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熊英英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似乎給中國經濟按下了「暫停鍵」,各行各業都不同程度受到影響。現金流吃緊、客流量驟減、原材料緊缺.....擺在面前的種種難題,讓企業家們感受到寒意。
面對這場疫情大考,企業到底應該如何應對?企業家們又是如何看待疫情對經濟的影響?
今日起,封面新聞聯合川商總會共同推出「經濟戰疫ING」系列報導。對話多位一線企業家,聚焦戰疫時代的企業真實生存狀況與企業家應對之策。
首期我們對話海特集團董事長李飈,他認為當下對企業家而言,是要往好的方面去想,同時也要做好應對最壞情況的準備,對企業而言,所謂的積極自救就是積極復工。
李飈:四川省工商聯副主席、川商總會輪值會長、海特集團董事長
1月24日判斷這是持久戰
成立防控疫情工作小組
封面新聞:海特是什麼時候開始復工的?
李飈:我們很早就復工了,有些地方春節就沒怎麼停。放假之前就已經在做準備,包括購買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資。1月24日,我們決定成立防控疫情工作小組,26日拉了微信工作群,建立日報工作制度,要求各位負責人每天下午4點通報疫情防控信息。當時就判斷,這可能是一場持久戰。
我們覺得疫情會有個爆發期,預料到假期可能會延長,所以要求我們的人員提前返回駐地。同時,開始做復工的準備,包括要不要關閉食堂,但考慮到員工在外用餐更危險,還是決定要繼續開放,作好防控。此外,凡近期到過湖北的都要進行隔離觀察。
同時,要求所有管理人員要學習相關防疫知識,自己要懂;其次,明確規矩後要嚴格執行,每個人都不例外;第三,高管們要積極動用朋友圈,儘可能找到一些合格的防護用品的資源,匯總上報,合理調配。
在這期間,我們也在商量捐款事宜。1月26日向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捐贈了100萬元。之後通過海外渠道採購到2萬套防護服,已經陸續送抵成都,捐贈給高新區和華西醫院以及湖北防疫前線。
企業停工1個月損失
10個月都補不回來
封面新聞:做了這麼多準備工作,現在公司的日常經營是否受到影響?
李飈:影響是肯定會有的。現在面臨的困難,首先肯定是成本增加了,不管是補貼也好,還是物料採購成本都增加了,經營成本也增加了。因為隨時要用口罩,原來1塊多錢的口罩,現在都變成5塊了,我們還從市場上去買高價。
業務方面影響也很大,包括物流運輸,上下遊的鏈條都不能正常運轉。可能有的企業無法復工,產業鏈就斷掉了。你要知道企業停1個月,10個月都補不回來,確實是衝擊太大,就那麼一點的利潤,現在變成全為負數。
相比其他企業,我們可能稍微好一些,因為積極做了準備,提前復工的話,損失就會小一些。不管怎麼樣,這兩個月可能會不太好,但起碼不是在淨虧。
自救也需要政策支持
唯有復工可緩解企業恐慌
封面新聞:疫情之下,你認為哪些行業可能受到的影響特別大?
李飈:所有企業都有風險,除了輕資產類的企業,可能相對好一些。創新科技和製造企業,它的人力成本會很高,可能壓力比較大;其次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還有即時消費型企業,特別是餐飲、購物等,損失也會很大。
很多企業春節之前剛發了年終獎,現在正是資金流最脆弱的時候,放假期間還要支付員工工資。現在因為疫情假期延長,帶來的打擊非常大,它是有乘數效應的。
雖然政府說不要大規模裁員,但是我覺得有的地方裁員是很正常的,你沒有政策,他怎麼不裁。這個時候,國家一定要出臺一些政策來支持企業自救。
封面新聞:哪些政策是企業目前最需要的?
李飈:首先是解決缺資金的問題,企業資金消耗太大,都拿去發工資、交利息了;其次,要讓企業經營下去,還要降利息。另一方面,我覺得國家應該在企業做好防控的基礎上,積極支持復工。只有儘快復工,才能夠緩解大家的恐慌。企業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復工,你想他恐不恐慌?因為他不知道還能不能貸到款,還能不能支持他繼續幹這個事。
對政府部門來說,現在正是需要送政策上門的時候,不能「光打雷不下雨」。比如說,現在企業希望得到信貸的支持,但銀行你都沒有對企業客戶一個個去做梳理、去打電話,「一企一策」是不是還沒有做到。
黑天鵝會出現也總會過去
企業做好自己就是最大貢獻
封面新聞:企業要打好這場抗疫戰,你有沒有什麼建議?
李飈:其實大家都有清醒的認識,總會有這樣的「黑天鵝」出現,但最終一定會過去。
對於企業自身來說,更多的還是要保持信心,一定不要搞「鴕鳥政策」,要積極面對,做好防控。復工才是自救,我們現在也在努力,儘量減少損失,儘快恢復產能。
而這次疫情也告訴我們,企業一定要練好內功。同時,我們的醫療衛生還有很多的短板,這次暴露出來應急保障這方面還有所欠缺。
既然疫情已經來了,企業做好自己,就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認真分析當前形勢,根據企業的自身情況,做明確明智和果斷的決策。其次,是把自身的情況向當地相關機構反映,爭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