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北部的空氣汙染阻礙了陽光並減緩了北方森林的生長

2020-10-08 賣報紙的小青年


新的研究表明,西伯利亞北部的空氣汙染阻礙了陽光並減緩了北方森林的生長

俄羅斯汙染最嚴重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北端的城市諾裡爾斯克,對那裡的樹木年輪進行研究後發現,當地礦山和冶煉廠的空氣汙染至少部分製造了一種被稱為「北極變暗」的現象。

與「全球變暗」類似,這種更廣泛的區域效應發生在空氣汙染、火山噴發和塵埃等微小顆粒聚集在大氣裡時,它們部分吸收或散射太陽能,並幹擾了陽光的可利用性,影響蒸發和地貌水文學。

長期觀測和衛星測量表明,自本世紀中葉以來,到達北極表面的太陽輻射量有所減少,但目前尚不清楚這是否是由於該地區的人類汙染造成的。

如今,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繁重,無節制的開採,諾裡爾斯克附近的枯死樹木面積已蔓延至100公裡,但將不斷縮小的森林與日照減少聯繫起來的研究尚屬首次。

「儘管在歐洲大部分地區已經成功解決了硫排放和森林枯竭的問題,但對於西伯利亞而言,我們仍無法看到其影響,主要是由於缺乏長期的監測數據。」劍橋大學環境系統分析師Ulf Büntgen解釋道。

該地區是世界上汙染最嚴重的區域之一。因此,研究人員通過閱讀諾裡爾斯克市周圍生活和死去的針葉樹的上萬個年輪,試圖重建這片原始森林的生活史。

他們使用木材和土壤化學方法,繪製了諾裡爾斯克在九十年裡環境破壞的發展地圖

「我們可以看到,由於汙染水平的上升,諾裡爾斯克附近的樹木在1960年代開始大量死亡,」 研究人員的模型使用到達地面的陽光輻射來表徵大氣中的空氣汙染,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證明自70年代以來,北極變暗大大延緩了樹木的生長。

不幸的是,由於大規模的大氣環流模式,我們知道汙染物傾向於在北極大氣中累積,這意味著北部的生態系統可能特別容易受到整體全球汙染的影響。

Büntgen說:「令我們驚訝的是,工業汙染的影響範圍很廣——破壞程度表明了北方森林的脆弱性和敏感性。鑑於該生物群落的重要性,北高緯度地區的汙染水平可能對整個全球碳循環產生巨大影響。」

汙染也不是對這些珍貴生態系統(有時被稱為地球的「肺」)的唯一威脅。氣候變化似乎也正在改變北方森林的多樣性,而每年更密集,更頻繁的野火正在吞噬西伯利亞的大片土地,進一步加劇了區域性空氣汙染。

進一步的研究應著眼於空氣汙染如何通過直接吸收太陽輻射或通過其對雲的影響間接吸收太陽輻射來減少日照。

考慮到這些北方森林作為碳匯的重要性,以及它們看起來又如此脆弱,作者呼籲進一步了解工業排放對世界最北端森林的長期影響。

這項研究發表在《生態快報》上。


關注小青年了解更多趣事——

相關焦點

  • 北極變暗:汙染致陽光減少,西伯利亞原始森林大片死亡
    新的研究表明,西伯利亞北部的空氣汙染阻礙了陽光並減緩了北方森林的生長俄羅斯汙染最嚴重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北端的城市諾裡爾斯克,對那裡的樹木年輪進行研究後發現,當地礦山和冶煉廠的空氣汙染至少部分製造了一種被稱為「北極變暗」的現象。
  • 北極變暗:汙染致陽光減少,西伯利亞原始森林大片死亡
    新的研究表明,西伯利亞北部的空氣汙染阻礙了陽光並減緩了北方森林的生長俄羅斯汙染最嚴重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北端的城市諾裡爾斯克,對那裡的樹木年輪進行研究後發現,當地礦山和冶煉廠的空氣汙染至少部分製造了一種被稱為「北極變暗」的現象。
  • 熱衷狩獵、愛喝白樺茸茶 西伯利亞北方居民長壽探秘
    西伯利亞原始森林中常有猛獸出沒,而當地也允許合法狩獵。「我們每次深入林區考察,都要聘請當地有經驗的獵手當嚮導,一是避免在原始森林中迷路,二是當遇到狼、熊等猛獸襲擊時可以保護人身安全。」楊波在新西伯利亞市、伊爾庫茨克市等地從事跨境貿易投資多年,和很多當地人成為了朋友,進而對西伯利亞人的歷史文化有著深入研究。
  • 衛星圖像顯示,空氣汙染大降,義大利北部二氧化碳含量降四成
    新冠疫情蔓延導致空氣汙染大幅下降。據衛報報導,歐洲航天局的衛星圖像顯示,新冠疫情蔓延導致工廠關閉,暫時降低了全世界的空氣汙染水平。歐洲航天局的sentinel—5p衛星的數據顯示,2月1日至3月17日,亞洲和歐洲城市和工業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明顯低與去年同期。
  • 你在陽光或陰涼處種植鳶尾屬植物嗎
    常見的品種有日本須鳶尾、西伯利亞鳶尾、路易斯安那鳶尾、太平洋沿岸鳶尾以及荷蘭和英國鳶尾。鳶尾屬植物生長在美國農業部植物耐寒性區的3至10區,這取決於某些品種對寒冷或炎熱的耐受性。北部花園鳶尾在寒冷的北方氣候中生長得很好。
  • 空氣汙染嚴重影響我國光伏發電?!
    眾所周知,空氣汙染會給人們健康帶來嚴重危害,但鮮為人知的是,它還會影響太陽能發電,限制清潔能源的發展。 空氣汙染成我國光伏發電絆腳石 在眾多清潔能源中,太陽能發電是最經濟實惠的一種。
  • 空氣有毒!泰國北部成全球汙染最重地區,衛星雲圖:甚至飄到我國
    一個多月以來,中南半島的泰國成為中南半島火災中心之一,其北部地區長期籠罩在不健康的空氣裡——這一地區的空氣中堆積著高濃度的煙霧和空氣汙染物。比如當地監測數據顯示,泰國北部地區的空氣品質持續不佳。這些濃重的煙霧被認為是野外火災和農民在播種季節清理土地的燒荒產生的。
  • 被忽視的真相:森林減緩氣候變化
    受變暖影響,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的森林生長季較以往有所延長。在生長季的延長、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所帶來的「施肥」效應共同作用下,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北方森林的生長與材積速率都有所提高,全球森林的固碳能力整體上表現出「淨碳匯」(碳匯一般是指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機制,是森林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能力。當森林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大於人類生產生活排放的,就是「淨碳匯」)。
  • 研究發現大氣汙染給珊瑚礁生長布上陰影
    OFweek環保網訊:根據《自然-地球科學》的最新發現,空氣汙染的細微顆粒能夠阻礙珊瑚礁的生長。  根據1880-2000年西加勒比海地區珊瑚量的記錄數據,英國、澳洲和巴拿馬的研究人員首次發現燃燒煤炭或者木材等人類活動產生的汙染氣體如何作用珊瑚礁的生長,也包括火山爆發的影響作用。  自1950年以來,巴拿馬和貝里斯兩個地區的珊瑚礁似乎受到工業活動產生的空氣汙染的影響。
  • 西伯利亞正經歷八萬年一遇高溫,永久凍土層融化,森林起火
    據報導,俄羅斯和歐盟15日聯合公布了一項最新研究,稱西伯利亞地區正在經歷「八萬年一遇」的罕見高溫,永久凍土可能會因此融化,導致一系列地質災害。而就在不久前西伯利亞雅庫茨克市一公寓樓裂開,就是因為高溫永久凍土層融化。
  • 中國學者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區地質甲烷排放正加劇北方森林火災...
    多年凍土退化區野火現象逐漸增多,森林火災每年燒毀5-20萬公頃環極地多年凍土帶北方森林。而針對多年凍土融化釋放的甲烷氣體對局地氣溫的影響及其自燃機制與野火的關係認識還相對匱乏。東北林業大學單煒教授科研團隊成員在野外監測(受訪者供圖)中國東北多年凍土區面積約為2.9萬km2,區域內多年凍土呈島狀分布,熱狀態極不穩定,易受到外部環境,氣候和人為因素的幹擾。
  • 我國北方沙塵天氣已造成多地PM10重汙染
    1月10日以來,我國北方地區出現大範圍、高強度沙塵天氣。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及時組織專家分析,邀請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主任張碧輝對此次汙染的成因和發展趨勢進行解讀。在較強西北氣流作用下,攜帶高濃度沙塵的氣團向東南方向移動,先後影響到陝西、山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長三角地區北部。
  • 中國學者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區地質甲烷排放正加劇北方森林火災風險
    多年凍土退化區野火現象逐漸增多,森林火災每年燒毀5-20萬公頃環極地多年凍土帶北方森林。而針對多年凍土融化釋放的甲烷氣體對局地氣溫的影響及其自燃機制與野火的關係認識還相對匱乏。自1980年以來,中國東北地區的MAAT波動增加,高緯度地區出現了更加極端的升溫,特別是北部大小興安嶺的氣溫上升幅度最大。其中大興安嶺山脈的北坡是中國東北地區多年凍土較發達區域,此區域多年凍土已出現退化,且融區顯著擴展。
  • 北方出現空氣汙染過程 多城市啟動重汙染預警
    中國北方出現空氣汙染過程 多城市啟動重汙染預警中新社北京11月11日電 (記者 阮煜琳)根據最新預報結果,11日開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出現兩次汙染過程,河北省中南部、河南省所有城市已經啟動重汙染天氣橙色預警。
  • 我國北方沙塵天氣已造成多地PM10重汙染 汙染過程將於15日開始逐步...
    我國北方沙塵天氣已造成多地PM10重汙染 汙染過程將於15日開始逐步緩解 2021-01-14 14: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西安空氣品質良好,為啥還是重汙染天氣橙色預警?
    25日至30日,汙染物持續累積,局部空氣品質可達到中到重度汙染。為保護公眾健康,降低大氣汙染強度,縮短重汙染時長,11月25日上午,西安市發布了重汙染天氣橙色預警信息,從 11月25日13時起啟動重汙染天氣Ⅱ級應急響應。
  • 地質工程技術能否減緩全球變暖
    科學家近日警告說,有些人寄希望於通過在海面上製造人工白雲反射陽光以抵消全球變暖效應,然而這種做法將會使事情變得更加糟糕。該做法是指通過海上小型船隊向大氣中噴射鹽霧來製造白雲,這只是減緩全球變暖效應的「地質工程」技術方法中的一種。而研究者們正在對這類方法的實施可能性進行調查。
  • 國慶假期汙染重 北京6日前與一級優好空氣無緣
    首席攝影記者 吳寧/攝  國慶黃金周第二天,空氣品質十分不給力,全市陷入重度汙染之中。昨天上午8時, 市空氣重汙染應急指揮部辦公室發布重汙染黃色預警,這也是今年下半年以來本市首次啟動重汙染預警。業內專家認為,北方預計會出現南風多、逆溫時間長、靜穩天氣多等特點,非常不利於汙染物擴散。
  • 大樹的生長速度是否在變慢,現在的樹木比以前更「脆弱」嗎?
    它們建立森林層次和系統,為大量生物提供舒適的「庇護所」。它們保存著二氧化碳,並「保存」了森林中數十億噸的二氧化碳。大樹的根可以深入地下,吸收那裡的水分,並以水蒸氣的形式散發到空氣中。它捕捉陽光下的能量,收穫豐收:水果、鮮花和樹葉,這些都是大量森林動物的食物來源。這棵大樹是真正的叢林之王。站在一棵大樹下,我們會感受到大自然的浩瀚和自己的渺小,以及生命的長短。但是樹木卻陷入困境,它們的美好時光正在衰退。
  • 氣象局解析造成上海空氣重度汙染原因
    ,北方重汙染輸送、大氣擴散條件差、雨水偏少等多重不利因素系本輪汙染主要成因。  上海空氣重度汙染已發布霾黃色預警  22日以來,長三角出現持續性重汙染天氣。截止到今天08時,山東中北部、安徽南部、江蘇南部、上海、浙江北部普遍出現重度汙染,局部地區達到嚴重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