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有一種萌系虎鯊,魚卵呈螺旋形,牙齒構造獨特,適合捕貝殼類

2020-12-06 六維自然

在海洋世界中,虎鯊科中鯊魚並不是兇猛的鯊魚,反而是一種比較溫順的鯊魚,因為在虎鯊科已知的8種虎鯊魚,體型都比較小,體長一般在50-150釐米,其中在虎鯊科中,澳大利亞南部海岸附近就有一種萌系的虎鯊,外形比較溫順的——澳大利亞虎鯊。

澳大利亞虎鯊是一種遷徙的鯊魚,但一般都會停留在澳洲海域中,通常是夏天遷往南部,冬天則回歸北面產卵。而澳大利亞虎鯊最常出現就是在澳大利亞南部的海岸區域,特別是傑克遜港,所以澳大利亞虎鯊又稱為傑克遜港鯊魚。

澳大利亞虎鯊和虎鯊科其它虎鯊魚一樣,都以海底的海星、貝殼、蟹、蝦等為食,這是由於它們鯊魚嘴非常獨特,前面有小尖齒,後面有大臼齒狀的牙齒,沒有鋒利的牙齒,這樣鯊魚牙齒構造讓它們更善於捕食硬殼的貝殼類動物,加上澳大利亞虎鯊體長一般不超過137釐米,並不會攻擊人類。

都知道在動物世界中動物卵,鯊魚卵是最為獨特的一種,不同的鯊魚,其鯊魚卵也具有不同的形狀,其中鯊魚卵呈深色及螺旋型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形狀,澳大利亞虎鯊的鯊魚卵也是這樣獨特的形狀。

澳大利亞虎鯊卵一開始並不是堅硬,剛產下時是比較柔軟的,慢慢才變得堅硬起來,澳大利亞虎鯊卵要約10-12個月才能孵化,小澳大利亞虎鯊出生後,母澳大利亞虎鯊並不會和它們一起生活,它們在孵化後會獨自成長,長大後就變成這種萌系的虎鯊

鯊魚卵的形狀為什麼如此奇怪?這可能就是大自然中適者生存的法則,一方面鯊魚並不會照顧這些鯊魚卵,會讓它們獨自生長,這些長達15釐米長,8釐米左右的螺旋型卵,讓獵食者難於吞食,二就是這樣外形還可以使鯊魚卵牢牢地附著在海底礁石或者海草的表面,避免鯊魚卵隨著潮流飄走,讓獵食者難於發現,可以很好保護小鯊魚

澳大利亞虎鯊沒有其它鯊魚的兇猛性,但它也早已適應深海生活,那就是可以在同一時間攝食及呼吸,同時可以不用在移動時呼吸,這樣的呼吸系統,讓它們可以長時間埋伏在海底中,有利於捕食或者逃避獵食者!

關注六維自然 順其自然認識自然!

相關焦點

  • 澳洲有一種萌系的虎鯊,鯊魚卵呈螺旋型,牙齒構造獨特,適合捕食貝殼類!
    ,體長一般在50-150釐米,其中在虎鯊科中,澳大利亞南部海岸附近就有一種萌系的虎鯊,外形比較溫順的——澳大利亞虎鯊。  澳大利亞虎鯊是一種遷徙的鯊魚,但一般都會停留在澳洲海域中,通常是夏天遷往南部,冬天則回歸北面產卵。而澳大利亞虎鯊最常出現就是在澳大利亞南部的海岸區域,特別是傑克遜港,所以澳大利亞虎鯊又稱為傑克遜港鯊魚。
  • 二疊系的奇特古鯊魚,螺旋形鋸狀牙齒化石,讓2億年後人不寒而慄
    在動物世界中,不管是遠古時代,還是現代的動物,尖牙利齒都是動物們最有力的攻擊武器,特別是遠古生物的尖牙利齒更為人類所畏懼,例如鄧氏魚、巨齒鯊等牙齒,但在二疊系和三疊系中還有一種奇特的遠古鯊魚,它的牙齒令人不寒而慄,又讓人們充滿好奇,因為它們種群的牙齒是螺旋形鏈鋸狀的,所以它們又被命名為——旋齒鯊
  • 古巴有一種像長螺的蝸牛,柯氏狹頸蝸牛外殼獨特,變成長長螺旋形
    在動物世界中,蝸牛的種類非常繁多,已知的大約有四萬多種蝸牛,分布在世界各地,蝸牛也是陸地上最常見的軟體動物,人們常見的蝸牛帶著圓形的螺旋形外殼,實際上蝸牛的外殼形狀也是有很多形狀的,例如寶塔形、陀螺形、圓錐形、球形、菸斗形等等形狀,不同種類的蝸牛外殼也不一樣,這次來認識古巴中一種像長螺的蝸牛—
  • 古巴有一種像長螺的蝸牛,柯氏狹頸蝸牛外殼獨特,變成長長螺旋形
    在動物世界中,蝸牛的種類非常繁多,已知的大約有四萬多種蝸牛,分布在世界各地,蝸牛也是陸地上最常見的軟體動物,人們常見的蝸牛帶著圓形的螺旋形外殼,實際上蝸牛的外殼形狀也是有很多形狀的,例如寶塔形、陀螺形、圓錐形、球形、菸斗形等等形狀,不同種類的蝸牛外殼也不一樣
  • 愛吃海鮮的人注意:這類貝殼可能有溶血毒素
    研究資料顯示,這種藻類主要具備溶血毒素,會導致機體紅細胞及其他有核細胞裂解,人體感染後患者的尿液呈醬油色,造成腎功能衰竭。 溫州海洋環境監測中心抽檢的「米氏凱倫藻」中,已檢測出毒素存在。這種毒素通過生物鏈會進入貽貝(淡菜)、鮑魚、扇貝等貝殼類海產品體內,人食用後就容易產生中毒現象。
  • 攝影師冒生命危險拍攝鯊魚嘴中構造【高清組圖】
    攝影師冒著生命危險拍攝到了虎鯊張開大嘴的一瞬間,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虎鯊鋒利的呈臼齒狀的兩排牙齒和它的腮部。(網站截圖)  中國網1月28日訊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近日,46歲的攝影師Adam Hanlon在巴哈馬群島探險時經歷了驚現的一幕,他遇到了體型龐大的虎鯊。在成為它的「晚餐」之前,他冒著生命危險用鏡頭記錄下了虎鯊嘴裡的內部構造,包括尖利的牙齒和腮。
  • 虎鯨與虎鯊,都是「虎」,一字之差區別何在?
    老虎作為森林之王、百獸之王,高大兇猛,是一種非常霸氣的動物。而在海洋中生活的同樣有著「虎」名的虎鯊與虎鯨也是叱吒風雲的存在嗎?它們之間又有著什麼樣的區別呢?虎鯨虎鯨(學名:Orcinus orca),虎鯨屬,是一種大型齒鯨,海豚科動物。原則上可視作一種鯨魚,一種海豚。
  • 我國首次發現腳拇指呈對握狀態的翼龍化石
    蛙嘴翼龍是一類非常奇特的翼龍類群,它們的個體較小,頭骨短而寬,吻端寬闊,類似青蛙的嘴,嘴裡長有類似針的牙齒適合捕抓昆蟲,被普遍認為是以昆蟲為食的翼龍類。它們的第五趾延長、頸部短等特徵,類似喙嘴翼龍科。蛙嘴翼龍類主要發現在德國、哈薩克斯坦、蒙古和我國遼西的中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的地層中。
  • 為了保護後代,虎鯊生出了一個……「螺絲釘」?
    於是就有了這個東西:都不是,這個螺旋形的蛋一樣的東西正是虎鯊的卵以及外層的保護殼:卵殼。每年的春天和夏天,雌性虎鯊平均每隔10到14天就能生出兩個卵,每個卵都由這樣的螺旋形卵殼保護起來。卵殼的成分是某種膠原蛋白,和我們的頭髮、指甲類似,對於內部的胚胎有保護作用。
  • 4天捕10頭鯊魚 只用蠻力將虎鯊拖上岸
    近日,媒體報導澳大利亞兩漁民4天捕10頭鯊魚。然而這兩漁民4天捕10頭鯊魚的動機卻讓人哭笑不得。在澳大利亞埃斯佩蘭斯兩名域名在澳大利亞北部海岸為期4天的捕魚行動,成功捕獲10頭大型虎鯊,然而他們掉到鯊魚只為與鯊魚合照,之後再將鯊魚放回大海。你沒看錯4天捕10頭鯊魚只是為了自拍。
  • 巴哈馬一隻海龜為躲避虎鯊,奮力想爬上漁船,可還是被虎鯊咬住
    在鯊魚種類中,已知的鯊魚大約有近300種,80%種類的鯊魚體全長在1.6米以下,是比較溫順的鯊魚,但也有兇猛的鯊魚種類,例如大白鯊、虎鯊等大型兇猛鯊魚。近日在巴哈馬一處海域,Kay suvance和幾個朋友在海中釣魚,就拍攝到一隻海龜為躲避虎鯊,奮力想爬上漁船,可還是被虎鯊咬住,無法爬上漁船,幸運的是這隻海龜最終憑藉自己努力擺脫了虎鯊。
  • 擁有長長的陰莖骨,暴力致死的交配惡行,海獺抓住虎鯊想幹什麼?
    可能已經有人注意到我在第一段中寫的海獺「手裡還抓著一條大鯊魚」,感覺有些難以理解,但事實上海獺前爪的功能確實和人類的手差不多,海獺是唯一用前爪而不是牙齒捕撈魚類的海洋哺乳動物。海獺最多可潛入水下5分鐘,捕撈龍蝦、海膽、鮑魚、蛤蜊等動物,塞在腋窩裡鬆弛的皮膚皺褶中浮到海面,這時候最令人稱奇的事情發生了,因為它們往往還會同時帶上來一塊石頭。
  • 在埃及金字塔發現了成百上千的海洋貝殼化石
    研究者們從獅身人面像、奧斯裡昂豎井、山谷寺、吉薩的基奧普斯、哈夫拉、孟卡拉金字塔、阿比多斯的奧斯裡昂、塞蒂神廟和法雍的馬斯拉鯨這些地方攫取相關樣本,分析了相關的礦物學以及化學作用形成的構造。研究者們使用X射線衍射和放射性丈量的方法,這兩種方法能夠穿透固體物質以幫助我們看清其構成。
  • 為了好看,這些貝殼把自己逼成了數學家
    構造法則軟體動物的貝殼由外套膜來建造:在貝殼開口或殼口處,外套膜這個又薄又軟的器官一層層地分泌一種富含碳酸鈣的物質。要形成螺類等腹足綱動物特有的螺旋狀貝殼,僅需要遵循三個基本法則。加上扭轉,貝殼的形狀就會變成數學上所描述的一種非平面螺旋體。軟體動物製造螺旋形貝殼時只需要遵循擴張、旋轉、扭轉這幾條簡單的法則。對於一些貝殼建造者來說,故事到這裡就已經結束了,它們的居所已經如此整潔、美觀。而對於其他建造者,這種居所還需要更多裝飾。為了了解棘等裝飾結構是如何形成的,我們必須考慮貝殼生長時產生的力。
  • 溫州部分海域發生赤潮 近期最好別吃貝殼類海鮮
    針對近期我市部分海域發生赤潮現象,溫州市海洋與漁業局近日發布消費警示,提醒市民慎食貝殼類海產品,以免發生中毒。研究資料顯示,這種藻類主要具備溶血毒素,會導致機體紅細胞及其他有核細胞裂解,人體感染後患者的尿液呈醬油色,造成腎功能衰竭。  溫州海洋環境監測中心抽檢的「米氏凱倫藻」中,已檢測出毒素存在。這種毒素通過生物鏈會進入貽貝(淡菜)、鮑魚、扇貝等貝殼類海產品體內,人食用後容易產生中毒現象。不過,像蟶子、血蛤等貝類,因生活在灘涂附近,攜帶這種毒素的可能性則較小。
  • 唐冠螺:一隻長得像帽子,吃海膽捕海星的海螺
    唐冠螺屬於軟體動物中的腹足類,腹足類因足位於身體的腹面而得名,它們通常有一個螺旋形的貝殼,所以也稱為單殼類或螺類典型的腹足類頭部比較發達,上面生有口、眼及一、二對觸角。 足為塊狀,肌肉極為發達,有寬廣的面,適於在表面爬行。足的背後有一個由足腺分泌而成的厴,當身體縮入殼內後,可用厴完全關閉殼口。
  • 山東青島有個貝殼博物館 珍貴藏品全球罕見
    —龍宮翁戎螺   在山東青島,有這樣一個博物館,它以貝殼展示為主題,裡面既有號稱「海貝之王」長度足有1.3米的大硨磲,也有需用放大鏡才能看到的小沙貝,還有來自4.5億年前奧陶紀的鸚鵡螺化石。   其中,龍宮翁戎螺是青島貝殼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它主要分布於中國南海、臺灣、釣魚島及印度洋和日本等沿海,棲息在80——200米深海,龍宮翁戎螺是「翁戎螺」中體型最大的一種,直徑約10——23釐米,青島貝殼博物館展出的龍宮翁戎螺直徑為22釐米。
  • 高清:青島有個貝殼博物館 珍貴藏品全球罕見
    ,它以貝殼展示為主題,裡面既有號稱「海貝之王」長度足有1.3米的大硨磲,也有需用放大鏡才能看到的小沙貝,還有來自4.5億年前奧陶紀的鸚鵡螺化石。    其中,龍宮翁戎螺是青島貝殼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它主要分布於中國南海、臺灣、釣魚島及印度洋和日本等沿海,棲息在80——200米深海,龍宮翁戎螺是「翁戎螺」中體型最大的一種,直徑約10——23釐米,青島貝殼博物館展出的龍宮翁戎螺直徑為22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