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繼衛星運控系統首次支持太空飛行器多目標天基測控任務
北京空間信息傳輸中心科研人員探討任務細節 鄒芳 攝中新網北京10月27日電 (李婉鈺 王然 郭超凱)北京時間10月26日23時19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北京空間信息傳輸中心參與了衛星的早期運行段任務,並採用天鏈一號02星同時對3顆衛星進行實時跟蹤與遙測。
-
我國天基測控系統團隊完成多項技術狀態準備靜待天問一號發射
新華社北京7月20日電(李國利、王然)為確保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順利完成,我國天基測控系統團隊針對任務要求及特點進行總體設計,完成了天鏈一號02星及天鏈二號01星系統任務適應性改造等多項技術狀態準備。目前,兩顆中繼衛星性能指標已達最佳狀態,靜待天問一號發射。
-
今日科技話題:中繼衛星運控系統、磁泡斯格明子研究、「萬能墨水」、「地球系統模型」、土衛六
1我國中繼衛星運控系統首次完成多目標天基測控任務▲10月26日23時19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號07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新華社發(郭文彬 攝)我國10月26日夜通過「一箭三星」方式,成功發射遙感三十號07組衛星。北京空間信息傳輸中心通過天鏈一號02星同時對3顆衛星的早期運行段進行實時跟蹤與遙測,標誌著我國中繼衛星系統具備同時為更多目標提供測控和數傳支持的能力。
-
鋪設"天路"助力"問天"——天基測控系統團隊成功保障"天問一號"發射
7月23日,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使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顆火星探測器&34;,火箭飛行過程中,天基測控系統團隊採用&34;方式,對運載火箭進行遙測數據中繼傳輸,天鏈二號01星與天鏈一號02星接力跟蹤火箭發射,實現整個軌道的天基測控全覆蓋,保障&34;順利&34;。
-
兩代中繼衛星系統同步為試驗船搭建信息天路
2020年5月5日18時00分,我國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貨物返回艙試驗艙。為確保目標安全飛行,北京空間信息傳輸技術研究中心的科技人員採用&34;方式進行數據中繼傳輸服務,這是我國兩代中繼衛星系統首次同步為載人航天任務提供天基測控數據支持。天鏈衛星被稱為&34;,主要對我國發射的太空飛行器實施跟蹤與數據中繼。
-
我國首個海外深空測控站為「天問」探火提供測控支持
新華社西安7月24日電(李國利、呂炳宏)「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並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後,由佳木斯深空站、喀什深空站、阿根廷深空站組成的我國深空測控網順利實施探測器地火轉移段首個圈次測控工作。目前,探測器工況正常。7月23日13時21分許,阿根廷深空站率先捕獲目標。當天21時37分與24日凌晨1時許,探測器相繼被坐落在我國東西邊陲的佳木斯深空站、喀什深空站成功捕獲。
-
遠望7號船圓滿完成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器海上測控任務
火箭發射升空約30多分鐘後,遠在太平洋某海域的遠望7號船及時發現目標,捕獲跟蹤穩定,數據獲取有效,圓滿完成火箭二級二次工作段、入軌段火箭測量和探測器測控任務,為實現火星環繞探測和著陸巡視探測提供重要支撐。此次任務,是遠望7號船自下半年出航以來完成的第一次海上測控任務。在短暫停靠母港休整20天後,遠望7號船迅速切換狀態,奔赴預定任務海域。
-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完成海上航天發射任務紀實
10多分鐘後,火箭搭載的「吉林一號」高分03-1組9顆衛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至此,我國自2019年6月5日首次固體運載火箭海上發射之後,第二次成功完成海上航天發射任務。轉戰海上,兩戰兩捷。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某發射團隊的戰績令世人矚目。此次海上航天發射指揮員李成興奮地說:「海上發射再次取得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航天已經具備穩定高效的海上航天發射能力,核心發射能力取得新突破。
-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完成海上航天發射任務紀實
至此,我國自2019年6月5日首次固體運載火箭海上發射之後,第二次成功完成海上航天發射任務。轉戰海上,兩戰兩捷。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某發射團隊的戰績令世人矚目。此次海上航天發射指揮員李成興奮地說:「海上發射再次取得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航天已經具備穩定高效的海上航天發射能力,核心發射能力取得新突破。這主要得益於組織模式和自主技術的不斷創新。」
-
遠望7號船再傳捷報:圓滿完成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器海上測控任務
火箭發射升空約30多分鐘後,遠在太平洋某海域的遠望7號船及時發現目標,捕獲跟蹤穩定,數據獲取有效,圓滿完成火箭二級二次工作段、入軌段火箭測量和探測器測控任務,為實現火星環繞探測和著陸巡視探測提供重要支撐。
-
中國幾大海外衛星測控基地悄然曝光!
我國神舟與天宮計劃布局全球測控能力已超乎尋常!天宮二號成功發射升空,從央視的同步報導中,我們悄然發現,不論是天宮還是神舟,都是一個巨大的系統的工程。單單測控,除了國內幾大測控基地和三艘遠望全球待命,天上還有二顆天鏈二號,最讓人驚訝的是,原來中國在海外還有這麼多衛星測控基地,為中國的太空事業立下汗馬功勞!
-
海上天路:中國航天新突破,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完成海上航天發射任務紀實
從組建當年就圓滿完成長徵六號發射任務,到執行我國首次海上航天發射,擔負此次海上發射任務的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某發射團隊,組建不到3年,已在中國航天史上寫下了屬於他們的輝煌。測控體制變化,是又一個令海上發射團隊頭疼的事。此次海上發射,整個測控系統綜合利用地面測控網、導航星座系統和中繼衛星,實現了天基測控和地基測控的結合。天基測控基礎相對以往的測控體系具有更加穩定、高效的特點,但對測控團隊提出了新的更高技術要求。
-
天鏈衛星:搭起天地往返的「信息天路」
10多年來,基於天鏈中繼衛星系統的天基測控系統,見證著我國探索太空的腳步,也在我國航天發射以及載人航天任務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衛星的衛星」隨著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逐漸加快,各式各樣的太空飛行器應運而生。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測控系統圓滿完成「高分六號」衛星發射測控任務
來源:裝備科技微信公眾號 作者:盛磊、屈嶽陽中心測控系統圓滿完成「高分六號」衛星發射測控任務6月2日12時13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高分六號」衛星和珞珈一號衛星,中心測控系統根據任務需求,緊前開展衛星跟蹤、通信鏈路、圖像傳輸等設備調試工作,圓滿完成了火箭、衛星的跟蹤測量任務。
-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廈門測控站圓滿完成高分十三號衛星測控任務
「各號注意,目標即將進站,各號按預定方案捕獲」「廈門發現目標!」「廈門跟蹤正常!」……鏗鏘有力的調度口令響徹整個機房,各技術人員緊張有序的操作設備,嚴密監視設備狀態,當衛星成功進入預定軌道、任務圓滿完成時,廈門測控站的參試人員不由自主裡響起了熱烈而歡快的掌聲。
-
遠望5號船圓滿完成高分十三號衛星海上測控任務
10月12日凌晨,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十三號衛星發射升空,遠在太平洋的遠望5號船順利接過陸上測控接力棒,圓滿完成了持續300餘秒的海上測控任務。火箭升空飛行20多分鐘後,順利抵達遠望5號船測控弧段,作為此次任務唯一的海上測控點
-
案例分享 | 商業測運控企業發展的理論與實踐
第一個「三」,是三件可圈可點的事: 一是2019年6月5號,天鏈測控成功完成了首次一箭7星海上發射的測控任務。原來測控和運控分裂了很長時間,現在在天鏈測控這個平臺裡,把兩塊融為一體,因為這兩塊工作的耦合性很強,如果把這層耦合在一塊,共同來完成衛星的測運控任務,可以為衛星用戶提供更好的一個服務。 三是測控和數傳的一體化。
-
我國將首次在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上開展對地高速雷射通信試驗
實踐十三號中首次使用了電推進技術,執行衛星在軌的南北位置保持任務,衛星在軌壽命15年。實施十三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周志成說:「作為南北位置保持,整星要帶3噸多化學推進劑,就是一顆星60%都是化學燃料,用了電推進後,我們實際上只帶100公斤的氙氣就可以完成15年的位置保持,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技術。」據透露,這一先進推進技術的研製也用了15年。
-
我國天基信息系統發展到什麼水平了?
三、天基信息系統發展趨勢分析隨著空間技術的發展和太空需求的提升,世界天基信息系統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①天基信息系統朝著群網式方向發展,多種類、多功能、多數量衛星進行組網來實現系統功能的重構與創新;②系統中的衛星協同方式由靜止發展為動態化
-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佳木斯深空站完成「天問一號」首次軌道中途修正測控工作
本報訊 8月2日,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實施首次軌道中途修正。西安衛星測控中心佳木斯深空站向已飛離地球超過300萬公裡的探測器精準上注來自北京中心的各項控制指令,並順利完成長達十餘小時的連續跟蹤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