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過山車,像布朗運動,《九重奏》是一部怎樣的現代舞

2021-01-19 澎湃新聞

像過山車,像布朗運動,像生命的輪迴,像行星之間的公轉和自轉,現代舞《九重奏》首演後,觀眾們給出來的感受五花八門,想像力讓人驚訝。

《九重奏》是謝欣舞蹈劇場今年推出的最新作品,也是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劇場聯合委約作品,由謝欣領銜8位舞者,用身體譜寫一出「九重奏」。

7月10日晚,《九重奏》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劇場世界首演。這是一部高難度、高風險作品,因為演出中有很多拋接動作,有一定的不確定和危險性,謝欣還給演員們買了意外保險。

本文圖片均由祖忠人拍攝。

在傾斜的舞臺飄移

為了排演新作,去年,謝欣特別邀請了兩位編舞家——來自黎巴嫩的蓋伊納德,來自西班牙的瑪麗亞坎波斯,遠赴中國編創。

三人的緣分可以追溯到德國。當時,謝欣以觀眾身份坐在臺下看二人的作品,回去的火車上,激動的她一口氣寫了很多文字。

「因為看完以後我非常地驚嘆!歐洲有一些編舞家在做這方面的研究,重力、失重、配合、高難度的drifting(飄移),但我第一次在現場看到,他們把運動邏輯呈現得這麼美妙。」

謝欣希望,觀眾能看看國內現代舞領域沒有的風格和作品,也希望舞者們去經歷、被打磨。兩位編導於是被請來中國編創《九重奏》,就像9個人一起譜寫一個美妙的樂章。

舞臺是傾斜的,舞者們一直在一個失重的過程中合作,一刻不能停。

「當你踏上地膠的那一刻,你就開始了一場你既清楚但你又不能確定的旅途。因為每一個扣子都是活的,那個活,是因為9個人在同時做一件事情,每一個人都會有當下的感受,我們要把9個人的感受,時時刻刻扣在一起。」

今年1月試演時,謝欣感慨,能完成就已經非常困難了,因為在很多技術上,他們有一個拿到它、再熟悉它的過程。為了準備7月的首演,在兩位編導沒法來中國的情況下,9位舞者經歷了一次漫長又艱巨的復排。

復排時,謝欣以為,他們可以遊刃有餘,但舞蹈裡要求的那種tension(緊張),遠沒有那麼好掌控和拿捏。

「我們就重新再走過每一個扣子,重新再去拉緊每一個人,重新再去用眼睛連接每一個人,一定要做到9個人在一起的那個對。」她說。

看了作品,謝欣好友、同樣是現代舞者的尹昉說,他看到了過山車和坐過山車的人;還有好友說,他看到了一個宇宙,看到了行星之間的公轉和自轉。

首演現場,一位第一次看現代舞的觀眾發出驚訝,原來舞蹈對體力的消耗那麼大,舞者們上半場溼了上衣,下半場連褲子也溼了。

這位理工科出身的觀眾自稱「小白」,看完後最大的感受是像「布朗運動」。什麼是布朗運動?舞者們都懵了。

「布朗運動就是懸浮在液體或氣體當中的微粒所做的永不停息的一種無規則的運動。」在這位觀眾看來,舞臺上的地膠就像一片湖泊或汪洋,9位舞者就是其中的微粒,「一個人不能佔據整個臺,但在布朗運動中,微粒越小,能量越大,因為你們會被不同的水分子撞擊。同時,你們的音樂就是你們的溫度,當溫度升高,你們的運動也會加速,所以你們的體系是有邏輯的,看上去無序,但背後有原理。」

話一出來,全場觀眾瘋狂尖叫鼓掌,謝欣也不忍不住「哇」地一聲叫出來,「你說的時候,我腦子裡浮現的就是那個畫面,懸浮的粒子在空間當中沒有規則地、互相影響地運動,我覺得就是我們呀。謝謝你,你讓我重新看到了我正在做的事情。」

跳舞真是太爽了

從試演、復排到首演,9位舞者都有不同的感受。

「今天的感覺就是爽,憋了這麼久,終於能在舞臺上跳舞了!」

在團隊裡,舞者馬思源的作用是保護大家,去做一些承接、託舉的動作,「第一階段,我還有一點鬱悶,為什麼我不可以(像其他人一樣)飛起來?後面復排發現,我比較壯、比較結實,我可以用我的力量,去服務好每一個人。」

在楊尚兵看來,整部舞蹈的調度是9個人一起完成的,沒有所謂的主次之分,「從1到9,成員一個一個加入進來,能量場一點一點往上推,上半場跟下半場有一個呼應,它是一個circle,它的頭就是尾。」

此外,高風險動作特別多,排練過程中,幾乎每個人都受傷過,都從高空跌落過,哭著敷冰袋是常有的事,「9個人很像上戰場的戰士,當我們一個一個下去,就像戰友們一個一個凱旋歸來,剩謝欣一個人在場上狂奔時,那種感覺有點熱血。」

因為太久沒進劇場,舞者舒耀輝特別緊張。為了保證體能,演出前,他吃了一個能量棒,還喝了一瓶咖啡和半瓶樂虎,但腳一邁上臺,還是麻了,甚至有點崴。跳完後,他特別開心,「不管是復排的過程,還是今天的演出,我感受到了9個人相互之間的信任和在乎。」

《九重奏》是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劇場疫情後的首個主辦演出,原定7月10日、11日演兩場,12日又追加了一場,三場均售罄。

為了疫情防控,劇場只能開售30%的座位,那也就意味著,演出基本無法達到收支平衡。明知有經濟風險,劇場方還是硬著頭皮,把項目做了下來。

為什麼要在這樣一個時期做青年藝術家項目?

「謝欣舞蹈劇場是獨立舞團,疫情期間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我們在合作方式上儘可能地讓利,相應承擔更大風險,以幫助青年藝術家渡過艱難時期。」劇場方說,「劇場的運營是長期的,而這些青年藝術家是舞蹈行業的未來、是劇場的生命,如果他們無法熬過去,我們的存在也沒有什麼意義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把女舞者弄哭了4次,尹昉的《熵》是一部怎樣的現代舞
    有人因為電影《藍色骨頭》《紅海行動》《少年的你》認識尹昉,也有人因為電視劇《新世界》認識尹昉,但其實在現代舞界,他早已打出一片天地,積累了一批追隨多年的粉絲。舞蹈才是34歲的尹昉最熟悉的打開方式。疫情期間,尹昉的工作節奏慢了下來,老友謝欣向他拋出橄欖枝,邀他為謝欣舞蹈劇場編一部新作,於是有了8月26日晚《熵》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的試演。《熵》演出照新作明年才會正式首演。雖然是試演,從音樂、編舞到燈光、舞美、服裝,《熵》都是一部有個人思考、有審美保證的作品。
  • 布朗運動對人生的啟迪
    愛因斯坦對人類貢獻最大的是相對論和質能方程(e=mc2),但其實他舉世聞名的5篇論文中,還有一篇關於布朗運動的論文《根據分子運動論研究靜止液體中懸浮微粒的運動
  • 不要做職場「布朗運動」!
    我給他做了一個布朗運動的物理實驗。在平靜的水面撒一粒花粉,這粒花粉會無規則地胡亂漂移,這就是著名的布朗運動。人就像花粉,職場就像水面,如果人沒有份量,就會無規則運行,像沒頭的蒼蠅一樣到處亂撞,不知道自己的職業規劃是什麼。在一個人的職場生涯中,真正有效的奮鬥時間也就30年,最重要的也是前10年。
  • 布朗運動是分子運動嗎?
    很多同學在學習到物理的時候會碰到這樣的一個問題,布朗運動是分子運動嗎?這裡的答案是布朗運動不是分子的運動,由於液體分子的無規則運動撞擊,懸浮在液體中的微小顆粒,做無規則運動,微粒的無規則的運動叫做布朗運動。
  • 你的努力只是在做無規則的布朗運動
    在接觸設計這個行業後,發現根本不像大學時自己對設計工作的想像,除了加班外,每次改稿都改了又改,關鍵讓改稿的甲方老闆還根本不懂設計。還有最關鍵的點是發現自己對設計的熱情漸漸變小。幾個哥們在一起喝酒時,小d說道。後來小d一咬牙,決定設計先放一放,又學起了編程,幾個月後竟然也找到了一份編程的工作。
  • 科普 | 布朗運動
    就這樣,布朗運動自發現之後,經過多半個世紀的研究,人們逐漸接近對它的正確認識。到本世紀初,先是愛因斯坦和斯莫盧霍夫斯基的理論,然後是貝蘭和斯維德伯格的實驗使這一重大的科學問題得到圓滿地解決,並首次測定了阿伏加德羅常數,這也就是為分子的真實存在提供了一個直觀的、令人信服的證據,這對基礎科學和哲學有著巨大的意義。從這以後,科學上關於原子和分子真實性的爭論即告終結。
  • 布朗運動是什麼運動,布朗運動的實質是什麼
    布朗運動是什麼運動?在某一瞬間,微粒在另一個方向受到的撞擊作用超強的時候,致使微粒又向其它方向運動,這樣就引起了微粒的無規則的運動,即布朗運動。,由於分子運動的無規則性,每一瞬間,每個分子撞擊時對小顆粒的衝力大小、方向都不相同,合力大小、方向隨時改變,因而布朗運動是無規則的。
  • 最新研究:微米級的柔性粒子的布朗運動
    學過物理的都知道布朗運動,指懸浮在液體或氣體中的微粒所做的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作布朗運動的微粒的直徑一般為萬分之一到百分之一毫米。布朗運動的名稱源自於植物學家羅伯特·布朗(Robert Brown)於1827年在顯微鏡下他觀察花粉粒時產生的抖動感。從那以後,對布朗運動的性質進行了深入研究:它們是由快速運動的分子撞到運動較慢的微粒中引起的,正如愛因斯坦和佩林後來在1900年代初期所解釋的那樣。
  • 重慶天氣坐「過山車」 像「穿越」赤道與南北極
    重慶天氣坐「過山車」 像「穿越」赤道與南北極 2015-04-22 19:48:04仿若坐「過山車」的天氣變化,讓當地流傳一則順口溜:「開春以來穿越在赤道與南北極」。  每年的4月19日至21日是穀雨。作為春季的最後一個農時節氣,它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加快,農民可以播種移苗,期待「雨生百穀」了。然而,地處中國西南的「山城」、「火爐」重慶這次表現得「特立獨行」,22日清晨的小雨,讓溫度陡降6攝氏度左右,上午10時主城氣溫僅16攝氏度。
  • 白噪聲與布朗運動
    下面我們對白噪聲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布朗運動做一簡單介紹。在百度上搜索「什麼是白噪聲」,可以得到大量的對白噪聲的解釋、定義。然而這些關於「白噪聲」的詞條充滿了專業術語。這使得控制、數學專業的學生很難理解。例如:「之所以稱為白噪聲,是因為他和白光的特性類似,白光的光譜在各個頻率上有相同的強度,白噪聲的譜密度在各個頻率上的值相同」等等。
  • 布朗運動:過去-現代-未來
    自20世紀初以來,科學家們在物理學中及相關學科中發現了各種各樣的布朗噪聲現象。對懸浮微觀粒子的不斷無規運動的理解,無疑有助於加強和證實基本現代物理理論所依賴的那些基礎支柱,其理論是統計力學、量子力學基礎和天體物理學現象方面重大成就的基礎。
  • 布朗運動模型-醉鬼走路也有規律
    我們先來認識一個人—R·布朗。布朗是英國的一位植物學家。1827年,布朗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的花粉微粒時,驚奇地發現,這些懸浮在靜止水面上的花粉微粒,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布朗於是對這種運動進行了記錄,把微粒的這種無規則的運動叫做「布朗運動」。布朗運動嚴格的數學定義,是在1923年由諾伯特·維納提出的,同時他還提出了在布朗運動空間上定義測度與積分,從而形成了維納空間的概念。
  • 智能家居:從「布朗運動」到「奧爾森困境」
    格蘭植物學家羅伯特布朗在1827年發現懸浮微粒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熱力運動的現象,被稱為「布朗運動」。但是,人們長期不知道其中的運動原理。沒想到到了1965年,居然在美國經濟、社會學家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的邏輯》中取得了一種利益理論的回應。
  • 布朗運動,無意中看到物質內部的混亂世界,打開原子科學的大門
    這種運動的特點是,這些小顆粒(比分子大得多)都在進行著快速地、無定向地、隨機地、永不停息地運動。顆粒越小、溫度越高,這種運動就越激烈。四、布朗運動成為了分子存在的間接證據科學家們基於對布朗運動現象的觀察和了解,使得人們間接地認識到分子和分子運動的存在。
  • 如何避免生命能量的「布朗運動」?
    如何避免生命能量的「布朗運動」?雖然惡毒的語言如子彈一般連續發射,但爭吵的內容卻始終不得要領,甚至會忘了當初為什麼發生爭執,只有激動的情緒觸發了更劇烈的對抗……「布朗運動」是物理學當中的一個概念,指的是那些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沒有規則的隨機性運動。它在吸收能量以後可以變得越來越激烈,但卻不會推動事物朝著某個既定的方向前進。
  • 她的人生像過山車一樣
    她的人生簡直像過山車一樣!可能是一種天賦吧,真的是上帝吻過得嗓子,嗓音才會這麼優美,而且身高還達到了1米8!簡直是上輩子拯救了銀河系,而且泰勒的歌每首都是經典之作都是非常的好聽,據說黴黴的歌有治癒的功效哦。泰勒的朋友圈也是非常的厲害,她的朋友也都是非常厲害的人物,有的是超模有的也是非常的著名的歌手。而且她還有屬於自己的閨蜜團,據說裡面的人也都是能在圈裡數一數二的人物!
  • 「布朗運動」式旅遊,如此隨性,適合你嗎?
    "布朗運動"的本義是一個物理概念,大意為任何懸浮在液體或氣體中的非常小的微粒(布朗微粒)都永遠處於無休止的沒有規則的運動狀態中。在旅遊語文中「布朗運動」是個新成員。它特指那種「想到哪兒就走到哪兒,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隨意旅行」。在一個「一生必去的N個地力」之類時尚暴力君臨天下的語境中,所謂「布朗運動」即「隨意旅行」是一個溫和的反動。
  • 馬爾可夫與鞅&布朗運動與現代金融&複製與對衝&孿生風險中性
    這一系列古典金融理論的基礎,幾乎都根植於Bachelier引入的的布朗運動。 為什麼布朗運動適合用來描述金融資產價格波動? 布朗運動這種處處不可微分,波動頻繁的特點使得古典微積分理論黯然失色。分析手段的欠缺,迫切需要人們發明新的理論,即給隨機變量也建立一套類似於普通微積分的理論,讓我們能夠像對普通的變量微積分那樣對隨機變量做微積分。
  • 現代舞《水·問》| 在重慶與靈魂赤裸相見,從水中獲生命能量!
    2018年《水·問》作為北京現代舞團全新獨創劇目正式立項後榮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5月6月投入排練,7月北京現代舞團與紅磚美術館共同出品的特別展演「形隱·不離」項目中,《水·問》作為主要舞作跨界碰撞了埃利亞松的裝置藝術,引起文化藝術界強烈的反響;
  • 上海國際藝術節|現代舞《冰樹》揭幕以色列文化周
    上海國際藝術節|現代舞《冰樹》揭幕以色列文化周 澎湃訊 2017-11-11 13:14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