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的1月7日下午一點,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枚實用氫彈(其實就是後來所說的戰術氫彈)在新疆爆炸成功,中國自己研製的氫彈具有了實戰能力,標誌著中國從此刻開始就真正可以運用氫彈進行作戰了。
1967年,我國成功研製了第一枚氫彈,爆炸當量可達幾十萬到上百萬噸。但是,光有大當量氫彈還不夠,還得研製更多種類的戰術氫彈,能夠控制威力,才能夠在實戰中更加靈活地使用。早在第一枚氫彈成功爆炸時,國內就開始了氫彈的小型化、實用化工程,最終誕生了一款體積較小、能夠用強五強擊機攜帶的戰術氫彈——"狂飆一號"。
1972年1月7日,第五師十四團的團長楊國祥,將要駕駛強五甲型戰機執行戰術氫彈的實彈投擲任務。當時的天氣情況很糟糕,下著大雪。楊煥民司令都擔心地問到,這種天氣行不行?楊國祥堅定地說到,楊司令,就算是下刀子也要完成任務。隨後,楊國興駕駛強五攜帶氫彈實彈按照計劃準時升空。
氫彈投出後爆炸成功,隨著一朵蘑菇雲的升起,中國終於擁有了實用化的戰術氫彈,可以對包括裝甲集群、後勤樞紐等目標發起戰術核打擊,大大強化了中國的國防能力,測試任務圓滿完成。
楊國祥開著強五返航,此時的雪是越下越大,能見度也越來越差。但是,楊國祥沉著冷靜,憑著他優秀的駕駛技術和此前豐富的經驗,準確地對準導航臺,安全著陸。當他把飛機停穩,大傢伙高喊口號向他圍了過去,現場鑼鼓喧天,慶祝這一偉大的時刻,全場的人都熱血沸騰,熱淚盈眶。
在上世紀60年代,蘇聯棄信違義,片面決定撤走了在華的全部專家。當時的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狂妄叫囂道,三個月之內,就能把中國的空軍變陸軍。他的意思就是,沒有蘇聯幫助中國,中國的飛機都會變成廢鐵。
蘇聯停止了關鍵部件供貨後,國內很多工廠都陷入癱瘓或半癱瘓狀態。因為當時中國本身是沒有生產這些部件的能力和生產線的。還有重工業、國防甚至是核工業,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儘管有的蘇聯專家,在離開中國的前幾天將關鍵技術的筆記給了中方的工作人員,但整體技術資料卻不足33%,上面的筆記還存在大量偏差和錯漏,需要科研人員自己去摸索去驗證。這給中國接下來相關領域的研究推進設置了一個很大的障礙。
但是這難不倒中國人民。中國軍民上下一條心,自力更生、自給自足,依靠自己的力量逐一攻克"兩彈一星"的全部技術難關,最終取得了輝煌成功。國內工業體系也健全起來,為國民經濟獨立自主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1972年1月7日的這一天,中國自主設計製造的第一顆氫彈試驗圓滿成功,中國不僅造出了氫彈,這顆氫彈還真正具有了實戰能力。任何一個大國想對中國發起核訛詐,都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