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研究點新東西。
十進位被很多文明採用,最可能的原因就是人有10根指頭,非常方便計算。
小時候最初接觸數學就是10以內加減法,老師教的就是數指頭,所以可以推測人類自文明起源之初用的就是這種方法。
如果人類只有八根手指的話,估計現在通用的就是八進位了。
單從數學的角度來講,10是2和5的最小公倍數,本身並不出眾。
十二進位的起源可能是1年有12個月。12個月還延伸出了24節氣、黃道12宮(星座)等。
起源也有一說是除了大拇指外,4根手指有12個關節。
1天用12個時辰來表述,現在用24小時。
除此之外,1英尺等於12英寸,在美國生活時這個長度單位給我造成很大困擾,每次都要算半天。而且英寸的英語是inch,讀起來就是「英尺」,每次我腦子都要反映一下到底是英尺還是英寸,真是腦殼疼。
12這個數字比10就好一些,因為12是2、3、4的最小公倍數,方便等分。
十六進位主要被用在重量上。
1磅等於16盎司,古代1斤等於16兩。所以半斤就是八兩。
16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被二等分4次,可能是為了方便分糧食吧。
再往大的有六十進位,比如時分秒、幹支紀年。60是2、3、4、5、6的最小公倍數。
還有1圈是360度。我小時候就有個問題,為什麼直角是90度而不是100度,問老師也不知道,後來我想明白了,100不能被3整除,不方便。
可想而知,十進位強調了2和5卻忽略了3,這是個硬傷。
日常生活中沒有小於十進位的,畢竟進位越小數字越長,不方便。
二進位主要用在計算機上,用1和0來表示有和無是計算機最基本的設計。
計算機裡的每一位數被稱為1比特Bit,8比特是1位元組Byte。之後的KB、MB、GB、TB就是我們常見的儲存單位了,而且他們之間的換算是1024,也就是2的10次方。
二進位的四位數最大是1111,也就是十進位的16,所以用2個十六進位的數字可以表示一個字節。如果在電腦裡看到一串夾雜有abcdef的數字,那肯定是十六進位的表述。
亂七八糟寫了這麼多,總之,數學真的很神奇。
封面故事:
爺爺的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