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氫彈元勳:32歲成為院士,流放時肩扛手稿,獲諾貝爾和平獎

2020-07-28 博豐奇

1953年8月22日,前蘇聯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這顆氫彈的結構輕巧簡單,更具實戰價值。一位年輕物理學家的創新思路起了決定性作用,很快這位年僅32歲的青年被秘密選為前蘇聯科學院院士,成為有史以來獲得這一殊榮的最年輕的院士。

前蘇聯氫彈元勳:32歲成為院士,流放時肩扛手稿,獲諾貝爾和平獎

這名青年是當今世界的一位物理奇才,他就是前蘇聯核彈元勳——安德烈·薩哈羅夫。薩哈羅夫於1921年5月21日出生在一個知分子家庭,這是一個充滿愛和知識的家庭:父親是莫斯科列寧師範學院的教授,在數學、物理、音樂方面造詣很深,母親出身貴族,溫柔可親但性格頑強不喜歡社交。長大後的薩哈羅夫繼承了母親的性格特點和父親的學術天賦,他在莫斯科大學學習物理,在師生的記憶中,他是最優秀的學生。此後,非常優秀的他被選中攻讀核物理課程,在這期間他發表了幾篇震驚世界的論文。1948年,他突然從公共場合消失了,此後十年,聽不到關於他的任何消息。在絕密的情況下,他和一小組科學家被委以重任——研製熱核武器。

前蘇聯能爆炸第一顆氫彈,薩哈羅夫做出決定性貢獻。此後,各種榮譽像雪片般飛向薩哈羅夫,他成為克裡姆林宮的座上客,連續三次獲得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1953年獲得蘇聯國家獎金,1956年獲列寧獎金,是蘇聯的特權公民之一,享受優厚的物質待遇。

身為熱核物理學家,薩哈羅夫當然知道核武器對人類的危害性。他之所以投身於核武器的研究工作卻是出於這樣一種信念:只要兩個超級大國都擁有了核威懾力量,他們就不得不坐下來,在談判桌上解決爭端。

但是,在當時美蘇爭霸白熱化的大背景下,薩哈羅夫的想法太過單純,兩國都繼續進行核試驗,蘑菇雲不斷升起,而且越來越大……

前蘇聯氫彈元勳:32歲成為院士,流放時肩扛手稿,獲諾貝爾和平獎

失望的薩哈羅夫開始譴責核武器對人類的危害,開始提出一些別人不敢也不想談論的問題。薩哈羅夫指出,核試驗不僅造成很多人死亡,對那些受到汙染勉強活下來的人也造成了難以挽救的危害。即使最安全的核試驗爆炸,每百萬當量的爆炸要導致6600人死亡,而且爆炸所產生的影響要持續幾千年,他為自己無形中成為「殺人兇手」而伏案痛哭。他提出延緩在大氣層中進行核實驗的建議,並對昔日清澈如鏡的貝加爾湖遭工業汙染一事表示強烈不滿。當時的執政者赫魯雪夫對此很不以未然,該怎麼幹是由克裡姆林宮決定,不管科學家什麼事。他並沒有迫害薩哈羅夫,只想就事論事把事情了解,但他也沒有興趣了解薩哈羅夫這樣做的深刻思想動機。

薩哈羅夫說:「我的心被揪緊了,我覺得有一種無援無靠、無能為力的失落感,這真是糟透了。從那以後,我變成了另一個人。」

1968年,薩哈羅夫把自己思想寫進著作《進步、共存和知識分子自由》,寄給蘇聯當局兩份,也給自己的朋友們幾份。有人把這篇著作傳播出去,讀者越來越多。這篇文章詳細分析了蘇聯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並且提出克服這些困難的途徑,一個開明的蘇聯應該和西方合作解決國際問題,國際合作是大勢所趨,因為世界上存在著如汙染、疾病和飢餓等全球性問題,這些問題是個別國家無法解決的。

前蘇聯氫彈元勳:32歲成為院士,流放時肩扛手稿,獲諾貝爾和平獎

這篇著作後來被刊登在《華盛頓郵報》上,薩哈羅夫也由此聞名於世。他的觀點言行越來越不為蘇聯當局容忍,厄運紛至沓來,他的身份證被突然吊銷,被安排去做與他科學院院士身份極不相稱的低等工作,他的第一位妻子在此時又死於癌症。

1979年,蘇聯出兵阿富汗。薩哈羅夫是唯一公開譴責政府這一侵略行徑的蘇聯公民,在集權專制達數十年之久的蘇聯做到這一點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與當局公開對立的做法,讓薩哈羅夫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他被取消一切榮譽,取消一切物質待遇,取消其在莫斯科的居住權,離開實驗室和設備。他和他的第二位妻子艾琳娜·布諾一起被流放了,來到滿目黃沙的高爾基城,這個小城在當時不對外國人開放,一個位於莫斯科以東,距首都250英裡的小城。

薩哈羅夫一家被安置在一幢樓房的底層,房間沒有電話,他們的一切都被警察看得一清二楚,因為馬路對面就是警察局,薩哈羅夫一天二十四小時受到克格勃特工的嚴密監視。

前蘇聯氫彈元勳:32歲成為院士,流放時肩扛手稿,獲諾貝爾和平獎

在高爾基城,只要風不是颳得不很厲害,人們總能在大街上看到兩個孤單的身影。薩哈羅夫的肩上總是背著一隻沉甸甸、鼓鼓囊囊的口袋,裡邊塞滿了手稿、雜誌和一隻收音機,不論到哪裡,這隻口袋從不離身。為什麼?因為警察隨時會破門而入,偷去手稿,將收音機摔得粉碎。

在流放中薩哈羅夫被禁止離開高爾基城,不允許他和外國人接觸,他的朋友們也被禁止拜訪他。只要他一離開住所,馬上有便衣尾隨其後。為了抗議這種被監控的生活,薩哈羅夫和妻子3次絕食,其中一次達178天,但被當局強迫進食。當局的政治家、科學院的朋友們都反覆勸告他放棄自己的立場,但薩哈羅夫擁有獨立的人格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他不畏權貴,心裡只有人民,他不是為物質利益而生活的人。

在苦難的生活中,一個驚人的消息傳來,他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這一消息毫無疑問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他的人身安全,因為在此之前從未有一位蘇聯公民獲得如此的殊榮。

前蘇聯氫彈元勳:32歲成為院士,流放時肩扛手稿,獲諾貝爾和平獎

當薩哈羅夫申請出國受獎的護照時,當局拒不籤發,最後,他的妻子布諾總算去了奧斯陸,謊稱薩哈羅夫忙於國內的人權工作。面對一群西方社會的精英人物,她宣讀了薩哈羅夫的書面發言:

蘇聯社會制度的民主化對世界和平至關重要。如果沒有這樣一個開放的社會,維護國際和平是不可思議的。

歲月流逝,薩哈羅夫在高爾基城被流放了近7年,勃列日涅夫去世了,戈巴契夫上臺後,薩哈羅夫被允許返回莫斯科,重新在前蘇聯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並且讓他積極參加政治活動,助力當時蘇聯的改革。次年,薩哈羅夫在《莫斯科新聞》周刊上發表公開信,他呼籲:

「應立即無條件釋放政治犯;蘇聯立即從阿富汗撤軍,結束對這個國家的血腥殺戮。

「我認為下一步應是達成削減百分之五十的戰略進攻武器的協議,我肯定無須考慮反飛彈防禦問題及其它政治和軍事問題便可達成這一協議……這種武器削減百分之五十,不會打破世界的戰略平衡。」

1989年12月14日,薩哈羅夫參加完人民代表大會緊張的工作後,因心臟病突發而逝世。幾十萬人自動走上街頭,哭泣著與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和社會良心告別。

我們不得不承認,薩哈羅夫對核威脅的認識勝過許多前蘇聯的政治家,把他流放到高爾基城是錯誤的。著名作家索忍尼辛這樣評價他:在蘇聯那成堆成堆腐敗、重私利、毫無原則的知識分子當中,薩哈羅夫的出現是一個奇蹟。

相關焦點

  • 誰得過諾貝爾和平獎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2009年剛上任時因「為增強國際外交及各國人民間的合作做出非同尋常的努力」獲得該獎,他也因此獲得140萬美元獎金。2002年,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因「幾十年來一直堅持不懈為國際衝突尋找和平解決方案、致力於增進民主及改善人權以及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努力」獲獎,並得到約合100萬美元的獎金。
  • 「兩彈元勳」為研究核武器 隱姓埋名28年
    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等十幾項重大獎項的于敏,因工作內容較為特殊,在他為我國的核武器研究而「隱身」的28年時間裡,他的名字曾是絕密,直到1988年才解密。  創造世界紀錄的  「兩彈元勳」  「這次改變決定了我的一生。」從事氫彈的研究,是于敏一生中最重大的轉折。
  • 蘇聯氫彈問世始末:安德列-薩哈羅夫的氫彈(圖)
    50年前的8月12日,前蘇聯氫彈試驗大獲成功這顆代號為РДС―бс的氫彈爆炸當量高達40萬噸,相當於40萬噸TNT黃色炸藥同時爆炸的威力,是美國或蘇聯第一顆原子彈威力的20倍!試驗成功以後,蘇聯傑出的核物理學家、第一顆原子彈研製工作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時年50歲的蘇聯科學院院士伊格爾·庫爾恰託夫,對年僅32歲的青年物理學家安德列·薩哈羅夫畢恭畢敬地說:「這可多謝你啦,蘇聯的救星!」
  • 31年前的今天,設計原子彈氫彈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因輻射致癌病逝
    留學美國名校普渡大學,不到兩年,拿到博士學位,年僅26歲,人稱娃娃博士。僅9天後,就決定回國效力,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核武器研究的秘密工作中。在蘇聯專家撤出的極度困難下,他領導設計了原子彈和氫彈,獲得成功。從第一顆原子彈到第一顆氫彈,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蘇聯用6年零3個月,法國是8年零6個月,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中國只用了2年零8個月。
  • 淪為西方政治工具的諾貝爾和平獎
    與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頒發其他四個諾貝爾獎項不同,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是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頒獎,挪威國王監禮。為什麼挪威獲得了諾貝爾的信任得以評定頒發諾貝爾和平獎?因為在諾貝爾籌劃獎項時,由自由黨掌權的挪威議會是歐洲議會中積極推進和平政策的先驅。在瑞典─挪威聯盟時期挪威與瑞典有摩擦時,挪威議會一直主張通過仲裁,而不是用戰爭來解決糾紛。
  • 「兩彈一星」元勳彭桓武:我研究核彈是為了世界和平
    彭桓武,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理論物理和原子能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以及第一艘核潛艇的理論設計工作中做出了卓越貢獻,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董保存:「說到彭桓武院士,人們都會用四個字來評價——赤子之心。為什麼說彭桓武有赤子之心呢?因為他把自己的一生和祖國緊緊聯繫在一起。1931年,他通過自學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
  • 央視今天為他慶祝92歲生日 獨創"于敏構型"氫彈
    他用2年8個月的時間,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顆氫彈,用時比美蘇英法都更短;他隱姓埋名28年,默默為中國鑄造核武盾牌維護和平,淡漠名利不求聞達;他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技獎,但當外界稱讚他是中國「氫彈之父」時,他卻謙虛地婉拒。
  • 中國當獲諾貝爾和平獎!
    再結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脫貧攻堅工程,竊以為,在當前國際形勢下,中國當獲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和平獎是瑞典科學家阿爾弗雷達•諾貝爾所創立的五個諾貝爾獎項中的一個。創立之初旨在表彰「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組織和宣傳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原則上每年頒發一次。從1901年開始頒發到2012年,諾貝爾和平獎共計頒發了93個獎項,有些年份因故沒有頒發。至今有100人和22個機構獲得,其中有組織多次獲得,比如國際紅十字會被授予3次。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
    中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于敏去世後,曾於1999年獲頒「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23名著名科學家,目前僅剩3人健在,他們是: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
  • 李登輝被曝曾花錢欲「買」諾貝爾和平獎,還被陳水扁調侃諷刺
    近幾十年來,臺灣憑藉紮實的基礎科學研究,獲得國際同行的肯定,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就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此外,楊振寧、李政道等諸多諾獎得主,同時是臺灣「中研院院士」,他們定期回臺講學,也帶動島內科學研究的提升。至於諾貝爾文學獎、和平獎,臺灣地區有多人曾獲提名,但都以落選收場。
  • 什麼時候諾貝爾和平獎,變成了西方的政治籌碼
    而諾貝爾和平獎,因為獎項本身與政治就密不可分,所以就一直被人詬病。1945年和1948年,前蘇聯領導人史達林兩度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2009年,諾貝爾和平獎被授予了美國總統歐巴馬,但耐人尋味的是,歐巴馬是在諾貝爾獎提名前兩周才就任的美國總統,這背後的原因不置可否。所以說你與諾貝爾和平獎之間,只差一個美國總統的職位。
  • 從達賴到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說明了什麼
    10月8日,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把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因犯有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而被中國司法機關判處徒刑的罪犯。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指出,諾委會把和平獎授予這樣一個人,完全違背了該獎項的宗旨,也是對和平獎的褻瀆。但是與此同時,國外一些人如同病入膏肓者吸了毒品一樣,突然歡欣雀躍,其中就有1989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達賴。
  • 我國最厲害的科學家,一生培育了70多名院士,多半兩彈元勳專家
    大家好,今天要談談們國家的教育家,這位教育家培養了79名院士,是11個兩彈元勳的學生,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科學技術界有「三錢」,大家都知道中國人諾貝爾物理獎的獲獎者是楊振寧、李政道,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他們的老師,是中國現代物理科學家宗師、清華大學第一任院長、物理系主任葉企孫。
  • 川普該不該得諾貝爾和平獎?前諾獎得主們有人讚賞有人不服
    川普的希望應該不大萊赫·華勒沙則認為川普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可能性不大。華勒沙在1983年以親民主黨活動家的身份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並於1990-1995年成為後蘇聯時代波蘭第一位民主選舉的總統。「川普對形勢的判斷是正確的,他所說的一切都是事實,但是他卻採用了錯誤的手段。」華勒沙說。
  • IPCC獲諾貝爾和平獎 秦大河代表中國科學家領獎
    中新網12月17日電 據中國科學院網站消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獲得2007年度諾貝爾和平獎,其主要貢獻是近20年來IPCC先後4次發布評估報告,告誡世人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所致,並提出了阻止氣候繼續變暖趨勢的對策與方法。頒獎儀式於12月10日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
  • 糧食計劃署獲諾貝爾和平獎
    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公布:授予世界糧食計劃署(WFP),以表彰他們為改善受衝突影響地區的和平條件作出的貢獻。關於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是指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獎項,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旨在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銀行1968年設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用於表彰在經濟學領域傑出貢獻的人。
  •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原標題: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名單已正式出爐,候選者人數之多再破記錄,達278名。出人意料的是,有兩個人的名字出現在這份名單上,他們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印度「綠色革命始祖」斯瓦米納坦。在歷屆諾貝爾和平獎評選中,實現糧食增產的農學家被提名是沒有先例的。
  • 31歲獲諾貝爾物理學獎,35歲成美國院士李政道先生現狀如何?
    其實中國這片土地上走出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並不少,除了屠呦呦、楊振寧是中國籍的諾獎獲得者外,世界上還有7位華人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了諾貝爾獎,只不過後來都轉了國籍留在了國外,那麼這7位留在國外的諾獎華人得主現狀如何?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與楊振寧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李政道先生是如何走出國門成為物理天才的。
  • 網際網路獲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網際網路獲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不過,有一個名字很有可能在2010年被刻在諾貝爾和平獎的底座上,那就是我們生活中一個早已熟悉的老朋友———網際網路。據悉,因推進對話以及爭論,網際網路已獲得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休姆去世,享年83歲
    1998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之一的休姆(John Hume)、北愛爾蘭「社會民主工黨」(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SDLP)創始成員之一的休姆去世,享年8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