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彈的設計細節是被嚴格保密的,然而其基本原理卻是公開的

2021-01-09 裝備知識

氫彈(又稱熱核武器),屬於核武器的一種。主要利用氫的同位素(氘、氚)的核聚變反應所釋放的能量來進行殺傷破壞。

比基尼環礁的核試

氫彈的設計細節是被嚴格保密的,然而其基本原理已被公眾廣泛得知。

就其原理來說,它並不是「純淨」的核聚變武器;確切的說,它應該叫「三相彈」,也稱作「氫鈾彈」。

目前的氫彈需要由原子彈來引發核聚變反應,單純使用核聚變反應的氫彈還是假想階段。

核彈的擠壓原理

要完成一顆氫彈的核聚變材料,主要有氘、氚、氘化鋰6。另外,氫彈常見原料也可以是鉛、鈾-238、鈽、鈹。

它的爆炸過程大致是:核裂變—核聚變—核裂變。它的核裝料中,最外部是鈾-238,裡面包裹著一個氫彈。它的特點是,藉助熱核反應產生的大量中子轟擊鈾-238,使鈾-238發生裂變反應。這種氫鈾彈的威力非常大,放射性塵埃特別多,所以是一種「骯髒」的氫彈,其具有了空前絕後的威力。

氫彈反應機制

氫彈之父

美國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1951年泰勒在佔有了烏拉姆的一個創新構想,並將其開發成第一個可行的百萬噸級氫彈設計。烏拉姆及泰勒的貢獻就成了後來的泰勒-烏拉姆設計方案。

蘇聯氫彈之父安德烈·德米特裡耶維奇·薩哈羅夫:1955年,薩哈羅夫留在薩羅夫主導研發並設計製造出蘇聯首枚百萬噸級氫彈,並成功試爆有史以來破壞力最大核武器——沙皇炸彈。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1967年6月,經于敏率領的研製團隊下,氫彈研發成功並試爆。

在美國的發展

1950年1月,美國總統杜魯門決定研製氫彈。氫彈的研究工作由匈牙利籍猶太裔科學家愛德華·泰勒領導,利用原子彈促進爆炸時產生的高溫,使氘發生核聚變反應。1951年5月,氫彈原理試驗準備工作就序,試驗彈代號「喬治」,在太平洋上的恩尼威託克島試驗場進行。極其笨重(達62噸)的試驗裝置放在60餘米的鋼架上,裝置以液態氘作為核聚變原料,並有冷卻系統使氘處於極低溫。試驗證明爆炸威力大大超過原子彈。

愛德華·泰勒於1958年

1952年11月1日又一個氫彈試驗裝置「常春藤麥克」在太平洋的埃內韋塔克環礁上爆炸。該裝置高6米,直徑為1.8米,重達65噸,看上去像個大暖瓶,爆炸威力達1000萬噸TNT當量。相當於廣島型原子彈的500倍。「常春藤麥克」體積比一輛載重汽車還大,它必須裝有笨重的製冷系統,這樣的裝置飛機、飛彈都無法運載,沒有什麼實戰價值。

1953年8月,蘇聯宣布氫彈試驗成功,當量40萬噸。其方案是採用鋰的一種同位素鋰─6和氘的化合物──氘化鋰作核燃料。氘化鋰是固體,不需冷卻壓縮,製作成本低、體積小、重量輕、便於運載。這種氫彈稱為「乾式」氫彈,所以蘇聯是第一個成功把氫彈實用化的國家。1954年,美國的第一顆實用型氫彈在比基尼島試驗成功。

氫彈實驗,注意看左下角那些實驗軍艦

隨後英國於1957年5月15日擁有氫彈。中國於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進行氫彈原理試驗,當量30萬噸,1967年6月17日由飛機空投的330萬噸當量的氫彈試驗獲得成功。法國於1968年8月也擁有氫彈。

泰勒-烏拉姆設計方案是當前世界上絕大部分核武器所使用的核武器設計概念。它以兩個主要的貢獻者命名:愛德華·泰勒和斯坦尼斯拉夫·烏拉姆。他們在1951年為美國提出了這個設計方案。

在接近三十年的時間裡,這個方案的基本特徵都作為國家機密秘而不宣。它的特徵包括:

將核彈的爆炸分成兩個階段,一個是用於引發次級核爆的初級核爆,另一個就是威力更大的次級核爆。

通過初級核彈中核裂變產生的X-射線對次級核彈進行壓縮,這個過程稱為對次級核彈的輻射內爆。

在內壓縮以後,通過次級核彈內部的裂變爆炸對次級核彈進行加熱。

氫彈實驗

由於這個設計方案使用氫同位素聚變反應來產生中子,它被認為是氫彈的秘密。然而,在絕大多數應用中,它的毀滅性的能量都是來自於鈾的核裂變,而不是氫的核聚變。最初,這個方案用於數百萬噸當量的熱核武器,但是由於它也非常適用於小型核武器,中、美、英、蘇俄基本上是使用此方案。

相關焦點

  • 中國氫彈之父—隱姓埋名28年的人生
    世界上只有兩種構造的氫彈:一種叫「于敏構造」,一種是美國構造。並且,于敏構造氫彈是唯一能儲存的氫彈。所以,即使于敏沒有諾貝爾獎的加持,但他的研究成果確是真正的國之重器。1960年底,在錢三強的組織下,以于敏等為主的一群年輕研究員,悄悄地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核武器事關國家機密,更何況是氫彈這種級別的核武器。從事這一項研究的包括于敏在內的年輕研究生們,必須放棄光明的學術前途,隱姓埋名,長年奔波。從此他們,開始了長達將近30年的隱姓埋名保密研究之路。
  • 于敏:於無聲處聽驚雷 護衛和平的「氫彈之父」
    他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1月9日,他登上了人民大會堂的主席臺,接受了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就是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于敏。
  • 于敏:學術成果幾乎沒有發表在公開的場合
    于敏是新中國氫彈研究中的關鍵核心人物。他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1965年10月,在于敏的親自組織和部署下,氫彈理論得以突破。目前全世界只有兩種氫彈構型,美國的T-U構型和中國的于敏構型。于敏此後長期領導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 于敏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 氫彈之父于敏去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僅3人健在
    氫彈之父于敏去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僅3人健在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 2019-01-16 16:04 來源:澎湃新聞
  • 氫彈現在只有中國才有嗎?論核彈的原理及幾種氫彈的區別
    氫彈又叫做熱核武器,現階段的氫彈是利用氫元素的同位素氘(重氫)和(超重氫)進行核聚變,所以才被叫為氫彈。核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比核裂變反應多,因此在同樣的爆炸當量下,氫彈頭質量更小。現階段的氫彈都需要利用原子彈進行引爆(打比方的說法,嚴格來說是發生核聚變前,需要先引發核裂變)。
  • 世界氫彈僅兩種:美國T-U構型和中國于敏構型
    于敏是新中國氫彈研究中的關鍵核心人物。他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1965年10月,在于敏的親自組織和部署下,氫彈理論得以突破。目前全世界只有兩種氫彈構型,美國的T-U構型和中國的于敏構型。  此後長期領導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
  • 央視今天為他慶祝92歲生日 獨創"于敏構型"氫彈
    他用2年8個月的時間,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顆氫彈,用時比美蘇英法都更短;他隱姓埋名28年,默默為中國鑄造核武盾牌維護和平,淡漠名利不求聞達;他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技獎,但當外界稱讚他是中國「氫彈之父」時,他卻謙虛地婉拒。
  • 氫彈之父于敏:500萬獎金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由於保密的原因,這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著述多未公開發表,連他的妻子都說:「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的。」不過他的傑出貢獻仍有蛛絲馬跡可循,原中顧委常委、國務委員張勁夫在《請歷史記住他們――關於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的回憶》中提到,「研製氫彈工作主要是于敏他們做的,方案是于敏提的,也得過大獎」。
  • 【普法課堂】保密法基本知識須知
    所謂秘密是與公開相對而言的,就是個人或集團在一定的時間和範圍內,為保護自身的安全和利益,需要加以隱蔽、保護、限制、不讓外界客體知悉的事項的總稱。構成秘密的基本要素有三點:一是隱蔽性;二是莫測性;三是時間性。一般地說,秘密都是暫時、相對的和有條件的,這是由秘密的性質所決定的。
  • 他是「國產土專家1號」,我國的「氫彈之父」,曾隱姓埋名28載
    1960年底,在錢三強的組織下,以于敏為主的一群年輕科技工作者,悄悄地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從基礎研究轉向氫彈研究工作,對于敏來說,是很大的損失。但為了國家的強盛,于敏毅然放棄了光明的學術前途,隱姓埋名。在1988年之前,于敏的名字和身份對外是嚴格保密的。
  • 雲南白藥保密配方被指形同虛設 成分在美公開
    記者通過衛生部網站了解到,凡被國家列入中藥一級保護品種的處方組成、工藝製法,在保護期限內獲得《中藥保護品種證書》,將被保密,不得公開。目前國內被列入國家中藥一級保護品種的並不只有雲南白藥。  雲南白藥「保密」內外有別?  近日,有網友發微博指出,雲南白藥的「國家保密配方」其實是只針對國人保密。
  • 研製氫彈有多難?中國獨有構型原理,保存世界僅存的30顆純正氫彈!
    早期原子彈在朝鮮宣布成功引爆氫彈後,這款武器再次被世人關注。作為曾經五常的專屬法寶,氫彈有多大的威力?研製氫彈到底有多難呢?專家表示,傳統的原子彈採用核裂變原理,通過裂變釋放能量,大部分的裂變核武是使用化學炸藥的爆炸能,把在臨界質量以下的鈾-235或鈽「擠壓」至超越臨界質量,使之產生不受控的連鎖反應,釋放大量能量。通常起爆的方式可分為槍式和內爆式,而增強型原子彈又稱為助爆型裂變武器,是一種添加少量熱核材料,以提高裂變裝料的利用效率、增加裂變威力的原子彈,又稱助爆型原子彈。
  • 【中國夢實踐者】名字曾保密28年 他被稱為「中國氫彈之父」
    【中國夢實踐者】名字曾保密28年 他被稱為「中國氫彈之父」 央視網消息:
  • 基於FPGA的混沌信號保密通信平臺的設計
    本項目基於FPGA技術進行混沌信號保密通信平臺的設計。重點在於通信平臺的硬體電路設計,在軟體上採取VHDL硬體描述語言對每一部分的功能進行模塊化設計,最後給出通信保密平臺的仿真驗證結果。這些同步方法在保密通信領域中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按照通信理論,通信系統首先應當是一個隨機系統,因為對於一個確定性系統來說,它不能獲取任何有用的新的信息,即信息嫡等於零,從而通信也就失去了意義。再者,在通信系統中,會受到各種噪聲(如高斯白噪聲等)的影響,它們也表現為一種隨機性。混沌同步通信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混沌控制與同步技術對收發兩端的混沌振蕩器(如Lorenz電路,以下簡稱混振)實現同步。
  • 中國人突破氫彈實錄:看了才知道于敏多可怕
    看來,氫彈和原子彈在原理與結構上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劉傑曾找機會多次向二機部的蘇聯專家組組長詢問氫彈與原子彈在原理和結構上有什麼不同。專家組組長表示不清楚,未作任何透露。看來,蘇聯在氫彈技術上對我們是嚴格保密的。
  • ...弘揚科學家精神丨中國「氫彈之父」于敏:他的名字曾絕密二十八年
    于敏從事的「高級的秘密工作」是研究氫彈和核武器。于敏的科研生涯始於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任所長的近代物理所。在原子核理論研究領域鑽研多年後,1961年,錢三強找他談話,將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交給了他。從那時起,于敏轉向研究氫彈原理,開始了隱姓埋名的28年。當時的核大國對氫彈研究絕對保密,造氫彈,我國完全從一張白紙起步。
  • 于敏與氫彈(四)壯志已酬 | 袁嵐峰
    讀者們可下載訊飛有聲APP,聽公眾號,查找「風雲之聲」,即可在線收聽~前兩篇請參見:于敏與氫彈(一)氫彈的科學原理 | 袁嵐峰于敏與氫彈(二)氫彈的科學原理 | 袁嵐峰 在上一期中,我們介紹了何祚庥和于敏等人的氫彈預研工作
  • 31年前的今天,設計原子彈氫彈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因輻射致癌病逝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萬象歷史特約作者:東西望)31年前的今天,1986年7月29日,設計原子彈氫彈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因輻射致癌病逝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懷寧人,理論物理學家,核物理學家。他出自名門,與楊振寧是打小的朋友。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隱姓埋名28年
    1961年1月12日,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時,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他談話,秘密交給他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他毫不猶豫地轉行,服從分配。從那一天起,他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連妻子孫玉芹都說:「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的。」氫彈設計遠比原子彈複雜,核大國對技術絕對保密。我國科研人員重擔千斤。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曾28載隱姓埋名
    他的一生目前為止只有兩次公開露面,一次是1999年,國家為「兩彈一星」元勳授獎,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國家科技獎頒獎,他成為最高科技獎的唯一獲得者。因為他,如今的我們才能和美俄英法比肩,成了世界上擁有氫彈的五個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