再說說其中背後的故事?
拉克達瓦拉:長久以來我就在關注全球各地的不同航天所發布的行星、宇宙照片,大量的照片尚未公布於眾,不是因為這些照片是私有的,而是對一般人來說不容易找到。它們主要是用於科學研究,主要受眾並不是廣大的天文愛好者,美國和歐洲的航天檔案館都是這樣的,這就需要有個具備相當專業知識的人站出來,去圖書館查找相關資料,把照片發掘出來,讓普通民眾也有能看到這些寶貴科技成果的機會。我非常熱愛這項惠及大眾的科普工作。
「玉兔」號月球車發回來的月球表面的圖片
觀察者網:這些照片的版權是不是屬於全人類的?
拉克達瓦拉:說實話我根本不了解相關版權的具體條款是什麼,而且我和中國航天局的科學家們聊起過這件事,他們說「我們很高興看到你做了這樣一件好事,讓普通民眾也能一飽眼福」。當然這不是中國航天局官方對我的誇讚,但沒有一家中國版權機構站出來阻止我這麼做。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以分享精神為傲,當玉兔月球車的視頻和照片傳到Youtube之後,大家都既興奮又震驚,因為這是四分之一世紀以來,人類製造的月球車再次登陸月球,並且傳回了極為寶貴的月球地表照片。
觀察者網:去年在華盛頓舉行了第70屆國際宇航聯大會,中國再次缺席。美方給出的理由是中方參會者申請籤證的時間太倉促了,導致籤證的籤發失敗了。按照我們的理解,美國主辦方是在有意刁難中國,阻止中國參與國際航空合作議程,對此,您的觀點是什麼?
拉克達瓦拉:我還是希望大家把政府官方的指令和科學界的情感分開來理解。從民間的角度,我們真的不希望這些不愉快的經歷,比如籤證問題發生在中國科學家身上。這很糟糕,我們現在都在討論月球、火星和各種深太空領域的進步,但中國在這個重大議題上卻缺席了國際宇航聯大會。
據我所知,一些美國的科學家努力讓中國同行在場,哪怕是因為各種問題本人無法抵美,但會通過其他方式保持聯絡暢通;而且當時就有兩位美國的科學家整理了中國的研究成果,和中國有關方面通過電話等方式做了溝通,然後替中國航天局做了一個報告,在現場的科學家們都聽到了,這可以部分保證中國不被完全隔離在外。
但這種狀況顯然不是最理想的,美國和歐洲科學家們時時刻刻都在關注中國的航天項目的進展。
2019年華盛頓國際宇航聯大會現場(@維基百科)
觀察者網:今年2月份,美國公布了2021財年的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預算,相比前一年,增加了13%,達到了250億美元。很多科學界人士歡呼這屆美國領導人終於開始重視NASA的立項;另一部分科學家則批評川普過於偏重NASA,僧多粥少,導致很多基礎項目缺乏資金被砍掉了。在國家撥款有限的情況下,您可否分析一下為何這一屆美國政府如此重視NASA的作用?
拉克達瓦拉:外太空探索是很燒錢的,當然用在NASA身上的這筆錢用在其他地方,還能做很多事情,但是如果考慮到美國年度總預算,那麼分攤到NASA太空探索的那一部分錢其實是很小一部分,大約只佔到1%;確實有很多專家說要拆分和削減NASA的預算,但如果這麼搞的話科學界的編制就會出問題了,就是說搞錢的渠道也會萎縮很多;所以即便是削減了NASA的預算,餘出來的錢也不會讓一般的科研工作者的經費變得更寬鬆。所以我們還是希望太空探索計劃可以幫助一批基層的科研團體。
我們可以把幫助的路徑劃分為有形的(tangible,physical)和無形的(mental)兩個維度。在有形領域,砸出去的錢並不意味著這些資金用在了火箭發射和各種人造太空飛行器研發上,而是各種基礎量化研究,有關日常生活科技的創新思維,還包括某些醫學領域,這些都來自NASA的立項,就拿當年的美國「阿波羅」工程來說,美國最終得到的收益遠遠超過了「阿波羅」項目成本本身,而且航天工程很多的技術創新轉為民用之後,極大促進了公眾日常生活質量的提升,連同對全國經濟的刺激這些都是有形領域。
無形領域就關切到大家的精神生活了,最近各國的航天工程都接連出現了幾個重大的好消息,大家看到從外天空傳回來的圖片,連連驚呼:「哇,這是火星照……」,這也算是一種給公眾提供的精神產品,很有價值,而且對有志於把航天業當未來理想的孩子們是個極大的鼓舞和激勵,當某個孩子說「我未來要當一名太空人」的時候,並不意味著他未來一定往這個方向發展,但絕對會激發他對科學的興趣,未來可能是個工程師、醫生等等,所以航天科技對下一代人的榜樣作用是無形的。
觀察者網:根據媒體報導的NASA最新的登月項目時間表,說是要到2024年或者2025年左右再次實現把太空人送上月球,您對這個計劃感到樂觀嗎?
拉克達瓦拉:不是很樂觀,而且有些擔心這個項目能否按計劃安全實施。但是我堅信,如果NASA沒有十足的把握保證太空人的安全,是肯定不會貿然實施登月計劃,如果為了著急追趕工程進度很可能會造成很大的悲劇,但我並不擔心這一點。
我所擔心的是,操之過急會損害登月項目本身的可持續發展,變成下一個「阿波羅」計劃,虎頭蛇尾了。立項和資金規劃都要立足於長遠,如果僅僅為了登月而登月,向世界大聲宣告「我們又把美國旗插上了月球」,沒有太大意義。
美國新一代登月計劃:Artemis計劃
觀察者網:您之前從學術圈跳了出來,為大眾做了很多科普工作。這次新冠狀病毒疫情在全球的蔓延讓我們逐漸重視一個問題,即偽科學和陰謀論往往比科學和真相更抓人心,而且很多普通民眾更傾向於相信一些陰謀論的判斷,背後有沒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拉克達瓦拉:這個問題很好,確實有相當一部分人很喜歡陰謀論這一套,諸如「火星上已經有生命存在了」,「UFO和外星人已經來了」,「美國人登陸月球是假的」等等確實很吸引人,這批人數量上並不佔多數,但聲浪卻非常大,那怎麼辦呢,只能把他們拉黑,我在社交媒體上已經拉黑了很多陰謀論者,我更傾向於和喜歡學習和探索的人群交流;但總的來說這個現象不會讓我很煩心。
不過很多人並不是天然的陰謀論信徒,他們只不過缺乏足夠的渠道查找真正有用的信息,只是道聽途說。又一次我在路上打車,計程車司機突然問我:「一個小行星就要馬上撞擊地球了,聽說明天地球就毀滅,大家都要死了」,我說:「沒這事,但是小行星有可能造成一些太空事故。」
所以有些人確實是知識儲備不夠,又沒有能力拓展獲取知識的渠道,我不能說這些人蠢,因為我的職業就是給大家科普,在尊重的基礎上教導啟蒙這些人,他們也會願意和你交流。
觀察者網:您剛才提到了UFO,上個月的月底,五角大樓正式公布了三段UFO視頻,引起了公眾的高度關注,很多人說外星人肯定來過地球,人類正在被外星人監控等等。
拉克達瓦拉:我聽說過,但沒有仔細研究過這個事情。關於這些UFO視頻我只能說三件事,第一,它們是「不明」( unidentified)的;第二,它們貌似在飛行(flying);第三,它們是個物體(object),所以總的來說它們是不明飛行物,其他的我們就不知道了。我不想把時間浪費在這些事情上,我手上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列印一些宇宙其他行星的照片什麼的。
觀察者網:再問最後一個問題。您對未來中美在航空領域的合作有什麼期待?雙方怎樣才能打破目前比較隔膜的狀態?
拉克達瓦拉:我絕對相信雙方還有合作的機會,中美雙方的關係可以分好幾個層面,比如在「天上」和「地上」那就很不一樣。雙方在地上不得不牽扯一些主權和領土問題,但宇宙是極其廣袤的,相比之下人類太渺小和脆弱了,人類只有合作才能把生存空間擴大。
在冷戰時代,美國和蘇聯都把飛彈對準了對方,那種劍拔弩張的氛圍讓人心有餘悸。中美雙方的科學家們要保持暢通的對話渠道,互信互利,能夠為人類未來開拓出更好的發展道路。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