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 2018-04-24 11:10:18
所謂的毫米波是無線電波中的一段,我們把波長為1~10毫米的電磁波稱毫米波,它位於微波與遠紅外波相交疊的波長範圍,因而兼有兩種波譜的特點。毫米波的理論和技術分別是微波向高頻的延伸和光波向低頻的發展。
所謂的毫米波雷達,就是指工作頻段在毫米波頻段的雷達,測距原理跟一般雷達一樣,也就是把無線電波(雷達波)發出去,然後接收回波,根據收發之間的時間差測得目標的位置數據。毫米波雷達就是這個無線電波的頻率是毫米波頻段。
①在天線口徑相同的情況下,毫米波雷達有更窄的波束(一般為毫弧度量級),可提高雷達的角分辨能力和測角精度,並且有利於抗電子幹擾、雜波幹擾和多徑反射幹擾等。
②由於工作頻率高,可能得到大的信號帶寬(如吉赫量級)和都卜勒頻移,有利於提高距離和速度的測量精度和分辨能力並能分析目標特徵。
③天線口徑和元件、器件體積小,宜於飛機、衛星或飛彈載用。
與其他傳感器系統比較,毫米波雷達有如下優點:
(1)高解析度,小尺寸;由於天線和其他的微波元器件尺寸與頻率有關,因此毫米波雷達的天線和微波元器件可以較小,小的天線尺寸可獲得窄波束。
(2)幹擾,大氣衰減雖然限制了毫米波雷達的性能,但有助於減小許多雷達一起工作時的相互影響。
(3)與常常用來與毫米波雷達相比的紅外系統相比,毫米波雷達的一個優點是可以直接測量距離和速度信息。
(1)與微波雷達相比,毫米波雷達的性能有所下降,原因如下:
發射機的功率低;
波導器件中的損耗大
(2)與天氣的關係很大,降雨時更為嚴重;
(3)在防空環境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距離模糊和速度模糊;
(4)毫米波器件昂貴,不能大批量生產裝備
毫米波雷達測速和普通雷達一樣,有兩種方式,一個基於dopler原理,就是當發射的電磁波和被探測目標有相對移動、回波的頻率會和發射波的頻率不同。通過檢測這個頻率差可以測得目標相對於雷達的移動速度。但是這種方法無法探測切向速度,第二種方法就是通過跟蹤位置,進行微分得到速度。
毫米波測速雷達系統主要由高頻頭、預處理系統、終端系統和紅外啟動器等組成,其原理結構如圖1所示。
毫米波振蕩器產生毫米波(8mm)振蕩,設其頻率為f0,經隔離器加至環行器,再由天線定向輻射出去,並在空間以電磁波形式傳播,當此電磁波在空間遇到目標(彈丸)時反射回來。如果目標是運動的,則反射回來的電磁波頻率附加了一個與目標運動速度vr成正比的都卜勒頻率fd,使反向回波頻率變為f0±fd(目標臨近飛行取「+」,目標遠離飛行取「%」),此回波被天線接收下來,經環行器加至混頻器,在混頻器中與經環行器洩漏的信號(作為本振信號)f0進行混頻。混頻器為非線性元件,其輸出有多種和差頻率,如fd,f0±fd,2f0±fd,…,等,經前置放大器選頻得都卜勒信號(頻率為fd),再經長電纜(長50~100m)送至預處理系統的主放大器,主放大器附有自動增益控制與手動增益控制電路。手動增益用來調整放大器的總增益,自動增益控制用來增加放大器的動態範圍。
內彈道測試一般不使用自動增益控制。自動增益控制只適於測試外彈道,因為外彈道測試時,為了避開槍口火焰等的幹擾,應進行適當延遲才開始測試。
毫米波測速雷達系統主要由高頻頭、預處理系統、終端系統和紅外啟動器等組成,其原理結構如圖1所示。
毫米波振蕩器產生毫米波(8mm)振蕩,設其頻率為f0,經隔離器加至環行器,再由天線定向輻射出去,並在空間以電磁波形式傳播,當此電磁波在空間遇到目標(彈丸)時反射回來。如果目標是運動的,則反射回來的電磁波頻率附加了一個與目標運動速度vr成正比 的都卜勒頻率fd,使反向回波頻率變為f0±fd(目標臨近飛行取「+」 ,目標遠離飛行取「%」),此回波被天線接收下來,經環行器加至混頻器,在混頻器中與經環行器洩漏的信號(作為本振信號)f0進行混頻。混頻器為非線性元件,其輸出有多種和差頻率,如fd,f0±fd,2f0±fd,…,等,經前置放大器選頻得都卜勒信號(頻率為fd),再經長電纜(長50~100m)送至預處理系統的主放大器,主放大器附有自動增益控制與手動增益控制電路。手動增益用來調整放大器的總增益,自動增益控制用來增加放大器的動態範圍。
內彈道測試一般不使用自動增益控制。自動增益控制只適於測試外彈道,因為外彈道測試時,為了避開槍口火焰等的幹擾,應進行適當延遲才開始測試。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