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到有,從貧到富,五年來,在荊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的幫扶下,紙廠河鎮蔡家橋村從昔日窮苦小村莊搖身變成了如今村民的幸福家園。
蔡家橋村是省級貧困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9戶、266人。2015年,荊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來到蔡家橋村,以「強基礎、興產業、促脫貧」為首要目標,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一對一」解難題
蔡家橋村村民楊永忠,一家4口靠種田維持生計,可孫子在2010年不幸被診斷為血友病,每年幾十萬元的治療費用讓這個家庭一貧如洗。
2014年,楊永忠被列為貧困戶。2015年,在荊州中院工作小組和村兩委的幫扶下,楊永忠開始發展種養殖業,緩解了家庭經濟壓力,孫子的醫療保障也得到了落實,每年治療僅需自費5000元。2018年,楊永忠成功摘下了貧困戶的帽子。
據了解,中院駐村工作組與村兩委共同配合,對村裡的89戶貧困戶「一對一」幫扶,保證每年不少於四次走訪慰問,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
產業添動力
2015年以前,蔡家橋村始終困於「沒有村集體經濟收入」的窘境。窮則思變,駐村工作組決定,將提升村集體收入定為幫扶工作的首要任務。
他們因地制宜,先後建造兩處50千伏光伏發電站,開發100畝荒山集中流轉,建立8個蔬菜大棚並引進合作社發展訂單農業。
如今,產業發展初成氣候,蔡家橋村集體經濟每年收入可達15萬元左右,村民收入水漲船高。
獎補助力發展。荊州中院每年固定投入12萬元,用於村裡產業獎補、醫療幫扶、教育扶貧和公益崗位,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環境整治,舊村展新顏
富起來,為了美起來,工作組開始著眼於村裡的人居環境建設,整合項目資金,幫助村裡修建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及文化廣場,進行危房改造,新建用於五保戶、無房戶集中安置的連片住房。組織修建溝渠10000米,生產道14000米,通村通組公路3000米,開挖堰塘40口,安裝路燈140盞。
「生活好起來了,環境也美起來了,彼此見面臉上只有笑容了……」村民肖習勤說。
目前,蔡家橋村88戶貧困戶,263人成功脫貧。但持續奔小康的進行曲,仍在田間地頭奏響。
來源:駐村工作隊
2020年第113期
總第521期
原標題:《松滋蔡家橋變形記:從無到有 從貧到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