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地球早期海洋溫度並非想像中那麼高

2020-12-06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前沿報導】Science:地球早期海洋溫度並非想像中那麼高

佔據地球表面積70%以上的海洋,是生命起源、繁衍與生息之地,同時也是決定地表溫度,即氣候的最重要因素。它的冷熱狀態,即溫度變化影響著地表環境及表生地球化學作用,也影響著地球的生命演化。一般來講,現代海洋的水溫變化在-2℃到30℃之間,平均約為20℃。而對於古海洋,特別是寒武紀之前 (>5.4 Ga) 的地球早期海洋,它的溫度卻一直存在爭議,估計從10℃到85℃不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早期生命孕育條件的認識。

地質時期海相燧石的矽與氧同位素、蝕變洋殼的氧同位素記錄,以及遺傳蛋白質重建等眾多證據表明地球早期海洋的溫度會較高,可達85℃。但是,這些證據均存在各自的不確定性。例如,燧石自沉積之後會經受後期成巖和變質作用的改造,影響其矽和氧同位素組成的保存。此外,前寒武紀海洋富鐵,鐵質的沉澱可能也會造成燧石中矽同位素的變化 (Zheng et al., 2016)。儘管如此,較多學者目前仍傾向認為早期海洋的溫度遠高於現在,因為沉積的各種礦物和巖石(碳酸鹽巖、燧石和海綠石等)的氧同位素組成(即δ18O值)一致顯示出自太古代以來持續增加的變化趨勢(圖1)。然而,對於這種全球普遍趨勢還存在另一種解釋,即海洋沉積物的δ18O值長期升高可能與海水δ18O值的增加有關,而並非與海水溫度有關。讓人疑惑的是,由於這些沉積巖和礦物的礦物-水氧同位素分餾機制很相似,都與溫度相關,因而無法區分何種解釋更為準確。

圖1 不同沉積巖和礦物的氧同位素隨時間的變化趨勢,自左至右分別為燧石、碳酸鹽巖、磷塊巖、海綠石、頁巖和鋯石(見Galili et al., 2019補充材料)

在此背景下,以色列雷霍沃特魏茨曼科學研究所Nir Galili 博士和其合作者最近在Science上撰文認為,氧同位素變化的這種趨勢應與海水的氧同位素變化有關,而與海洋溫度無關;進而推測,地球早期海洋溫度並非像傳統認為的會那麼高。他們創新性地使用了鐵氧化物的氧同位素地質記錄來破解這一科學難題,鐵氧化物的氧同位素對溫度變化不敏感,因此鐵氧化物的同位素變化的原因可能為破解各類沉積物和礦物的變化趨勢提供正確的解釋。儘管前人的研究已經表明溫度對鐵氧化物和水之間的氧同位素分餾影響是較弱的,沉積後的作用也影響甚微,作者仍開展合成實驗,以期證實真實性。他們採用不同的pH值和溫度來合成針鐵礦和赤鐵礦,發現其氧同位素分餾與溫度的相關性確實較弱,每20℃僅有~1‰的變化 (圖2)。

圖2 鐵氧化物-水的氧同位素分餾與溫度的關係。

A.針鐵礦-水;B.赤鐵礦-水(Galili et al., 2019)

考慮到後期成巖作用會產生二價鐵離子和含二價鐵的礦物,作者對樣品進行了嚴格篩選,排除了再結晶或蝕變形成的氧化鐵,也排除了含有機質含量較高(1%)和含較多二價鐵礦物的樣品,進而對過去近20億年的海相鮞粒狀鐵礦石中鐵氧化物的氧同位素特徵進行了分析,發現氧同位素同樣具有與燧石和碳酸鹽巖相似的時間變化趨勢,即在前寒武紀逐步上升,進入到顯生宙趨於穩定(圖3)。由於鐵氧化物的氧同位素分餾與溫度相關性較弱,因而其變化趨勢應該反映的是相對應流體的δ18O值變化而非海洋溫度變化。無論該流體是否為海水,或是早期成巖孔隙水和近海岸的大氣降水,其趨勢應可代表整個水圈的δ18O演化。

圖3 鐵氧化物的δ18O值特徵。A.針鐵礦(橙色圓圈)和赤鐵礦(紅色圓圈)所代表年代的平均δ18O值(±1σ);B、C.將鐵氧化物的δ18O記錄分別疊加在燧石和碳酸鹽的δ18O記錄上;D.鐵氧化物相對應流體的δ18O值,是在 (i) 恆溫(15±10℃)或 (ii) 溫度隨時間降低的假設條件下計算獲得(Galili et al., 2019)  

在兩種假定前提下(地表平均溫度(15±10℃)不變,自太古代的85℃開始下降),作者進一步計算了與鐵氧化物相對應流體的δ18O值,發現流體δ18O值在兩種情況下均顯示出相似的趨勢,即前寒武紀增加和顯生宙不變(圖3),說明與鐵氧化物對應的母液氧同位素值的確發生了變化。另外,兩種條件下得到的δ18O值差別與樣品年齡呈正相關,但差距不會超過~2‰,進一步反映鐵氧化物-水的氧同位素分餾相對於溫度是不靈敏的。此外,作者還發現與赤鐵礦共生的碳酸鹽礦物同樣呈現出與赤鐵礦相似的氧同位素變化趨勢,表明該趨勢與赤鐵礦的不同沉澱機制無關。這點結論非常重要,因為關於前寒武紀的赤鐵礦的原始成因一直存在爭議,當前已形成兩種對立的觀點:(1)赤鐵礦是原始沉澱的鐵矽酸鹽顆粒在後期發生氧化所致 (Rasmussen et al., 2013),該觀點強調矽酸鹽礦物為原始沉積產物而非赤鐵礦,直接挑戰了傳統思想;(2)認為三價鐵的氫氧化物應為原始沉積產物,赤鐵礦是其直接脫水的產物 (Konhauser et al., 2017)。最近,Robbins et al.(2019)在Nature Geoscience上發表文章,應用水文地質模型反駁了原始矽酸鹽沉澱的觀點,但他們並未對前人所看到的巖相學現象進行解釋,而是僅僅利用模型否定了赤鐵礦為矽鹽酸氧化所致,並強調原始矽酸鹽礦物的形成與經典的稀土元素以及鐵同位素特徵不相符。

最後作者分析了導致海水δ18O升高的原因,可能是由於陸相沉積物蓋層的增加、高低溫地殼蝕變比例的變化,或者是這些和其他因素綜合的結果。針對全球氧同位素變化趨勢,不難發現,整個前寒武紀的海水氧同位素值均較低,如果該趨勢確實與溫度無關,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地球在過去整個35億年期間氣候應該是溫和且穩定的。

參考文獻

1.Galili N, Shemesh A, Yam R, et al. The geologic history of seawater oxygen isotopes from marine iron oxides [J]. Science, 2019, 365: 469-473.

2.Konhauser K O, Planavsky N J, Hardisty D S, et al. Iron formations: A global record of Neoarchaean to Palaeoproterozoic environmental history[J]. Earth-Science Reviews, 2017, 172: 140-177.

3.Rasmussen B, Muhling J R, Fischer W W. Evidence from laminated chert in banded iron formations for deposition by gravitational settling of iron-silicate muds[J]. Geology, 2019, 47(2): 167-170.

4.Robbins L J, Funk S P, Flynn S L, et al. Hydrogeological constraints on the formation of Palaeoproterozoic banded iron formations[J]. Nature Geoscience, 2019, 12: 558-563.

5.Zheng X Y, Beard B L, Reddy T R, et al. Abiologic silicon isotope fractionation between aqueous Si and Fe (III)–Si gel in simulated Archean seawater: Implications for Si isotope records in Precambrian sedimentary rocks[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16, 187: 102-122.

(撰稿:儲雪蕾、王長樂/礦產室)

美編:徐海潮

校對:李玉鈐

相關焦點

  • 地球早期的「原始海洋」是什麼樣子的,它和現在的海洋一樣嗎?
    地球曾經被海洋覆蓋,地球的生命起源於海洋。然而,科學研究發現,早期地球上的海洋與現在完全不同。最初的海洋是什麼樣的?原始的海洋是酸性的熱洋海洋是如何形成的?在二次大氣形成之初,地球的溫度仍然很高,包括H2O在內的幾乎所有揮發性氣體都在大氣中。但當地表溫度下降到沸點以下時,水就會凝結成水,形成原始海洋。由於大氣中含有HCl、CO2等氣體,所以早期凝結水一定是酸性的,而且溫度也很高。原始海洋的酸性熱水與火成巖中的礦物發生強烈的相互作用,溶解了二氧化矽和一些陽離子,形成了以鋁黏土礦物為主的原始海洋沉積物。
  • 火星上的水富含礦物質且含鹽量高 早期pH值與地球海洋無異
    火星上的水富含礦物質且含鹽量高 早期pH值與地球海洋無異  Emma Chou • 2020-01-22 18:44:44 來源:前瞻網 E1620G0
  • Science:海洋鐵匯在調控早期大氣氧化中的角色 ——三鐵同位素的限制
    鐵是地球上最為豐富的金屬元素之一,且相比於其他金屬元素,具有較高的氧化還原敏感度,因而沉積物中的鐵組分可準確地記錄地球歷史上大氣、海洋和陸地的氧化狀態及轉變歷程(Raiswell這三種作用究竟哪一種起關鍵作用,一直爭論不休,直接影響到對GOE之前海洋的鐵循環認識。更重要的是,鐵氧化物的沉積是O2的損失,而黃鐵礦的埋藏則意味著大氣中O2含量相對增加。因此,地球早期古海洋中鐵的命運直接影響到對發生在大約23.2億年前大氧化事件(GOE)及鐵循環變化的認識。
  • Science:海洋鐵匯在調控早期大氣氧化中的角色——三鐵同位素的限制
    Science:海洋鐵匯在調控早期大氣氧化中的角色 ——三鐵同位素的限制鐵是地球上最為豐富的金屬元素之一,且相比於其他金屬元素,具有較高的氧化還原敏感度,因而沉積物中的鐵組分可準確地記錄地球歷史上大氣、海洋和陸地的氧化狀態及轉變歷程(Raiswell and Canfield, 2012)。
  • 敲響地球警鐘!2019年全球海洋溫度創新高
    2019年,全球海洋溫度達到了創紀錄的水平,再次為全球變暖敲響警鐘。據報導,數據主要來自於用於監測海洋溫、鹽度的3800個ARGO浮標。結果表明,2019年全球海洋平均溫度比1981年至2010年的平均溫度高出0.075攝氏度。隨著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累積,熱量增加的速度越來越快,從1987年到2019年的速度比從1955年到1986年的速度快了四倍還多。因此,過去五年是有記錄以來海洋溫度最高的五年,並且絕大多數海洋地區的溫度都在增加。
  • 海洋溫度模型的缺陷表明,氣候變化或比預期糟
    這一發現表明,海洋在過去1億年中可能比記錄上顯示的要冷得多,這意味著最近海洋溫度的上升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為顯著和令人震驚。   洛桑大學的研究人員Anders Meibom解釋說:「我們星球有70%以上是由海洋覆蓋。它們在地球氣候中發揮關鍵作用,更好地了解當前海洋溫度的變化能更準確地預測當前氣候變化的後果。」
  • 敲響地球警鐘!研究:2019年全球海洋溫度創新高
    中新網1月14日電 據英國《衛報》報導,《大氣科學進展》近日發表分析稱,2019年,全球海洋溫度達到了創紀錄的水平,再次為全球變暖敲響警鐘。據報導,數據主要來自於用於監測海洋溫、鹽度的3800個ARGO浮標。結果表明,2019年全球海洋平均溫度比1981年至2010年的平均溫度高出0.075攝氏度。
  • 宇宙中的天體分布到底是均勻還是不均勻?沒有想像的那麼「疙疙瘩瘩」
    宇宙沒有想像的那麼「疙疙瘩瘩」宇宙中的天體分布到底是均勻的還是不均勻的?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答案。過去,在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理論框架下,根據宇宙學標準模型預測,科學家認為宇宙早期經歷了一個被稱為「暴脹」的急速膨脹階段,這一階段的量子漲落造成了宇宙的密度漲落。隨著宇宙的演化,漲落越來越大,宇宙也就慢慢地變得不那麼均勻了。
  • 宇宙中的天體分布到底是均勻還是不均勻?沒有想像的那麼「疙疙瘩瘩」
    宇宙沒有想像的那麼「疙疙瘩瘩」宇宙中的天體分布到底是均勻的還是不均勻的?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答案。過去,在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理論框架下,根據宇宙學標準模型預測,科學家認為宇宙早期經歷了一個被稱為「暴脹」的急速膨脹階段,這一階段的量子漲落造成了宇宙的密度漲落。
  • 2019年全球海洋溫度創新高 平均溫度高出0.075攝氏度
    2019年全球海洋溫度創新高 平均溫度高出0.075攝氏度時間:2020-01-15 09:16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19年全球海洋溫度創新高 平均溫度高出0.075攝氏度 中新網1月14日電 據英國《衛報》報導,《大氣科學進展》近日發表分析稱,2019年,全球海洋溫度達到了創紀錄的水平
  • 宇宙沒有想像的那麼「疙疙瘩瘩」
    過去,在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理論框架下,根據宇宙學標準模型預測,科學家認為宇宙早期經歷了一個被稱為「暴脹」的急速膨脹階段,這一階段的量子漲落造成了宇宙的密度漲落。隨著宇宙的演化,漲落越來越大,宇宙也就慢慢地變得不那麼均勻了。
  • Science:地震波測量深海溫度
    Science:地震波測量深海溫度 全球變暖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最為緊迫的挑戰之一。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的上升,打破了氣候系統中的能量平衡,在地球系統中產生了額外熱量,導致溫度上升。
  • Science:地震波測量深海溫度
    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的上升,打破了氣候系統中的能量平衡,在地球系統中產生了額外熱量,導致溫度上升。海洋的容積巨大,比熱容高,存儲和吸收了全球變暖90%以上的熱量。作為地球氣候系統的調節器,海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全球變暖的步調。因此,準確測量全球海洋溫度變化成為認識全球變暖及其影響的關鍵。
  • 宇宙中的溫度:從可怕的寒冷到難以想像的高溫
    對於一個習慣了地球氣候的人來說,很難去想像太空中的惡劣條件。
  • 火星早期環境優良,有沒有可能地球早期生命,來自於火星?
    火星早期環境優良,有沒有可能地球早期生命,來自於火星?7月23號我國成功發射天問1號,它帶著所有人的希望朝著火星運行,在太陽系內最受大家爭議的兩個行星莫過於火星和月球,很多人認為火星早期或存在過生命,地球早期出現的生命和火星或有很多聯繫,大約在40億年前火星的地表環境比人類還要適宜。關於外星生命一直是大家研究一個話題,科學家在宇宙中研究了幾十年時間,都沒能找過其它生命的蹤跡,難道早期的火星存在過生命?
  • 這個天體中有海洋的存在?遠超地球的海洋深度?科學家非常好奇!
    文/仗劍走天涯這個天體中有海洋的存在?遠超地球的海洋深度?科學家非常好奇!相信大家都知道,地球上有70%都是水,只有30%是陸地,雖然地球表面上是地球,但是也可以用水球來形容它,但是你們知道嗎?其實在太陽系當中,地球並非是唯一擁有水的天體,雖然地球上有70%都是水,但是地球也並不是擁有最多水的天體。
  • 冰河時代非常寒冷,那麼地球平均溫度是多少?
    一提起冰河時代,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溫度非常低,地球上的水都結冰。那麼,冰河時代的地球平均溫度到底低到哪種程度呢?一組科學家已經算出了最後一個冰河時代的溫度了,它出現在2萬年前,平均溫度大約為7.8攝氏度。
  • 冰河時代非常寒冷,那麼地球平均溫度是多少?
    一提起冰河時代,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溫度非常低,地球上的水都結冰。那麼,冰河時代的地球平均溫度到底低到哪種程度呢?一組科學家已經算出了最後一個冰河時代的溫度了,它出現在2萬年前,平均溫度大約為7.8攝氏度。我們知道,地球會吸收來自太陽的熱量,也會向太空輻射熱量。當這兩者達到平衡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算出地球的平均溫度。
  • 地球在「冥古宙」時期是何樣子?難以想像,專家:猶如「地獄」!
    地球在「冥古宙」時期是何樣子?難以想像,專家:猶如「地獄」!現在人們對於宇宙發展變遷的興趣也越來越大,尤其是美國科幻片等影片中不止一次出現的各種宇宙形式。而隨著對宇宙了解的不斷深入,人們的目光也開始轉移到了我們生存的地球,地球到底是怎麼演變的,幾十億年前的地球在「冥古宙」時期是何樣子?難以想像,專家:猶如「地獄」!據科學家介紹,從誕生到現在,地球經歷了數十億年的發展和演變。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非常適合人類居住,但是在地球剛誕生時的冥古宙時期,情況卻與現在完全不同,而且在現在看來,當時的環境堪稱真正的人間地獄。
  • 早期太陽系可能有三個「地球」,為什麼現在變成了孤獨的一個?
    科學家猜測,40億年前,金星,地球和火星站在太空中看,它們都是非常美麗的,都有磁場,有厚厚的大氣層保護,表面都有大量液態水的存在。幾乎差不多的生態環境,地球能夠誕生原始生命,那麼金星和火星自然也能夠誕生自己的原始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