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經濟信息聯播》)這位是315的老記者了,我們叫他賀楸。在做調查的十年中,他充分感受到了打假環境的變化,感受到了調查對象的變化,但是不變的是他們內心對媒體責任的堅守。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他的故事。
315晚會調查記者 賀楸:這兩年確實感觸非常大,就是每一年每一年都在變化。也就是說十年前你去做這種調查,你拿一張名片,你走遍各個企業,基本上各個環節都會打通很容易,那麼到現在這個階段,就是說第一可能這種做違法的企業少了,這是一種可能。另外一個我感觸非常深的是,因為現在確實食品安全,環保,這幾個方面政府抓得特別緊,查的特別嚴,所以很多企業呢就變得特別謹慎。偷偷幹,他幹了壞事不會跟任何無關人講,包括自己的員工都不會去講,所以我們要獲取這個證據難度就變得越來越大。
賀楸說,隨著調查的難度加大,要面對的情況也就越來越複雜。尤其是一些科技含量高的案例,想要把違法的證據做實,並不容易。
315晚會調查記者 賀楸:我們現在晚會的選題都要選非常有代表性的選題,現在像這種造假領域科技含量越來越高了。你有的時候拍到了,不一定證實這是什麼東西。另外一個就是現在尤其是食品安全和環保這一塊,查的特別緊,今年我走這些地方,都是中國霧霾最嚴重的地方,這個地方環保查的特別嚴,環保查的嚴結果是什麼,很多行業,很多這種窩點它要麼不生產,要麼偷偷生產。就這種手段也越來越隱蔽了。
調查的難度在升級,而危險也在升級。賀楸告訴我們,前不久,在一次案例的調查過程當中的經歷,讓他終身難忘。
315晚會調查記者 賀楸:我就開著開著 停旁邊了,他悄悄也停了,我再走他也走,我拐彎他也拐彎,我走到那掉頭,他也掉頭。然後等我再回到車上再走的時候。旁邊有一輛車也跟著走了。因為這些人是造假,他可能有的時候可能就不計成本, 他不計後果了,當時在繞那個車轉了一圈的時候,他要真下來揍我一頓,我就真沒辦法,因為當時是我一個人。那個時候是有點後怕。
對於賀楸來說,這樣的經歷並非少數。多年來,憑藉著經驗和幸運,他雖然一次次化險為夷,卻又繼續身陷險境。支撐他走下來的,還是源自內心的一種情節。
315晚會調查記者 賀楸:媒體,有媒體的責任,那其他的企業有企業的責任,監管部門有監管部門的責任。那我們今年主題也是誠信,責任,只要每個環節的都把自己該擔的責任擔起來, 肯定我們的環境會變好。這是「315」晚會這麼多年來,對社會一個貢獻。
(本文編輯:陳雨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