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德列·薩哈羅夫(1921-)近照 |
![]() 50年前的8月12日,前蘇聯氫彈試驗大獲成功。 |
今年8月12日是前蘇聯氫彈試驗50周年。俄羅斯《消息報》8月7日在為紀念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刊發回憶文章。文章指出:1953年8月12日,前蘇聯在今哈薩克斯坦東北部城市塞米巴拉金斯克的一處靶場上進行了世界上首次氫彈試驗。這是前蘇聯進行的第4次核試驗。這顆代號為РДС―бс的氫彈爆炸當量高達40萬噸,相當於40萬噸TNT黃色炸藥同時爆炸的威力,是美國或蘇聯第一顆原子彈威力的20倍!試驗成功以後,蘇聯傑出的核物理學家、第一顆原子彈研製工作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時年50歲的蘇聯科學院院士伊格爾·庫爾恰託夫,對年僅32歲的青年物理學家安德列·薩哈羅夫畢恭畢敬地說:「這可多謝你啦,蘇聯的救星!」
眾所周知,在研製原子彈的過程中,情報部門情報曾經幫過前蘇聯科學家的忙。然而,前蘇聯的氫彈卻險些毀在情報部門手裡。從大名鼎鼎的克勞斯·福克斯手中弄到的那份資料曾經讓美國人和前蘇聯物理學家都先後進入過死胡同。由揚·澤利多維奇院士領導的小組僅為檢查這份錯誤百出的資料就浪費了6年時光。情報部門還提供過一份關於丹麥物理學家、現代物理學創始人之一尼爾斯·珀爾認為「超級炸彈」根本不現實的資料。
對於氫彈,蘇聯科學家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只是要把這套想法的前景證明給後來全力推動氫彈研究的史達林和貝利亞很不容易且要冒大風險。
研製氫彈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智力競賽。為了研製原子彈,首先要解決一系列工程技術問題,並且要在礦場和各類工廠裡面開展大規模的工作。研究氫彈則需要一系列新的科研方向和新人才的出現。這些新的人才包括高溫等離子物理學家、超高密度能量物理學家和異常壓力物理學家。並且首次求助於數學模型。當時在美國,馮·卡門類型的電子計算機已經很普遍。前蘇聯在計算機方面落後於美國,蘇聯科學家們雖然使用簡陋的計算器,但通過採用巧妙的計算方法彌補了這一缺陷。
蘇聯贏得了這場比賽!這要歸功於安德列·薩哈羅夫想出了一套可供選擇的氫彈構造示意圖。而他當時不過是澤利多維奇院士領導的小組裡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1949年,他就提出過「分層」的設想。根據這一設想,使用鈾―238作為有效的核材料,而在生產武器級鈽的過程中鈾―238向來被看作是垃圾。假如用這類「廢料」轟擊能量含量10倍於裂變中子的熱核聚變中子的話,每獲得1000噸當量能量的代價可減少許多倍。熱核燃料離子化收縮現象是前蘇聯第一顆氫彈的理論基礎,這種收縮現象至今仍被稱為「薩(薩哈羅夫)化現象」。前蘇聯物理學家、蘇聯科學院院士維塔利·金茲堡則提出拿鋰的氘化合物作為熱核燃料。
前蘇聯研製原子彈和研製氫彈的工作是同時進行的。1950年初,貝利亞擔任主席的專門委員會做出了一個關於加速工作的決定,即按照薩哈羅夫的結構加緊研製100萬噸當量的氫彈(即爆炸威力相當於100萬噸TNT炸藥的氫彈),並且把氫彈試驗的時間定為1954年。
1952年11月1日,美國在埃盧格魯博珊瑚島上試驗了一個名為「邁克」的熱核裝置,其能量釋放當量為1000萬噸TNT,這是美國當年在廣島投下的原子彈威力的500倍。「邁克」是一個大小相當於一幢二層小樓的龐然大物,其爆炸威力超出了人們的想像力。爆炸產生的中子流十分強大,並且讓人們發現了兩種新的元素--鑀和鐨。
前蘇聯對研製氫彈可謂全力以赴。無論是史達林逝世還是逮捕貝利亞,都未能阻止這項工作的繼續。1953年8月12日,終於在塞米巴拉金斯克成功地試驗了世界上第一顆真正的氫彈!在核試驗期間,第一次爆炸就釋放出82%的鍶―90和75%的銫―137。當時對於放射性汙染問題,任何人都沒有想過。
第一顆氫彈的試驗成功推動了前蘇聯宇航事業的發展。這次核試驗結束後,科羅廖夫特別設計局就受命為這種氫彈研製運載工具——洲際彈道飛彈。這種洲際彈道飛彈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上了太空,乘坐這顆衛星上天的就是世界上第一位太空人尤裡·加加林!
1955年11月6日,前蘇聯首次進行了從圖―16飛機上投擲氫彈的試驗。美國直到1956年5月21日才進行了同類試驗。此次試驗在平民中造成了傷亡。試驗結束後,蘇聯物理學家、蘇聯科學院院士伊格爾·塔姆要求他的同事們放棄先前的想法,甚至放棄讓蘇聯引以為自豪的「分層」思想尋找全新的途徑。他說:「我們至今所做的一切誰都不需要了,我們失業了。但我相信幾個月以後我們是一定會達到創新的目的的。」
1954年春季,前蘇聯的物理學家們接受了一種新的爆炸理論,這種理論的首創者就是澤利多維奇和薩哈羅夫。1955年11月22日,一架圖―16飛機在塞米巴拉金斯克靶場上空投下了一顆設計威力高達360萬噸當量的氫彈。這顆氫彈的破壞半徑竟長達350公裡,試驗期間有人傷亡,塞米巴拉金斯克城也遭到一定破壞。
此後,世界便掀起了曠日持久的軍備競賽。事實上,自1955年起前蘇聯的核軍備已經達到了同美國並駕齊驅的水平。在這一點上,前蘇聯傑出的核物理學家安德列·德米特裡耶維奇·薩哈羅夫功不可沒,儘管這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後來曾長期作為前蘇聯「最著名的持不同政見者」蜚聲全世界。(編譯:趙德成)
轉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