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廊橋。 鍾鵬 攝
中新網溫州12月2日電(潘沁文 賴淼蓮)11月30日至12月2日,「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保護傳承研討會在浙江泰順召開,來自全國的專家學者、非遺傳承人以及閩浙兩省七縣相關非遺項目管理部門、保護機構工作人員齊聚一堂,以橋為媒、以橋會友,共話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保護傳承,共謀「抱團」申遺大計。
據悉,木拱廊橋亦稱虹橋,是一種「河上架橋,橋上建廊,以廊護橋,橋廊一體」的古老橋梁樣式,是歷史遺存給閩浙兩省七縣(福建省壽寧縣、屏南縣、周寧縣、政和縣,浙江省泰順縣、慶元縣、景寧畲族自治縣)獨有的文化瑰寶。
泰順廊橋。 林作禎 攝
「用現代化的手段造一座新橋,也許在某種程度上更省錢更快捷更堅固,但是為什麼大家卻這麼欣賞木拱廊橋呢?就是因為它包含著豐富的、具有大家共識的情感。」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說,木拱橋既是物質上的橋梁也是人與人關係的橋梁,其背後所體現的是非遺蘊藏的包容性和強大社會動員力量,這種珍貴的人與人之間的凝聚力值得被保護,值得被展示給世界。
考慮到中國古廊橋主要分布在閩浙邊境且關聯密切,閩浙兩省木拱廊橋2011年12月開始「抱團」申遺。如籤訂《中國木拱廊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備忘錄》,組建中國木拱廊橋保護與申遺聯盟、籤署《中國閩浙木拱廊橋保護與申遺聯盟協定》,通過《閩浙木拱廊橋聯合申遺三年行動計劃方案(2020-2022年)》……
期間,泰順設立專門的申遺機構,建立廊橋保護站,成立保護志願者隊及廊橋文化協會,舉辦8屆廊橋文化旅遊節、7屆中國廊橋文化論壇、5屆中國廊橋國際學術研討會,創立中國廊橋網、廊橋申遺官網,開展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活態傳承,開啟「廊橋保護立法」進程等,申遺的步子越邁越大。
泰順還先後出臺《泰順縣文化遺產保護辦法》《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單位申報評定和保護辦法》等文件,為廊橋保護傳承提供制度保障,助推技藝傳承。其中,《泰順縣文化遺產保護辦法》通過對採用傳統木拱橋營造技藝新造的橋梁,每座最高給予30萬元補助;掌握木拱橋營造技藝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和省級傳承人還可列入該縣高層次人才名錄,每年享受高層次人才津貼。
好政策激發非遺傳承新活力。據介紹,原來泰順縣只有1名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傳承人,現在已經有4個造橋團隊40多名。自2006年以來,泰順已扶持建立木拱橋營造技藝傳習所2處,新建廊橋共計40餘座,遍布該縣19個鄉鎮。
溫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朱雲華表示,木拱廊橋是浙閩兩省七縣人民世世代代守護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傳承,也是加速文旅融合、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的「金鑰匙」,各地之間要通過相互交流學習,匯聚群智,集思廣益,凝聚共識,進一步做好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傳承和保護工作,更好地發揮木拱廊橋文化旅遊產業價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