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一個科普群中偶然得到了一本量子力學相關的科普書,我還寫過《書評》。當時提到,稍微了解了矩陣力學的具體內容,今天想簡單記錄一下。
相關歷史人物就不提了,有興趣且不知道的去看書。後人幻想出的黃金時代的物理學的江湖恩怨糾葛、跌宕起伏。
矩陣力學主要是關於核外電子運動的。不過現在也依然無法弄清電子的核外運動軌跡,只能以電子云描述電子在核外空間某點的出現概率。其實,不只是軌跡的問題,到現在也不知道電子是什麼情況,只知道波粒二象性。沒有觀測的手段,只知道如果假設它是粒子,它就會表現出粒子的特性;假設它是波,就可以觀測到它波的特性,至於它如何融合的這兩種特性,就不得而知了。另外,電子的4個量中有一個是自旋,然而它自旋兩圈才會回到原狀。
當時,主流的電子模型是類似行星模型的,電子在不同軌道上運行。軌道對應不同的能級,電子在能級中躍遷,吸收和釋放對應的能級差的能量。電子在特定軌道上以一定頻率運行。然而,實驗中卻無法觀測到能級或特定頻率的存在。能觀察到的只有,電子躍遷時變化的能量。
物理學是一門以真實世界為基礎的科學,不能觀測到的就不能作為理論中的基礎(當然,這也是相對的)。如果觀測不到軌道,那就應當以能極差為模型的基礎。就像是電子並不存在,存在的只有吸收或釋放的能量本身,也就是特定譜線的光子。
既然,沒有軌道,只有差值,那電子的空間運動就只能用差的上界和下界兩個變量來表示。衡量電子的運動狀態需要兩個變量:動量 p 和位置 q。那麼值如:
如果只用兩個值來表示能級差,很自然會考慮矩陣(數值都是亂填的)。
原本在公式中是兩個值 p、q的乘法,現在變成了矩陣 p、q 的乘法。線代中學過,矩陣乘法和數值乘法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不遵守交換律,無論是從方程組角度,還是二次型的角度。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動量會影響位置的值,而位置卻不會影響動量的值,還是乾脆就是一個數學計算上的正確性,而沒能找對解釋的方法。同樣不遵守乘法交換律的還有泊松括號,不過個歷史事件就略過了。
後來物理學家也不太糾結這個問題了,因為波動方程出現了,它與矩陣的方式等效。雖然雙方就誰對這個問題,還辯論過,然而終於還是證明他們都對了,這兩個方法就是一回事兒,只不過一個從粒子運動角度出發,一個從波的角度。波動方程據說是從哈密爾頓-雅閣比方程出發,利用變分法和德布羅意公式得到的。方程的解自然是不連續的,大家現在都知道了,畢竟量子。據說電子還有一個內在的波動頻率,元素特定的譜線、能極差、特定頻率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它。相關論文《量子化是本徵值問題》。其實矩陣的方法也是從哈密爾頓函數來的,而且從矩陣出發可以推導出波動函數表達式,反過來波函數也能推出矩陣。反正這些我現在都不知道怎麼推,自然也就沒法記錄了。
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