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陣力學

2021-02-15 LetITGolang

    去年在一個科普群中偶然得到了一本量子力學相關的科普書,我還寫過《書評》。當時提到,稍微了解了矩陣力學的具體內容,今天想簡單記錄一下。

    相關歷史人物就不提了,有興趣且不知道的去看書。後人幻想出的黃金時代的物理學的江湖恩怨糾葛、跌宕起伏。

    矩陣力學主要是關於核外電子運動的。不過現在也依然無法弄清電子的核外運動軌跡,只能以電子云描述電子在核外空間某點的出現概率。其實,不只是軌跡的問題,到現在也不知道電子是什麼情況,只知道波粒二象性。沒有觀測的手段,只知道如果假設它是粒子,它就會表現出粒子的特性;假設它是波,就可以觀測到它波的特性,至於它如何融合的這兩種特性,就不得而知了。另外,電子的4個量中有一個是自旋,然而它自旋兩圈才會回到原狀。

    當時,主流的電子模型是類似行星模型的,電子在不同軌道上運行。軌道對應不同的能級,電子在能級中躍遷,吸收和釋放對應的能級差的能量。電子在特定軌道上以一定頻率運行。然而,實驗中卻無法觀測到能級或特定頻率的存在。能觀察到的只有,電子躍遷時變化的能量。

    物理學是一門以真實世界為基礎的科學,不能觀測到的就不能作為理論中的基礎(當然,這也是相對的)。如果觀測不到軌道,那就應當以能極差為模型的基礎。就像是電子並不存在,存在的只有吸收或釋放的能量本身,也就是特定譜線的光子。

    既然,沒有軌道,只有差值,那電子的空間運動就只能用差的上界和下界兩個變量來表示。衡量電子的運動狀態需要兩個變量:動量 p 和位置 q。那麼值如:

    

    如果只用兩個值來表示能級差,很自然會考慮矩陣(數值都是亂填的)。

    原本在公式中是兩個值 p、q的乘法,現在變成了矩陣 p、q 的乘法。線代中學過,矩陣乘法和數值乘法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不遵守交換律,無論是從方程組角度,還是二次型的角度。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動量會影響位置的值,而位置卻不會影響動量的值,還是乾脆就是一個數學計算上的正確性,而沒能找對解釋的方法。同樣不遵守乘法交換律的還有泊松括號,不過個歷史事件就略過了。

    後來物理學家也不太糾結這個問題了,因為波動方程出現了,它與矩陣的方式等效。雖然雙方就誰對這個問題,還辯論過,然而終於還是證明他們都對了,這兩個方法就是一回事兒,只不過一個從粒子運動角度出發,一個從波的角度。波動方程據說是從哈密爾頓-雅閣比方程出發,利用變分法和德布羅意公式得到的。方程的解自然是不連續的,大家現在都知道了,畢竟量子。據說電子還有一個內在的波動頻率,元素特定的譜線、能極差、特定頻率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它。相關論文《量子化是本徵值問題》。其實矩陣的方法也是從哈密爾頓函數來的,而且從矩陣出發可以推導出波動函數表達式,反過來波函數也能推出矩陣。反正這些我現在都不知道怎麼推,自然也就沒法記錄了。

公眾號:

相關焦點

  • 量子淺說(三):新量子論——矩陣力學
    如果用一句話來簡單概括,即是量子力學的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共同結束了舊量子論的時代,換句話說,以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為代表的量子力學標誌了現代量子理論的誕生。這裡,我們先談談現代量子力學發展的第一個重要標誌——矩陣力學。矩陣力學給出了量子力學的矩陣形式,是舊量子論的第一個升級版,使量子理論向前發展了一大步,也為現代量子力學的後來發展奠定了可貴的基礎。
  • 量子力學筆記13---矩陣力學
    波函數描述量子力學態,而具體的數學形式總是有個變量的,這個變量是坐標 x,則在坐標表象下,這個變量是動量 p 則是在動量表象下。說的物理點,量子力學態由誰的基矢展開,就是處於誰的表象下。有些量子力學態用位置 x 描述方便討論問題,而有些用動量 p 方便,所以可以選擇不同的表象。量子體系的波函數還可以選用坐標 x 和動量 p 以外的其他變量,從而構成更多的表象。
  • 協建矩陣力學奠基量子論,提出「概率詮釋」解釋波函數
    Max Born(圖源:wikipedia)矩陣力學奠基新量子論其實有人認為,玻恩才是量子力學的真正奠基人。這句話不無道理,首先,是玻恩在1924年的文章裡呼喚新量子論的出現。其次,量子力學(新量子論)最早開始於矩陣力學,而不是薛丁格方程。
  • 量子物理大事件 1925年海森堡創立矩陣力學
    海森堡和玻恩、約爾旦合力創立矩陣力學,用可測量的數學體系完成量子力學的系統理論。20世紀初,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玻爾的原子模型為基礎而形成的理論物理學吸引著年輕的研究者們。丹麥的哥本哈根成了年輕的物理學家嚮往的地方。
  • 海森堡的矩陣力學和薛丁格的波動力學,哪個才是真正的量子世界?
    上周說了量子力學的起源,講到普朗克通過研究黑體輻射打開了量子力學這個潘多拉的魔盒,最終導致整棟經典物理學大廈都岌岌可危,然後經過一眾物理學大牛們的研究發現量子世界存在波粒二象性,正在大家都在糾結於量子世界為什麼如此詭異的時候
  • 波動力學與矩陣力學之爭
    薛丁格所指的海森堡的理論是他在1925年提出的量子力學(矩陣力學)。海森堡將注意力集中在一組量子化的概率振幅上,發明了這些概念。這些振幅形成了一個非對易代數,直到後來玻恩和帕斯庫爾·約當(Pascual Jordan)才認識到這個非對易代數是一個矩陣代數。然而,即使在海森堡發表自己的作品時,他也擔心自己的工作缺乏直觀的模型。
  • 量子力學簡介(一)
    ,但是量子力學卻是可以學習掌握的。學好基本的線性代數,量子力學的學習就順理成章了。這裡所說基本的線性代數,就是建立線性空間及線性變換的概念。這個關係在量子力學中,當我們做基底變換時,十分重要。還記得之前所說的一個事情,算符的矩陣表示嗎?
  • 或許你知道矩陣力學,但你不一定知道它背後的故事
    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無疑是現代量子理論的兩座豐碑,而提到矩陣力學就很難繞開海森堡和他的測不準原理(不確定性原理);但這位物理界的巨星之所以走上物理的道路,卻也帶著幾分偶然。
  • 如何自學量子力學?學習方法是關鍵!
    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去學習和了解量子力學的數學框架和基本理論。想要自學量子力學,學習方法是關鍵,秘訣在於科學方法。一直以來,學界流傳著一句話:不要自學量子力學,簡稱不自量力。由於量子力學的理論性和抽象性,往往讓人難以理解。著名物理學家費恩曼甚至說過,沒有人真正懂量子力學。
  • 一文讀懂材料力學的核心內容——應力應變
    》這門課程是從理論力學到固體力學之間的一門過渡性學科,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固體力學又有很多分支,其中的彈性力學比材料力學研究更加深入,材料力學只是彈性力學在工程中的一階近似理論。由於材料力學是一階近似理論。所以可以認為,任何研究的物體都可以是連續均勻的彈性體,每個彈性體可以分割成若干無窮小的單元,我們稱之為單元體,單元體的每個面都作用著正應力和切應力。
  • 對角矩陣、單位矩陣、數量矩陣
    首先,看下對角矩陣的定義:如果一個矩陣的主對角線之外的元素都為0,則該矩陣為對角矩陣,但需要注意的是,對角矩陣的主對角線上的元素沒有限制。如圖:     主對角線之外的元素全為0,但主對角線上的元素沒有限制。那麼,得到 對角陣的一些性質:    1.  零矩陣是對角矩陣(這是廢話)。    2.
  • 想學量子力學,弄懂薛丁格方程還不夠
    一、量子力學是如何引入矩陣的用矩陣來描述量子力學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是物理學家們在探索微觀粒子的行為過程中,為了描述粒子的運動狀態,在粒子的位置、動量等與可觀測物理量之間建立聯繫而找到的一種方法。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這個過程。
  • 探索量子力學世界的語言,薛丁格方程的誕生——波動力學
    小編雖沒學過量子力學,聽過了太多的量子科學家們的八卦故事,偶然的機會認真的了解了量子力學的發展史,有些故事還是挺有意思的,但不是八卦故事那樣神秘又傳奇,從今天開始,分享一下自己學到的量子力學發展的故事。狄拉克等著圖書館一開門兒,馬上就竄進去。然後再書堆裡就一頓找,終於找到他需要的東西了。這東西叫做泊松括號。是法國數學家泊松在解哈密頓正則方程的時候發明的一種數學符號。
  • 矩陣的乘法在量子計算領域是一種基本操作
    矩陣的乘法在量子計算領域是一種基本操作,正是因為算法本身的簡單,矩陣乘法和導數結合非常容易。至於物理意義就是解一個能量問題,矩陣的結構就是基本原子或者分子電子的排列組合,基於一個組合態的結果,討論算符不知是不是可以算矩陣的非退化算符,即矩陣乘法不是一個主算符,有的只是一個導出算符而已。
  • 量子力學之華山論劍
    海森堡跳出思維局限,基於「能觀測到的只有原子發出的能量差而非電子軌道能級」這個現實,開創性地採用了矩陣方式進行推導。要知道在那之前還沒有矩陣,海森堡也不知道1858年劍橋數學家Cayley發明的行列式,他憑一己之力推算出矩陣的規則,並使用它成功計算量子化的原子能級和輻射頻率,最終使得一切都可以從方程計算得出,不再像玻爾的舊模型那樣需要強行附加不自然的量子條件。
  • No.3 矩陣乘法
    一、矩陣加法          我們已經了解了什麼是矩陣,這次聊一聊矩陣的運算。設,這8個數形成一個共同體(缺一不可,這才叫矩陣),那麼加法(➕)、減法(➖)很自然的要求能與矩陣A相加、相減的矩陣必須與A是同維數的,即行數與列數與A的行數與列數相同,比如矩陣就可以與A相加或相減,結果是但是矩陣就不能與A相加!
  • 矩陣與矩陣乘積簡介
    矩陣表示如下:矩陣A有兩行兩列,如果矩陣有m行和n列,並且包含實值,可以用以下符號來刻畫它:A∈(m×n)。我們可以使用不帶粗體的矩陣名稱引用矩陣中的元素,但是後面需要跟著行索引和列索引。例如,$ A_{2, 1}$表示第一行和第二列中的元素。按照慣例,第一個索引用於行,第二個索引用於列。
  • 物理學的革命,量子力學的建立,以及波動力學的誕生
    玻恩發現,海森伯創造的這套數學就是矩陣論,是數學家在七十多年前就已創造出了的,它是普通數的一種推廣。它的最奇特的特徵是:兩個矩陣的相乘是不可對易的,為了進一步搞清楚海森伯論文所提示的數學問題,玻恩找泡利合作,不料泡利卻報以冷淡和嘲笑,隨後玻恩找約爾丹合作。當年9月他們寫了一篇長論文,用數學的矩陣方法,把海森伯的思想發展成為量子力學的系統理論。這就是矩陣力學,也通稱為量子力學。
  • 關聯矩陣、迴路矩陣和割集矩陣的關係
    對於同一個電路,若各支路,節點的編號及方向均相同時,其列寫出的關聯矩陣,迴路矩陣和割集矩陣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繫。可見矩陣D中元素均為零,從而可推出式(7-5-1)。
  • 凌復華:馮·諾依曼在量子力學領域的貢獻
    以上是馮·諾依曼重要成就的簡述,本文將重點介紹與本書密切相關的他在量子力學方面的貢獻.希爾伯特對量子力學非常感興趣,並鼓勵數學家與物理學家進行合作.在希爾伯特看來,量子力學當時在數學方面是一團糟.海森伯沒有使用嚴謹的數學,也沒有學習的意願.狄拉克則隨意使用他那著名的δ函數,該函數在一點無限,在他處為零,當時這種定義令人難以接受(只是在二十年後,施瓦茨(Schwarz)提供了δ函數的嚴謹基礎).當時的理論以兩種不同的數學方式表達:海森伯、玻恩和若爾當的「矩陣」力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