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業管理所包含的四個專業,想必人人皆知。但從現實的維度上去分析,無非就是兩大管理。
一是靜態管理;一是動態管理。
靜態是指一個項目的不動產處於的整體形象,加上這個項目的設施設備及一切景觀。動態是指給這個項目提供物業服務的員工的行為規範。靜態的打造除了開發商的較好的硬體設施外,物業需要貢獻的價值是對它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維護,讓它保值增值,這是項目留給業主的第一靜態感覺。動態的價值是物業服務人員通過他們的管理所呈現的行為的好壞,是給業主帶來的第二感覺。故,買房子,
一是選擇環境,二就是選擇好的物業服務。
靜態管理和動態管理從物業的本質上分就構成了管理的兩大特質。搞懂了它,就搞懂了物業的特質。
(二)很多的物業管理企業都在使用釘釘辦公軟體,它就像一部小型的OA,包羅萬象,給企業的自動化辦公提供了便捷。其中有一個工作日誌的板塊,讓很多的管理者叫苦連天,也成了他們每一天要交的剛性作業。不寫日誌行嗎?不總結工作行嗎?不制定工作計劃行嗎?見仁見智。筆者認為,總結一定要寫,千萬不要忽視筆記的功效。為什麼要寫出來?為的是在狀態切換的時候,給自己建造一個「內控點」,防止大腦的思路跑偏。所以,對於身邊那些凡事都需要做個記錄的管理者,我們要高看一眼。他們不只是在記錄。
他們是在藉助工具的力量,幫自己想清楚,表達清楚,建立一個個清晰的內控點,為自己工作的高效鋪路。
(三)在物業管理資質取消的今天,是個人都能成立物業公司接管項目,倒是信用等級越來越受到業主的關注。一點不順心,不管是不是物業的責任,只要不高興,隨時隨地就投訴。物業倒成了弱勢群體,業主卻是高高在上。業委會、社區、街道、協會等等,多方眼睛都死死盯著物業。物業是誰啊?它又不是萬能的,掙著賣白菜的錢,操著販白粉的心,夾在中間兩頭受氣,但事情只要出現,物業就得發揮它平衡的職能,既平息了政府工作的閉環,又滿足了業主的心思,吃虧的就是物業了。
筆者很想請教一下:你到飯店吃飯,你到商場買東西,能和商家討價還價嗎?能不付錢就能把東西拿走嗎?為什麼就單單是物業,交個物業費、停車費還得想打個折,討個價,少交一分是一分,天理何在?尊重何在?尊嚴何在?(四)上邊內容說到物業是弱勢群體,業主權威高高在上。
只要一件事情沒有給業主處理好,業主就會抹殺物業所有的功績。
話糙理不糙。業主是上帝,顧客永遠是對的這樣的理念早已深入民心,所以就不要對業主報有太多的希望。但筆者認為,只要是人,都有感情,都要軟肋。業主不聽我們的解釋,只看結果,那麼我們是不是用我們的服務,用我們的感情和溫度連接打通這個邊界,讓業主聽我們的解釋,願意為我們說好,分解其他業主對物業的誤會、偏見及不滿呢?借力,借業主的力,發動業主對業主,也是一個智慧的管理方式。
前提是物業的工作必須真金白銀,是真正贏得業主自發去傳承物業的好,才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才能真正換回業主的尊重。
(五)話說一位龍湖業主潛入龍湖2019年中期業績會現場,情緒激動地直接向臺上的龍湖高管進行維權。為什麼要維權?龍湖在長沙開發了兩個貼隔壁的樓盤,先開發水晶酈城,裝修標準略低一些;然後開發了春江酈城,裝修標準略高一些;但是,這兩個樓盤是同時交付的。如果你是水晶酈城的業主,你可能也會不平衡:為什麼春江酈城的裝修標準比我們高?龍湖長沙團隊之所以這樣做是認為一個樓盤總要做得比上一個樓盤好一些吧。下一個總要做得比上一個好,這條準則單獨拎出來,不僅沒有錯,而且是絕對正確;但為什麼現在就錯了呢?放進具體的現實語境中,它確實是錯了。錯在龍湖長沙團隊只講究「企業正確」。
但是這樣的「企業正確」,恰恰是忽略了「客戶感受正確」。難道,正確的做法是後開發的樓盤也維持在較低的裝修標準?如果從「客戶感受正確」來看,確實應該如此。為什麼不能提高那個先開發樓盤的裝修標準?各種政府報批各種採購施工都已經完成了,提高標準談何容易。
這一切聽上去,似乎很荒謬;但企業做事,基本上都是在平衡「企業正確」與「客戶感受正確」這兩者的關係。
龍湖長沙團隊的錯誤,在於憑直覺追求了「企業正確」,而忽略了「客戶感受正確」。對於物業管理來說,也一樣通用。從服務維度上講,「客戶感受正確」永遠比「企業正確」更接地氣,更務實,更能換回更多客戶擁護企業的心。(六)在物業管理領域,很多管理者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管理是向下管理,向上負責。其實很多的事實和經驗證明,陳春華老師就這個問題也給出了正取的答案,應該是是向上管理,向下負責。因為下屬往往是能力不足並且缺少資源的,需要管理者對他負責,讓他能得到成長並順利工作。這個問題的答案其核心在於管理者如何面對員工,如何對待員工。管理是向下負責,即管理者要對員工負責,也是管理者的核心職責
。相對於管理者而言,員工是缺少資源,能力不足的,如果管理者不對他負責,他根本無法取得績效。在筆者看來,領導者就應該為員工營造一個安心工作的環境,就應該讓員工可以喜歡自己的工作。
相對於管理中的所有資源來說,人是最重要的資源,對人的激勵也是最重要的。
對於這個方面的認識,管理者都不會缺少,缺少的是對於下屬成長的安排和支持。讓管理產生績效,最終體現在下屬的成長中。只要管理者了解到下屬的長處,並能夠按照其長處設計下屬的工作和職能,績效會自然得到。用一句話說就是,下屬的成長和績效是管理者設計出來的。因此,向下負責是管理者的核心職責。負責是一種能力的表現,也是一種工作方式。當我們說會對一個人負責的時候,實際上已經把這個人放在自己的生存範疇中。
如何做,做好三點:提供平臺給下屬;對下屬的工作結果負有責任;對下屬的成長負有責任。
(七)之平物業管理在現場管理上提出一個「營造美好生活場景」這一服務理念。他們認為,房子不只是一個建築物而已,還是生活中愛與夢想的傳遞空間。他們團隊從承接項目開始,循序漸進通過洗臉淨衣(衛生大掃除、綠化優化、照明優化、景觀優化)、舒筋活血(設施設備維修保養)、疑難雜症(更新改造、歷史遺留問題解決)、服務提升(客戶溝通、社區文化活動)四部曲,從服務、設施、環境、社區活動等全方面進行改造、改變,營造美好生活場景,通過美好生活場景的營造,建立與顧客有溫度的連接,讓業主樂享生活,助力顧客資產的保值與升值,形成行業對物業服務新的定位。服務還是那些服務,內容還是那些內容,每一家物業都在做,只是換了一個說法,意義就完全不同。好的服務都是設計出來的,一如一部好書,就一定要起一個好的書名;一部電影,就一定有一個吸引眼球的好片名才能聚焦,才能增強宣傳度,企業也一樣,抓住關鍵賣點宣傳,市場美譽度就會大大增強。
(八)和一個知名學者聊天,他說以前還沒注意到,物業管理還真是一個好職業。筆者很是驚訝。他說,物業管理這個職業看起來很辛苦,但是有三個別的職業沒有的優勢。第一,是反饋及時。物業管理員每處理一件業主的工作,都會得到一次反饋,無論是好的反饋和是差的反饋。我們都知道,及時反饋對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影響有多大。第二,是終身學習。任何物業管理者都沒法躺在物業管理的知識上吃老本,千人千面,對待不同的業主也得動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必須不斷地補充知識,才能對應。第三,是被人需要。業主離開了物業還真的不行,所以有更大的機會得到更好的價值輸出,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筆者聽君一席書,很是認同,這可不僅是物業管理這個職業的特點,這是未來所有好職業的特點。朋友總結的非常到位,一個好職業和一次好婚姻一樣,不是它能給你帶來啥,而是它能不能讓你成為更好的人。
(九)看一則管理視屏,小米生態鏈家宴,雲米CEO陳小平說,產品+品質,就是「七面」(一個品牌的名字)活下來的基因——產品有前後左右上下6個面,而第7面就是內涵、品質。匠心不是生產力,在製造業裡,簡單執行一定是不夠的,傳承必不可少。日本壽司店的徒弟,可能做了幾十年還變不成師父,他們只有工藝,沒有方法論,無法傳承。把匠心變成方法論,需要傳承,需要品質前置,這就需要現代化工業製造的系統理論來支持。產品創業者一定記住:你在工作室裡打造的完美產品,和落地到顧客手中的東西,可能完全是兩個樣子。此觀點對物業管理同樣適用:在辦公室研究出來的技能、流程、標準不一定好用,必須深入到一線,因為答案永遠在一線。只有一線總結出來的標準、流程、經驗等才最實用,最落地,最有價值。只有從一線做起,真正關注一線,才能保證物業管理現場的品質,才能讓業主享受最好的物業管理之感覺,才會有質價相符的物業管理市場。
(十)汪丁丁老師有一本書,叫《思想史基本問題》。這裡面就寫道: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在五分鐘之內找到生活的意義。那怎麼做呢?你只需要按照次序問自己這麼五個問題:第一,你是誰?第二,你能做什麼?第三,你為誰而做?第四,他們是否需要你這麼做?第五,他們是否因你所做的而有所改善?這五個問題,一個比一個深入,一個比一個容易被忽略。你看,我是誰?這容易知道。我能做什麼?也很快能明白。但是第三個問題:我為誰做?很多人就沒考慮了。第四個問題:他們是否真的需要我做這些事?這就攔住了絕大部分人的努力。如果你做的事別人都需要,你肯定就成功了嘛。最後第五個問題:他們是否因為我做的這些事而被改善?成功者和偉大者的區別,往往就是因為沒有問過這一點。這也是最難的。回歸到物業管理,你不妨問一下自己這五個問題。
我是誰?我是做物業管理的;你能做什麼?我能為業主服務;你為誰而做?我為業主而做;他們是否需要你這麼做?需要這樣做;他們是否因你所做的而有所改善?有所改善,因為每一個業主都離不開物業的服務。誰說物業沒有價值?誰說物業不是一個成功的事業?如果物業做的事別人都離不開,那麼離成功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