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開發者談數據分析和商業智能對項目的重要性

2020-12-06 GameRes遊資網

文/遊戲邦編譯

你是憑藉自己的感覺來設計遊戲的嗎?

你認為自己對所在類型領域的核心機制了解得非常透徹嗎?

你對自己知識面的判斷是基於玩了多少遊戲嗎?

看到有人抄襲別人的遊戲設計會讓你感到反胃嗎?

有人要求你為自己的設計觀點進行論證,會不會讓你感到不滿?

你是否更在意獨創性而非商業成功?

如果以上問題你所有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麼也許,你就跟曾經的我一樣,是一名非理性設計師(gut designer)。我們或許能創造出一些成功的遊戲,但是也會有一些廢品,或者終將會出現一些廢品。這是無可避免的,因為我們並非總能做出正確的選擇。設計觀點和直覺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觀的。

就算你本身不是遊戲設計師,你可能也見了不少遊戲設計師之間的唇槍舌戰。我們有時也會展現出相當自負的一面!遊戲設計師就是由想法組成的生物,這也是別人會僱傭我們的原因。我們是玩家,主觀事物是我們最擅長的領域,肩負著打造遊戲的核心和靈魂的重任。但遊戲最終還是要顧及商業成績的,而不是一個單純的用於表達自我的藝術品。這種依靠感覺的設計方式不能再繼續下去了,或至少要納入數據分析和商業智能。

背景

在我30多年的遊戲開發&發行生涯中,我見證了很多變革——從單人遊戲到大型多人線上遊戲,從8位2D遊戲到64位3D遊戲再到VR遊戲,從遊戲卡帶到光碟再到無實體遊戲。最新的這次變革也帶來了潛在的新商業模式和收入來源。我們不再局限於傳統零售方式,而是可以通過所謂的免費遊戲的微交易和廣告收入來賺錢。這種盈利模式也出現在了主機和PC遊戲中,並說服了發行商們接受遊戲即服務的理念,持續地更新遊戲從而更長久的留住玩家、提升遊戲表現。由此一來,商業智能和數據分析就變得尤為重要了。產品經理也對遊戲成敗起到了關鍵作用。

關於產品經理

我已經不是非理性設計師了,我現在在公司中擔任高級產品經理。不算太久之前,產品經理這個職位只出現在營銷部門,他們負責廣告、包裝和銷售渠道。首先我要強調的是,我並不是營銷人員,未來也不打算進入那個圈子。所以這個職位跟遊戲開發有什麼關係嗎?

在過去幾年裡,幾乎所有遊戲發行巨頭公司都出現了這樣一個角色,然而一般遊戲開發團隊或發行商並沒有這種現象。這一角色是借鑑了SAAS(軟體即服務)網站和其他軟體公司。這種團隊結構和職位的演變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年EA公司就借鑑了電影行業,引入了「製作人」(producer)和「遊戲總監」(game director)這兩個職位。

就像SAAS網站和商業APP一樣,現在很多遊戲都是按照產品規劃圖分階段發行的。每一次發行都是為了留住老玩家、吸引新玩家。這其中可能有內容更新,有一些關鍵優化,還有一些新特色。F2P遊戲或者任何帶有微交易的遊戲也在嘗試著將非付費玩家轉化為付費玩家。這些涉及到內容、遊戲貨幣或寶箱鑰匙的微交易都有相關的遊戲內廣告和郵件廣告,這是客戶關係管理(CRM)計劃的一部分。產品經理是整體產品規劃、廣告、以及CRM計劃的主要負責人。

產品經理vs遊戲設計師

那麼這個產品經理和遊戲設計師是如何對接的,有哪些交叉領域?

1)很多設計師也會做關卡布局、狀態錄入和腳本創作或其他涉及原始碼控制系統的工作。產品經理不做這些事,或者說不應該。

2)如果是高級主管或者總監,他們會給出設計文檔。谷歌、亞馬遜或Facebook把這些稱為產品需求文檔(PRD),而電子遊戲行業則稱其為遊戲設計文檔(GDD)或功能說明書。對於各種文件和工作職責中所要解決的why-what-how-when問題,這些設計文件針對的是why和what。不同之處就在於產品經理和遊戲設計師各自的設計思維以及細節程度。

競品分析

產品經理通過競品分析來分辨哪些設計是有效的。很多設計要求是為了讓遊戲達到同價產品的水準。很多非理性設計者都不屑於這點,只專注於做出最具獨創性的遊戲。我想用一個比喻來反駁——汽車的製造方法有很多,但它們的功能都是一樣的,如果你不想讓潛在的消費者感到氣惱或迷惑,那就不要重新發明方向盤,除非這種設計真的是汽車的賣點。所以產品經理首先要做的就是確定哪些遊戲特色符合大眾玩家需求。這一步驟可能就決定了遊戲的特異之處——但應該是著眼於更加成功,也就是說,你不應該只為了特立獨行而設計得與眾不同,要把資源投入在真正的差異化優勢上。

指標和KPIs

產品經理製作或設計儀錶盤,使用商業智能(BI)呈現趨勢、當前以及目標績效。商業智能涉及到從數據源確定指標,包括應用商店購買、安裝、登錄、玩家進度等行為,還有玩家漏鬥中的UI導航、用戶規模、廣告點擊量、單次遊戲時間等數據源,還涉及到一些非常重要的遊戲指標——如收入、轉化率、留存率、單次用戶獲取成本和生命周期總價值。產品經理就是根據這些主要績效指標 (KPI)來制定設計決策的。

A/B測試

對於我們這些以往習慣憑感覺做事的人來說,也沒有什麼理由對提升KPI這種共同目標提出異議,因為這的確就是改進設計的意義所在。與其和同行設計師們爭論不休,或者反駁你老闆的滑稽想法,你可以通過實驗來解決這些設計上的爭論。你可能不知道,其實你每個月都有參與來自Twitter或Facebook的實驗,因為他們要不斷優化自家的應用。這是因為測試是在一小部分用戶中展開的,稱為隊列研究(cohort study)。隊列A是對照組,或者說沒有任何新特色。隊列B(通常是5%~10%的用戶)是能夠體驗新特色的用戶。收集了幾周的數據後,開發公司比較兩組的KPI,基於對比結果來決定究竟是要保持原狀還是全面應用新特色。有時加入新特色的方法有好幾種,你就需要隊列A、隊列B、隊列C、隊列D。這可能會讓人抓狂,但只要有足夠的統計數據和可信度模型,就算測試對象很有限,你也能挑選出最有效的應用方案。當然,敲定每個設計決策都可能要付出極大的成本。遊戲設計師們,尤其是我們這些經歷過卡帶和光碟時代的人,我們曾經的想法是所有遊戲的正式版都必須是完美的,因為你再也沒有機會去修正了,然而現在我們應該意識到發行後還是可以繼續優化提升的,你可以用A/B測試來驗證你的想法。

設計細節

所以產品經理和遊戲設計師在團隊中是怎麼合作的?首先,產品經理可能只參與發行方面的事。就跟所有出版商一樣,他們應該只會給你個大致的目標框架,也就是WHAT的問題。很多時候,這些大框架需要被進一步分解,變成更傾向於HOW的問題,利用遊戲設計者的專業知識來表現、改進這些創意。所以,即使他們都在同一棟樓裡,產品經理也不會說得太具體,給遊戲設計師和用戶體驗設計師一些發揮空間。只要不違背或跳出產品需求中確定好的框架,遊戲設計師可以將自己的才華和獨特想法應用到特色設計中,打造出一個兼具獨創性和吸引力的產品。

分析性設計的倡導者

有些公司採用的另一種分工方式是讓產品經理更多地關注CRM、指標、A/B測試分析、廣告和遊戲經濟,將遊戲設計等趣味事項留給創意總監。然而,這也是一個有缺陷的做法,因為不加分析或忽略遊戲市場表現的創意指導註定要失敗。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產品經理需要大力倡導分析應用和商業智能。就像一個遊戲製作人會因為預算或時間問題否決設計方案一樣,產品經理也可以從數據分析的角度考慮,否決不可行的設計方案。如果新特色註定會拉低收益或留存率,或者收益對比成本投入並不划算,那就不應該加入到產品中。這就是我們這些老派非理性設計師所說的「物有所值」,這就是你應該從產品經理那裡得到的反饋,而不是「不用頭腦做事」,盼望著自己的感覺能夠帶來喜人的成果。

作者:Timothy Ryan

相關焦點

  • 商業智能和數據分析之間的區別
    對於希望根據已知數據突破有限增長障礙的公司,有商業智能(或BI)的做法。BI不僅僅是分析-它是繪畫的結構加上使繪畫成為藝術作品的顏色和深度。   什麼是商業智能?   商業智能如何與分析不同   乍一看,聽起來像數據分析和商業智能只是兩種說法相同的方式。兩者之間存在一些重要的差異。數據分析側重於找到業務發生的原因。為什麼去年銷量下降?
  • 什麼是數據分析和BI商業智能?
    數據分析是從數據中提取、轉換、加載、建模、繪製結論,最終為決策提供支持的過程。它使用描述性和診斷性分析的結果來檢測趨勢、異常或做聚類分析,並預測未來動態。儘管預測性分析相比單純的歷史數據分析擁有諸多優勢,但必須要了解預測只是一種估計,其準確性高度依賴於數據質量和業務狀態的穩定性,因此需要仔細處理和持續優化。
  • 開發者談移動遊戲的優勢在於它的玩家社區
    開發者談移動遊戲的優勢在於它的玩家社區原作者:Kate Wolff, RQ 譯者:Vivian Xue回首曾經,我們的遊戲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當年在街機或者家用遊戲機上玩低畫質遊戲的我們,如今可以隨時隨地在手機上打各種類型的遊戲。除了打遊戲外,還能直播、與好友交流策略。
  • App Store下架2.6萬款遊戲後,蘋果和開發者何去何從
    儘管蘋果已提前4個月告知開發者需要在今年7月1日後提交遊戲版號,但最終清理的力度遠超市場預期。目前尚未有數據統計這被下架的2.6萬款遊戲的市場規模多大,不過可以預期的是,未來包括免費遊戲在內的所有遊戲都需要申請版號,才能在國內發行和運營。對此,遊戲業內人士均認為,海外市場將成為個人開發者和中小企業的出路。
  • 「幽靈開發者」:遊戲產業裡 他們是一群無名工蟻
    但是眾籌進行的並不順利,這項目標50萬美元的眾籌項目不僅遠沒有到達目標,外界的許多批評和指責也接踵而至---人們指出Comcept在未完成上一個眾籌項目《無敵九號》的情況下又發起一個眾籌項目,並且在已經找到投資的情況下依然發起了眾籌,是對眾籌支持者的一種欺騙。
  • Never Too Small to Dream Big —— Unity大賽獨立遊戲開發者張翰...
    Unity 遊戲大賽作為Unity 引擎官方一年一度舉辦的比賽,除了商業組的作品報名踴躍以外,大賽還搜羅了不少別具一格的獨立原創遊戲。有別於市場喜聞樂見的遊戲題材,這一批獨立遊戲作品更具有非凡的想像力和前沿實驗性,獨立遊戲開發者張翰榮的作品《Bumpy Legend》便是參賽作品中一款非常出色的Unity獨立遊戲。
  • 遊戲廠商常吹的遊戲引擎究竟是什麼?遊戲開發背後的秘密大公開
    那在這種宣傳標語出現的當下,不知道你有沒有產生一種疑問-XXX遊戲引擎真的特別厲害嗎?hello大家好,我是愛打遊戲的花菜,今天在這裡就和大家聊一聊,遊戲背後的製作神器,遊戲引擎的秘密。遊戲引擎-那個讓遊戲開發大進一步的玩意在談之前,需要先對遊戲引擎有基礎的了解,這樣才能更清楚的知道引擎的優劣勢。何謂遊戲引擎?
  • 2012年全球移動遊戲開發者Top25-1排行榜_網路遊戲新聞_17173.com...
    Crescent Moon和精心挑選出來的一批大有前途的開發者——他們通常都是第一次在App Store上發布自己的產品——密切合作,因此它發行的付費遊戲大多擁有質量上乘、廣受歡迎、契合流行趨勢等特點。該公司的經營理念是在許多玩家傾向於那些免費的遊戲大潮時,還依然存在不少核心玩家樂於通過付費來獲得完整的遊戲體驗。同樣意味深長的是,他目前僅在iOS平臺耕耘。
  • 韓國是手機遊戲的天堂,是所有遊戲開發者都想進入的市場
    韓國,這個國土面積不過10萬平方公裡,人口不到5200萬人的國家,現在已經是全球第四大手機遊戲市場,超過一半的韓國人在智慧型手機上玩遊戲。根據市場研究公司Newzoo的數據,他們在2018年的手機遊戲中總共花費了56億美元,這使得它成為所有遊戲開發者想進入的市場。
  • 淺談數據分析和數據建模
    業務部門的數據分析團隊缺少數據技術能力,無法利用最新的大數據計算和分析技術,來實現數據分析和建模。數據分析和計算依賴於科技部門,效率較低,無法打通各個環節和實現效率和收益最優。數據分析和挖掘部門位於科技部門,優點是直接可以了解所有數據,利用最新的大數據計算分析技術來進行數據分析和建模,數據視野好。面對全局數據建立數據採集和分析系統,系統復用程度高,降低重複投資,效率高。
  • 用戶向左,開發者向右?機鋒網數據圖解(下)
    用戶喜歡看電影,而開發者喜歡做桌面軟體應用類別的對比,用戶對影音和社交的需求旺盛,而開發者對桌面美化更熱衷。工具類的應用一直都是大家對智慧型手機心照不宣的硬性需求。用戶依賴瀏覽器,開發者熱情卻不高。開發者喜歡做新聞,用戶卻不那麼愛看新聞,同時,拍照應用與購物應用是用戶親賴且開發者願意付出成本的應用類別。由此可見,開發者對影音和社交的應用功能開發需增加力度,同時新聞類應用的投入可適當減弱,瀏覽器的入口之爭依舊火熱。網購、拍照及教育閱讀的應用功能可逐步擴展至社交方向,未來的智慧型手機,通話只是基本功能,娛樂和分享才是主流。
  • OPPO布局5G發布智能助理Breeno,明年為開發者設立10億元「引力計劃」
    此外,OPPO也透露計劃將在2019年實行「引力計劃」,該計劃會面向開發者進行一系列技術開放與內容支持。同時,OPPO也投入十億元資金和更多流量等資源扶持開發者,在應用合作、獨立遊戲、小遊戲聯運、快應用、應用出海等多個領域吸引更多全球優秀開發者的加入。
  • 極光開發者大會:曠視科技敖翔談視覺智能如何助力大數據風控升級
    2018年11月17日,首屆極光開發者大會在深圳召開。本次大會由國內領先的移動大數據服務平臺——極光大數據舉辦,近千位網際網路公司技術領袖、合作夥伴、開發者齊聚一堂,圍繞大數據、人工智慧、移動開發等廣受關注的熱點話題,共同探討了在移動開發的下半場,如何構建健康的開發者生態。
  • 《封印者》開發者日誌公布 後續計劃曝光
    今日,作為《封印者》PD的劉炳輝先生發布了第四期的開發者日誌,介紹了開發隊正在準備的改善事項,以及後續部分預計更新的事項。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開發者日誌中,對後續版本是如何描述的吧!角色平衡更新來襲 基地任務即將添加不久之前,進行了角色平衡更新。 隨著接下來褐鼠隊的[夜行者]更新,即將達成所有角色的特遣部隊級轉職。
  • MDCC移動開發者大會:技術精英雲集 全日程公布(表)
    從目前籌備和報名數據來看,本屆MDCC將有10000+開發者、500+應用團隊、100+平臺提供商、100+移動遊戲服務商參與大會演講、現場展覽、特色活動。今年大會除了以「萬物互聯,移動為先」為主題的全體大會外,特設平臺與技術(iOS)、平臺與技術(Android)、平臺與技術(跨平臺)、產品與設計、硬體開發與技術、嵌入式開發、遊戲開發、虛擬實境、企業移動化9大技術專場。
  • 從遊戲卡帶到遊戲平臺,單機遊戲的商業模式演化
    遊戲是一種娛樂產品,為大家帶來樂趣的同時,自身也需要賺錢,才能活下去,從而持續開發好產品,形成良性循環。而遊戲行業經過這些年發展,商業模式也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甚至它的商業模式走在了現實商業的前面,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你第一次為遊戲花錢是什麼時候?卡帶時代80後的少年,如果在年少時擁有一臺小霸王學習機是幸福的。
  • ...開發者談PS5手柄為恐怖遊戲玩家帶來的體驗 讓人感受蜘蛛在手中...
    Dual Effect Games開發者Gabriel Araneda與German Araneda接受了媒體Segmentnext的採訪,並在採訪中談到了恐怖遊戲會如何利用PS5 DualSense手柄。
  • 商業引擎比自研引擎專業?從遊戲開發角度看引擎的選擇
    圖:使用虛幻4引擎開發的《絕地求生:刺激戰場》在當時被稱為3A級大作然而在開發者眼裡,使用商業引擎還是自研引擎來製作遊戲,並不直接關聯最終的呈現效果,商、自引擎都可以做出高質量的好遊戲,關鍵在於適合與否。
  • 穿山甲品牌升級,全新定位「全球開發者成長平臺」!
    會上,穿山甲宣布全新品牌升級,並定位「全球開發者成長平臺」。穿山甲多位業務負責人系統性闡述了穿山甲基於開發者全生命周期的成長解決方案、產品及技術支持能力、智能與人性化的服務體系,以及構建良性健康行業生態的努力,旨在幫助每一個優質開發者盡情成長。
  • 直擊TGDC 騰訊開發者大會 ②|對話騰訊遊戲學院院長夏琳:遊戲學產...
    2019年9月21日下午,騰訊遊戲學院院長夏琳於騰訊遊戲開發者大會對話媒體,分享了對於遊戲分享、遊戲價值、遊戲教育及遊戲團隊扶持相關的看法。以下是略經整理的Q&A實錄(Q方為媒體記者,A方為騰訊遊戲學院院長夏琳):Q1 :在現在這個環境下,開發者交流如何能夠在觸發行業思考和保留自我創意之間平衡?夏琳:又能促進交流,又能保留自己的核心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