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發現盤古翼龍化石

2020-11-24 光明數字報

    本報北京6月20日電(記者張蕾)科研人員在遼寧省凌源市四合當鎮的九佛堂組發現一種新的翼龍化石——劉氏盤古翼龍,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日的《地質學報》英文版上,標本保存在中國北票翼龍化石博物館。

 

    盤古翼龍標本為一個幾乎完整的下頜,共有36顆長而彎曲且具有尖銳齒尖的牙齒。牙齒橫截面呈圓形,齒間間距寬,下頜縫合部長度佔下頜總長度的20%。熱河生物群中九佛堂組的翼龍化石曾經被認為主要以沒有牙齒的類型為主。盤古翼龍在九佛堂組被發現,既增加了九佛堂組有牙齒翼龍的種類,也說明在九佛堂組中有牙齒的種類仍然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盤古翼龍下頜那些向內上方彎曲的尖銳而細長的牙齒形成槽狀,適於捕魚或濾食的構造,說明為了適應環境,翼龍類演化出了不同的攝食技巧。」該化石的主要研究者、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呂君昌表示。

 

    據呂君昌介紹,新的翼龍之所以被命名為劉氏盤古翼龍,取義於盤古作為中國神話體系中最古老的神,既是開天闢地的巨人,也是宇宙的創造者;種名則來自於提供標本以供研究者的姓氏。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發現新翼龍盤古翼龍
    劉氏盤古翼龍的生活情境復原圖(趙闖繪製)   本報訊(記者唐鳳)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呂君昌與中國北票翼龍博物館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合作,在遼寧省凌源市四合當鎮九佛堂組發現一種新翼龍化石——劉氏盤古翼龍。
  • 遼西古生物化石:讓人歡喜讓人憂
    遼西為什麼會蘊藏著如此豐富而精美的古生物化石
  • 中國發現世界首枚翼龍胚胎化石 證明了翼龍與鳥類一樣是卵生而非胎生
    據新華社北京6月10日電 我國科學家日前在遼西熱河生物群中發現世界上第一枚翼龍胚胎化石,證明翼龍與其它爬行動物和鳥類一樣是卵生的而非胎生的。  汪筱林與周忠和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員。據他們介紹,一個幾乎完整關聯的翼龍胚胎化石骨架全部處在橢圓形蛋殼中,蛋的最大長度53毫米,最大寬度41毫米。胚胎化石骨架保存非常精美完整。
  • 天山哈密發現世界最大最富集翼龍化石遺址
    這支新疆哈密科考隊與地方合作,在當地發現一處新的白堊紀翼龍動物群。這一翼龍化石分布區,不但是世上已知最大和最富集的翼龍化石產地,也是目前唯一一處三維立體保存的翼龍蛋和雌雄個體共生化石遺址。(記者 徐瑞哲)  翼龍是會飛的爬行動物,比鳥類早約7000萬年飛向天空。
  • 億年「翼龍伊甸園」胚胎化石首現,原來翼龍是卵生?
    200枚翼龍蛋化石以及大量翼龍骨骼化石,幫助還原了這一史前「空中霸主」的發育成長史。其中,有16枚含有三維立體的翼龍胚胎化石,系人類首次發現。砂巖中保存的兩百多個翼龍蛋(圖片來自網絡)翼龍VS恐龍,傻傻分不清楚一直以來,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就是把翼龍當做恐龍。
  • 中國遼西——世界古生物化石寶庫,填補完善達爾文進化論的寶地
    了解生物考古以及喜歡化石的朋友對遼西古生物一定不陌生。這裡是享譽世界的中生代珍稀生物化石富集地區,是世界自然遺產珍貴的一部分,被譽為「世界古生物化石寶庫」、「中生代古生物化石聚寶盆」。這裡不但是生物考古學極為關注的地方,也是化石收集和收藏者嚮往的寶地,並且形成了一種獨有的遼西生物化石產業,這些在世界範圍內都是很少見的。那麼為什麼遼西地區有著如此豐富的古生物化石呢?還得從這裡獨有的生態環境條件以及化石形成過程說起。
  • 科學家發現世界上最小的樹棲翼龍
    大部分翼龍生活在海岸和湖泊環境,它們主要以魚類為食,只有很少一部分翼龍被認為具有樹棲生活方式,其中部分以昆蟲為食。森林翼龍是目前已知最適應樹棲生活方式的翼手龍類。近年來,在遼西、冀北和內蒙古東南部等熱河生物群核心分布區發現的大量化石生物如帶羽毛的馳龍類、鳥類和哺乳動物,其中許多都具有樹棲的生活習性。
  • 我國首次發現腳拇指呈對握狀態的翼龍化石
    由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人員和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呂君昌研究員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在遼寧建昌喇嘛洞的九佛堂組發現一新的蛙嘴龍類化石,
  • 圖文:我國發現飛行的爬行動物新類群化石(3)
    圖文:我國發現飛行的爬行動物新類群化石(3) 點擊進入>>> 這是遼寧省西部「吉大翼龍」化石的發現地(資料照片)。近日,一種早白堊世飛行的爬行動物新類群化石――「吉大翼龍」化石在遼寧省西部地區被發現。 該化石是由我國著名恐龍研究專家、吉林大學、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董枝明教授及其率領的吉林大學古脊椎動物課題組完成的。據董枝明介紹,「吉大翼龍」化石發現於遼寧省西部朝陽地區上河首的早白堊世地層,距今約1.3億年。
  • 中國第一具翼龍化石最新研究:揭秘顎區特徵演化與生態習性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4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4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汪筱林研究員團隊對中國發現的第一具較完整的翼龍化石骨架——魏氏準噶爾翼龍的頭骨顎區研究獲得新進展:發現準噶爾翼龍在顎區的主要特徵變化集中在翼骨的形態上,並通過喙、牙齒等相關研究,進一步佐證準噶爾翼龍具有挖掘捕食泥沙中貝殼類食物等生活習性。
  • 中國翼龍飛躍6000公裡,在黎巴嫩被發現!
    中國翼龍飛躍6000公裡,在黎巴嫩被發現!翼龍是中生代最常見的飛行動物,依靠覆蓋著翼膜的雙翼,它們能夠衝破山川的阻隔,飛向廣闊的遠方。最近古生物學家在地中海之濱的黎巴嫩發現了一種新翼龍,研究發現它們的祖先生活在中國。
  • 拯救遼西古生物化石刻不容緩
    2002年7月,瀋陽海關破獲一起特大古生物化石走私案,包括韓國人在內的6名犯罪嫌疑人被抓獲,追繳古生物化石2300多件,許多是國家二級保護化石,堪稱無價之寶。   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任東:中國化石在國外商店、拍賣行裡、博物館裡都可以見到,很多化石都是遼西的化石。像昆蟲、還有一些鳥類、魚類重要的化石都產於中國。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周忠和:到目前為止,已經有數百件孔子鳥化石,流失到了日本,德國、美國等很多國家和地區。
  • 新疆發現翼龍化石 三維立體胚胎化石16枚
    12月1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汪筱林研究員帶領科考隊在新疆哈密考察十餘年,發現了這份令科學家驚喜的化石標本。215枚翼龍蛋,呈橢圓形,長軸多約為6釐米。其中,有16枚翼龍蛋是含有三維立體結構的胚胎化石,這是人類的首次發現。
  • 世界上最大的翼龍:披羽蛇翼龍
    翼龍:最早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中生代三疊紀出現在地球上的翼龍是最早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但有人懷疑它只是徒有虛名,充其量只能在天空滑翔。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因其大腦中處理平衡信息的神經組織相當發達,翼龍不僅能像鳥類一樣飛翔,而且很可能是飛行能手。美國俄亥俄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使用計算機分層造影掃描技術,依據化石建立了翼龍大腦的三維圖像。圖像顯示,翼龍的小腦葉片相當發達,其質量佔腦質量的7.5%,是目前已知的脊椎動物中比例最高的。
  • 新疆哈密現「翼龍伊甸園」 全球首次發現立體保存翼龍胚胎化石
    央廣網哈密12月2日消息(記者吳卓勝)「發現史前伊甸園,破解翼龍生命史,大量3D翼龍蛋與胚胎化石全球首現」新聞發布會昨天在新疆哈密舉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員汪筱林領導的新疆哈密科考隊經過十多年的野外考察,發現了「翼龍伊甸園」。
  • 1978年,甘肅慶陽發現的翼龍化石,價值很高
    再比如:1978年,甘肅慶陽發現的翼龍化石,也說明了這一點。下面,我們簡單來聊聊1978年,甘肅慶陽發現翼龍化石的大致過程。當古生物專家看到那層紫紅色砂巖中,留存的化石殘片,便初步認定:這是翼龍化石。翼龍?翼龍是什麼?
  • 新疆發現翼龍化石研究價值如何?中國十大恐龍化石排名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介紹,十餘年間,科考隊考察面積達2000多平方千米,翼龍面積約幾十平方千米,一平方米差不多存在一個翼龍個體。    翼龍3D還原圖。繪畫:趙闖;科學指導:汪筱林新疆發現翼龍化石研究價值如何?
  • 新疆哈密發現三維翼龍胚胎化石
    □新華社記者 王菲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哈密市人民政府1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員汪筱林領導的新疆哈密科考隊,經過十餘年連續的野外科考工作,在哈密戈壁下白堊紀地層中發現並搶救性採集了一件超過200枚翼龍蛋、胚胎和骨骼化石三維一體保存的重要標本,其中16枚翼龍蛋含有三維胚胎,是全世界首次發現三維翼龍胚胎化石。
  • 我國發現能飛行的爬行動物新類群
    吉大翼龍    12月22日,在吉林大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研究中心化石陳列館首次展示了前不久在我國遼西首次發現的、早白堊世爬行動物新類群——翼龍化石模式標本及其研究成果,這也是我國科學家在遼西「熱河生物群」爬行動物領域研究所取得的一項新的科研成果。
  • 古生物學家在遼寧發現翼龍化石,它只有一個手掌的大小
    翼龍就是一種有大有小的恐龍,這種恐龍因為長著翅膀能夠在天上飛而被稱為「翼龍」。大的風神翼龍其臂展超過了十米,應該是地球上最龐大的飛行動物了。而小的翼龍究竟有多小呢?翼龍中有一種特別小的種類叫做「森林翼龍」,它還是在中國被發現的。古生物學家在中國遼寧省葫蘆島的一個地方進行考察的時候,發現了一些比較細小的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