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發現腳拇指呈對握狀態的翼龍化石

2021-02-28 北京自然博物館

由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人員和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呂君昌研究員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在遼寧建昌喇嘛洞的九佛堂組發現一新的蛙嘴龍類化石,將其命名為喇嘛洞黃昏翼龍(Vesperopterylus lamadongensis)。這一研究的成果最近發表在倫敦地質學會專刊上。

蛙嘴翼龍是一類非常奇特的翼龍類群,它們的個體較小,頭骨短而寬,吻端寬闊,類似青蛙的嘴,嘴裡長有類似針的牙齒適合捕抓昆蟲,被普遍認為是以昆蟲為食的翼龍類。它們的第五趾延長、頸部短等特徵,類似喙嘴翼龍科。

蛙嘴翼龍類主要發現在德國、哈薩克斯坦、蒙古和我國遼西的中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的地層中。加上剛命名的黃昏翼龍,目前共發現有5個屬:蛙嘴翼龍,蛙頜翼龍,寧城翼龍,樹翼龍及黃昏翼龍。

黃昏翼龍發現於早白堊世九佛堂組中,是目前世界上地質年代最新的蛙嘴翼龍類,它具有明顯的尾巴,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其腳拇指呈對握狀態,是蛙嘴翼龍也是翼龍類的首次發現。黃昏翼龍具有以下特徵:頭骨相對較小,長度與寬度之比為79.1%;頭骨的後部圓滑,尾部具有小於15個尾椎;第I至III掌骨長度相等;第IV附蹠骨短於第II及第III;烏喙骨稍微長於肩胛骨;肱骨、第3翼指骨及脛骨長度相當以及腳拇指呈對握狀態。

↑ 喇嘛洞黃昏翼龍的照片及線條圖

↑ 黃昏翼龍的腳部及尾部構造:對握的腳拇指及彎曲的尾部

↑ 復原圖 由趙闖繪製

黃昏翼龍是第一件發現於我國的具有明顯短的尾部以及層位是最年輕的蛙嘴翼龍類。它的對握的腳拇指顯示它可能具有適應抓握狀的功能,適於爬樹捕抓昆蟲,它的彎曲的尾部也可能幫助其倒掛在樹枝上,類似於現生的某些蝙蝠類。

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基金及地調項目的聯合資助。

相關焦點

  • 新疆發現翼龍化石 三維立體胚胎化石16枚
    12月1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汪筱林研究員帶領科考隊在新疆哈密考察十餘年,發現了這份令科學家驚喜的化石標本。215枚翼龍蛋,呈橢圓形,長軸多約為6釐米。其中,有16枚翼龍蛋是含有三維立體結構的胚胎化石,這是人類的首次發現。
  • 世界首次!新疆哈密發現三維翼龍胚胎化石
    □新華社記者 王菲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哈密市人民政府1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員汪筱林領導的新疆哈密科考隊,經過十餘年連續的野外科考工作,在哈密戈壁下白堊紀地層中發現並搶救性採集了一件超過200枚翼龍蛋、胚胎和骨骼化石三維一體保存的重要標本,其中16枚翼龍蛋含有三維胚胎,是全世界首次發現三維翼龍胚胎化石。
  • 新疆哈密現「翼龍伊甸園」 全球首次發現立體保存翼龍胚胎化石
    央廣網哈密12月2日消息(記者吳卓勝)「發現史前伊甸園,破解翼龍生命史,大量3D翼龍蛋與胚胎化石全球首現」新聞發布會昨天在新疆哈密舉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員汪筱林領導的新疆哈密科考隊經過十多年的野外考察,發現了「翼龍伊甸園」。
  • 遼西發現盤古翼龍化石
    本報北京6月20日電(記者張蕾)科研人員在遼寧省凌源市四合當鎮的九佛堂組發現一種新的翼龍化石——劉氏盤古翼龍,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日的《地質學報》英文版上,標本保存在中國北票翼龍化石博物館。
  • 遠古翼龍能夠像蝙蝠一樣倒掛在樹枝上
    石板上的翼龍 圖註:黃昏翼龍化石,圖片來自論文 熱河生物群作為中國最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產地不僅發現了數量眾多的羽毛恐龍,而且還發現了許多翼龍新品種在位於遼寧省建昌縣喇嘛洞的中生代地層中,發現了一塊保存有完整動物化石的石板。當看到化石中異常細長的前肢骨骼化石時,古生物學家就能夠判斷這是一隻翼龍。來自喇嘛洞的化石吸引了眾多古生物學家的注意,北京自然博物館和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組成團隊研究石板上的翼龍。
  • 發現恐龍新物種!科學家首次在非洲發現翼龍化石,翼展長達4米
    隨著英國古生物學家發掘出一種會飛的翼龍新物種,恐龍的發現受到了極大的歡迎。這種有翼恐龍是自2月以來發現的第四種恐龍,也是在非洲土地上發現的第一種。翼龍是不太為人所知的恐龍的近親,其特徵是它們的飛行能力。據樸茨茅斯大學的古生物學家稱,翼龍化石通常在歐洲、中國和巴西被發現。
  • 1978年,甘肅慶陽發現的翼龍化石,價值很高
    再比如:1978年,甘肅慶陽發現的翼龍化石,也說明了這一點。下面,我們簡單來聊聊1978年,甘肅慶陽發現翼龍化石的大致過程。當古生物專家看到那層紫紅色砂巖中,留存的化石殘片,便初步認定:這是翼龍化石。翼龍?翼龍是什麼?
  • 化石翼龍大作戰
    外貌化石翼龍的身體是灰色的,翅膀上有部分是紫色的,原形與白堊紀的翼龍很像,它有四隻鋒利的爪子。它的牙齒呈鋸齒狀,便於撕裂獵物。化石翼龍超級進化前的樣貌是復活不完全的結果。性別差異化石翼龍沒有性別差異。特殊能力性情化石翼龍是一種性情兇暴的古代寶可夢,是當時的天空王者。棲息地遠古時期的化石翼龍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到處飛行。現在的化石翼龍大多數由琥珀中的恐龍基因復活而來。飲食因為有鋒利的爪牙,化石翼龍被認為是肉食性寶可夢。
  • 億年「翼龍伊甸園」胚胎化石首現,原來翼龍是卵生?
    200枚翼龍蛋化石以及大量翼龍骨骼化石,幫助還原了這一史前「空中霸主」的發育成長史。其中,有16枚含有三維立體的翼龍胚胎化石,系人類首次發現。砂巖中保存的兩百多個翼龍蛋(圖片來自網絡)翼龍VS恐龍,傻傻分不清楚一直以來,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就是把翼龍當做恐龍。
  • 中國發現世界首枚翼龍胚胎化石 證明了翼龍與鳥類一樣是卵生而非胎生
    據新華社北京6月10日電 我國科學家日前在遼西熱河生物群中發現世界上第一枚翼龍胚胎化石,證明翼龍與其它爬行動物和鳥類一樣是卵生的而非胎生的。  汪筱林與周忠和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員。據他們介紹,一個幾乎完整關聯的翼龍胚胎化石骨架全部處在橢圓形蛋殼中,蛋的最大長度53毫米,最大寬度41毫米。胚胎化石骨架保存非常精美完整。
  • 中國首次發現早白堊紀真蜥腳類恐龍化石
    中法古生物學家的一項合作研究證實,在廣西扶綏縣、年代大約為1.3億年前的那派組地層中發現的恐龍化石,是真蜥腳類恐龍的一個新屬種——「何氏六榜龍」,這是中國首次發現白堊紀早期真蜥腳類恐龍。它的發現為研究此類恐龍演化的複雜性提供了化石證據,也對研究我國南方地區該時期的古地理、古氣候及古環境等具有重要意義。
  • 呂君昌專訪:此次化石新發現解決了翼龍性別鑑定之謎
    然而,科學界一直沒能找到判斷翼龍性別的直接證據,所有的結論亦只是推想。 現在這個100多年以來科學界懸而未決的難題,終於被攻克了。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呂君昌博士主持,浙江自然博物館和英國雷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最近發現了與蛋保存在一起的雌性翼龍化石。
  • 探秘「翼龍公園」
    在這裡,「沉睡」著數以千萬計的翼龍化石,因此被考古學家們形象地稱為「翼龍公園」。2005年,中科院古脊椎所的考古學家們在這裡發現了幾小塊非常破碎的骨骼,後經鑑定為翼龍化石,從此揭開了哈密翼龍重大發現和研究的序幕。通過十多年的戈壁野外考察,哈密成為我國又一重要的翼龍化石寶庫。
  • 圖文:我國發現飛行的爬行動物新類群化石(3)
    圖文:我國發現飛行的爬行動物新類群化石(3) 點擊進入>>> 這是遼寧省西部「吉大翼龍」化石的發現地(資料照片)。近日,一種早白堊世飛行的爬行動物新類群化石――「吉大翼龍」化石在遼寧省西部地區被發現。 該化石是由我國著名恐龍研究專家、吉林大學、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董枝明教授及其率領的吉林大學古脊椎動物課題組完成的。據董枝明介紹,「吉大翼龍」化石發現於遼寧省西部朝陽地區上河首的早白堊世地層,距今約1.3億年。
  • 新疆發現翼龍化石研究價值如何?中國十大恐龍化石排名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介紹,十餘年間,科考隊考察面積達2000多平方千米,翼龍面積約幾十平方千米,一平方米差不多存在一個翼龍個體。    翼龍3D還原圖。繪畫:趙闖;科學指導:汪筱林新疆發現翼龍化石研究價值如何?
  • 中國第一具翼龍化石最新研究:揭秘顎區特徵演化與生態習性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4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4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汪筱林研究員團隊對中國發現的第一具較完整的翼龍化石骨架——魏氏準噶爾翼龍的頭骨顎區研究獲得新進展:發現準噶爾翼龍在顎區的主要特徵變化集中在翼骨的形態上,並通過喙、牙齒等相關研究,進一步佐證準噶爾翼龍具有挖掘捕食泥沙中貝殼類食物等生活習性。
  • 【酷新聞】科學家在新疆哈密找到「翼龍伊甸園」 首次發現三維保存的翼龍胚胎!
    科學家在新疆哈密找到「翼龍伊甸園」 首次發現三維保存的翼龍胚胎 科學家在新疆哈密找到「翼龍伊甸園」 首次發現三維保存的翼龍胚胎新疆哈密戈壁中發現並搶救性採集了一件超過200枚翼龍蛋、胚胎和骨骼化石三維一體保存的重要標本,其中16枚翼龍蛋含有三維立體的胚胎化石
  • 古生物學家在遼寧發現翼龍化石,它只有一個手掌的大小
    翼龍就是一種有大有小的恐龍,這種恐龍因為長著翅膀能夠在天上飛而被稱為「翼龍」。大的風神翼龍其臂展超過了十米,應該是地球上最龐大的飛行動物了。而小的翼龍究竟有多小呢?翼龍中有一種特別小的種類叫做「森林翼龍」,它還是在中國被發現的。古生物學家在中國遼寧省葫蘆島的一個地方進行考察的時候,發現了一些比較細小的化石。
  • 天山哈密發現世界最大最富集翼龍化石遺址
    這支新疆哈密科考隊與地方合作,在當地發現一處新的白堊紀翼龍動物群。這一翼龍化石分布區,不但是世上已知最大和最富集的翼龍化石產地,也是目前唯一一處三維立體保存的翼龍蛋和雌雄個體共生化石遺址。(記者 徐瑞哲)  翼龍是會飛的爬行動物,比鳥類早約7000萬年飛向天空。
  • 我國發現能飛行的爬行動物新類群
    吉大翼龍    12月22日,在吉林大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研究中心化石陳列館首次展示了前不久在我國遼西首次發現的、早白堊世爬行動物新類群——翼龍化石模式標本及其研究成果,這也是我國科學家在遼西「熱河生物群」爬行動物領域研究所取得的一項新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