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體系是指互相聯繫的各種教育機構的整體或教育大系統中的各種教育要素的有序組合。從大教育觀的角度來分,教育體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體系,除教育結構體系外,還包括人才預測體系、教育管理體系、師資培訓體系、課程教材體系、教育科研體系、經費籌措體系等。這些體系相對於教育結構體系,稱為服務體系。狹義的教育體系,僅指各級各類教育構成的學制,或稱教育結構體系
教育部作為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主管全國教育工作,統籌規劃、協調管理全國的教育事業。各直轄市設有教育委員會,各省、自治區設有教育廳,各地方市、區、縣都設有相應的教育局或教育辦公室。為了推動全民教育的發展,中國政府和人民為此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取得了全民教育的歷史性成就。但是,由於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水平不高,全民教育的發展還面臨許多困難。
進入21世紀,中國政府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不斷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強素質教育,堅持把普及9年制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是中國教育發展的方向,也是進行教育改革和建設的指南。各級政府在不斷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時,鼓勵民間多渠道、多形式辦學
遠古社會教育的產生,與人們所處的自然生態環境直接相關。它直接發源於上古先民最切近的謀生方式之中,故其內容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尸子君治篇》有一段關於原始氏族社會生活實況的記載:燧人氏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漁;宓羲之世,天下多獸,故教以獵。漁獵是人類最古老的謀生方式之一,在中國新石器文化遺址中,保留了這方面的大量痕跡。將傳說中的遠古教育與謀生技術的傳播與應用結合在一起,有助於說明遠古教育的特徵。同時,傳說中的遠古教育也反映了當時區域性氏族文化的主要特徵,以及氏族部落之間、氏族內部知識文化傳播交流的主要形式。
教育體制的改革與發展主要受到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科技體制以及宗教問題、民族和種族問題等外部因素的制約;同時,又受到教育自身在層次、規模、種類等方面的發展水平這樣的內部因素的影響。此外,人們對各級各類教育相互關係以及教育系統與其他社會系統相互關係的客觀規律的認識也對教育體制產生影響。教育體制具有強烈的時代和國家特徵。
當教育體制出現不適應狀態時,教育系統作為社會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不僅自身運轉發生困難,而且它將導致整個社會系統的運轉困難。因此,教育體制的改革與發展,是從戰略的高度和整體的角度對教育系統進行全局性調整,它對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