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wildfor.life)
本月,綠會在前方同事注意到美國有線新聞網(CNN)載文稱,中國的中醫傳統藥材中因為使用海馬這一物種,而導致海馬(Seahorse)的數量正在下降。
一方面,西方媒體在發布世界各地各類相關題材的報導(包括中醫傳統文化)時,多以獵奇的心理而指摘,對其它方面避而不談。例如在我國,隨著科技水平的日新月異已經到了令西方振聾發聵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從相關部門到公眾,都認識到了把包括穿山甲等瀕危物種入藥或用作食材的不妥之處。本質改變不可一蹴而就,意識的提高是喜人的前提,現象就在顯出逐漸地改變。
另一方面,CNN的這篇撰文給了我們認清海馬的機會:增長了對這一貌似普通之海洋物種的知識。海馬屬魚類,生活在水中,通過鰓來呼吸,體內還有個魚鰾。目前世界已確認有44種海馬,分布在全球各地的熱帶和溫帶淺海水域。由於海馬不擅遊泳,它們保護自己的方式是改變體色來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
為何說海馬很重要?海馬是海洋保護的標誌性物種,能幫助維護其生存的棲息地(包括紅樹林、珊瑚礁、河口、海草床和海藻叢)。海馬是底棲生物的重要捕食者,同時也是無脊椎動物、魚類、海龜、海鳥和海洋哺乳動物的獵物。因此,將海馬從食物鏈中除去會破壞整個生態系統。此外,海馬非比尋常的生活史,特別是它們的繁殖系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增長生殖生態學知識的獨特機會。與大多數其他魚類相反,海馬是一夫一妻制,有些品種的海馬甚至與配偶終生為伴。由公海馬孵化小海馬這一現象在整個動物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
海馬在我國、日本和韓國等國家被用於中藥材,因為人們相信海馬能夠治療哮喘、性功能障礙和疼痛。人們也會將非法捕獲的海馬用於交易,而被捉的海馬往往並不能健康存活,而是很快死去。有些海馬被製成幹作為紀念品兜售給遊客。海馬也會被作為捕魚時的專捕目標或輔獲物。《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將海馬列入附錄II,人們意識到,除非嚴格控制買賣海馬的交易,否則海馬可能會瀕臨滅絕。
綠會倡議,請不要購買任何野生海馬作為寵物,也不要購買任何由海馬製成的紀念品或其他產品。嘗試減少海鮮的食用,並避免購買來源不可持續的海產品。
下面將CNN該篇報導略作整理放在這裡以饗讀者,請聰明的讀者自己判斷一下,哪些部分能夠令我們不禁思忖,人類這種高級動物在生理心理都得到滿足同時,也要和其它動物乃至周遭生態環境實現更貼切的和諧共處。
標題:當作天然偉哥被用於中藥,海馬的數量正在下降
--來源:CNN
在香港島西側上環區(Sheung Wan)的一排商店裡,海馬被存放在塑料盒和玻璃罐裡,它們拉長的S形體像勺子一樣堆放著。
來源:CNN
在中國香港,該地區是中醫藥貿易的中心——這是一個古老的系統,使用乾燥的植物和動物器官來治療疾病。狹窄的街道上擠滿了送貨卡車和滿載著幹真菌、草藥、漿果和海馬的推車。
在中醫裡,海馬被認為具有類似偉哥的功效。香港是世界最大的動物幹製品交易中心。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海馬項目」(Project Seahorse)負責人Sarah Foster說,對全球貿易數據的分析顯示,2004年至2017年,香港的海馬進口量約佔了世界的三分之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報告稱,海馬作為一種藥物的受歡迎程度也推動了在中國和印度尼西亞的銷售。
此配圖展示的是上環區一中藥材鋪,而非海馬(來源:CNN)
雖然沒人知道世界上還剩下多少海馬,但專家們表示它們正在受到威脅。海馬微小的馬型鼻子和眼珠,使它們看起來跟其它大多數魚類很不相同。不同尋常的還包括,海馬是由雄性來受孕。但也許更重要的是保護工作,這些都是難以研究的動物。海馬分布在遼闊的海洋裡,它們中的一些體長不到一英寸,一些能夠改變顏色偽裝自己——使它們難以被發現。
Sarah Foster說,每年約有3700萬隻海馬在野外被捕獲。儘管存在旨在保護海馬的法規,但走私仍然十分猖獗。根據「海馬項目」對世界各地的研究顯示,在過去15年裡,全球海馬種群的11個品種的數量下降了30%至50%。
來源:CNN
為什麼海馬被當作中藥?
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的專家表示,海馬早在公元700年的中國醫學文獻中就被首次提及,但是對其使用可能要追溯到更遠。
該位專家說:「根據中醫理論,海馬具有滋養……並為身體提供更多能量。」他表示,海馬乾與草藥混合,煮成茶,最常用於治療哮喘和男性性功能障礙,包括陽痿和早洩。寮國曾表示,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表明海馬可以緩解哮喘或提高性功能,並補充說,在這一領域尚未對人類進行任何臨床試驗。香港上環的一隻海馬售價高達40港元(5美元)。
來源:CNN
理論上講,海馬是受保護的動物。2002年,CITES將海馬的所有品種列入了附錄II。《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是一項旨在確保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不會威脅到這些動植物生存的國際條約。有了這個附錄列表,海馬只有在可持續和獲得了合法來源的前提下才能出口,並且有文件來證明這一點。一些亞洲國家已經對海馬出口實行了全面的禁令。然而,Sarah Foster說,這些努力並未拯救海馬,相反,禁令創造了一個黑市。
小而不易腐爛的海馬乾很容易走私過境,有時與其它幹海產品混合託運。Sarah Foster項目中的幾個商人曾經承認,他們使用手提箱把海馬帶入香港。隨著目前的交易處在陰影中進行,「我們更加難以監控、跟蹤和管理」,Foster說。她還表示,傳統的中藥市場也許會刺激對海馬的需求,但是即便交易停止了,還是無法拯救海馬,因為這裡有個潛在的問題不是中醫——而是漁業。
墨西哥漁民在整理拖網漁船的捕獲物來源:CNN
海馬本身通常不是漁船捕獲的目標,然而因為所使用漁具的「厲害」,海馬會成為捕撈輔獲物而被一種「拖網」一併捕獲。這是一種沿著海床拖拽的大網,之所以指其是漁業裡的嚴重違規者,是因為這種網捕獲了沿途的一切。Foster 稱,拖網捕撈在非洲、拉丁美洲、東亞和東南亞普遍存在,而東南亞是海馬的集中區域。
這位「海馬項目」負責人的意願包括,拯救海馬的唯一方法是更好地管理漁業——減少捕撈船隊的規模,把大片海域對拖網漁船關閉,並加大努力使拖網漁船遠離現有的禁區。她還希望看到貿易禁令得到更加恰如其分的執行,對幹海產品貨物的運輸採取更嚴格的檢查。她的擔心是海馬將在世界某些地區滅絕。
文/牛靜美審/Emilie 編/Ap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